王善彬


摘 要:從2014年始,發展兒童的核心素養已列入品德課程的課程目標,隨著2016年9月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的進入課堂,筆者嘗試探索品德學科中滲透核心素養培育的課堂策略:研制核心素養圖譜,研究相應的課堂教學模式和律動課堂評價標準,并通過典型課例研究落實核心素養。
2016年秋季,《道德與法治》教材走進了小學一年級品德課堂。其中,“規則”作為《道德與法治》教材的重要內容,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加強中小學法治教育的要求。規則學習是一種社會價值學習,它解決的是“信不信”的問題,需要學習者經歷從依從性學習到認同性學習,最后發展到信奉性學習的過程。以下,筆者以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中“規則”這個主題為例,闡述我們的探索。
一、梳理教材,研制“教學圖譜”
1.研制“守規則”課堂教學圖譜
研讀教材是有效教學的必備環節。人教版一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上學路上》《課間十分鐘》等規則教育內容,從“學校紀律”到“社會生活規則”“法律制度”,均遵循學生的年齡、心理、社會經驗、認識規律編排,具有生活性、實效性、實踐性等特點。以這些內容為基礎,我們設計了“守規則”核心素養圖譜(見表1),并在擬定教學目標時注重體現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
2.探索“守規則”課堂教學模式
杜威認為,理想的課程是以孩子的經驗和興趣為基礎,并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基于品德課堂、學生、教師和教學方式的現狀,我們研究并嘗試了“1+1”的品德課堂教學模式。它包括三大板塊:課前初探、課中深究、課后踐行。
◆板塊一:創設情景,引入規則,以聯系生活、創設情景、引入規則為學習目標。提示如下要領:
1.從學生實際生活中找準切入點,使規則與現實生活、學生心理、相關學科等相聯系,創設生活情境,引入所學主題內容。
2.師生自由表達看法;
3.引入規則。
◆板塊二:模擬生活,體驗規則,意在通過模擬活動和體驗感悟,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規則意識。其操作要領包括:
1.圍繞核心規則,小組內展示、交流、梳理資料,然后在班級內補充、感悟,達到資源共享。通過開展討論,明白道理。
2.通過模擬現實生活(校園規則、家庭規則、社會規則)中的情境,豐富學生感知,形成規則意識。
3.開展過程性多元評價:采用贊揚、引導、矯正、激勵等多種評價方式推進教學進程。
◆板塊三:拓展提升,內化規則,旨在通過活動,尋找生活與規則的共鳴點,讓規則與現實對接,完善規則,內化道德品質。其操作要領包括:
1.總結評比:用積分、星級評價等方法,評選“最佳合作小組獎”“最佳小組發言人”“最佳創新小組”“最佳組員”等。
2.通過拓展延伸活動,感悟、內化規則,真正做到從“他律”到“自律”,強化道德認識,提升道德情感,指導道德行為。
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探究,去模擬,去體驗,去內化,從而構建了真實、思辨、輕松的活動體驗式品德課堂文化。在教學中,我們注重結合學生實踐,將規則運用于生活,幫助學生改變生活方式,解決生活問題,提升生活認識,通過規則建立互惠的人際關系,進而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逐漸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律”境界。
二、科學評價,實踐評價標準
科學的評價標準是保障教學順利進行及檢驗研究成果的重要工具。為此,我們以教研組為單位,初步研制了律動課堂評價體系(見表2)。
三、選擇典型,落實核心素養
課堂是教學研究的主渠道、主陣地,我們選擇“守規則”這一核心素養在各個年段的不同表現形式,研究典型課例,尋找核心素養落地的著力點。
在一年級上冊選擇重點課例《早睡早起》,進行家庭規則教育的研究,制定了22天家庭規則行動表。在家長和老師的引導下,由孩子自主確定自己要遵守的家庭規則,并簽名承諾。評價主體包括孩子和家長,評價分為四個等級,用★表示。★表示“在他人提示下能做到”;★★表示“基本能自覺做到,偶爾需提示”;★★★表示“完全自覺完成,不需提示”;“完全沒有做到”不得★。孩子根據表格每周做一次小結,不斷激勵自己。以此與家長緊密合作,共同幫助孩子形成講規則的素養。
參考文獻:
[1] 《浙江省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指導手冊》,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6年10月第1版
[2] 李稚男《品德與生活 品德與社會 課程與教學》,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年8月第2版
[3] 鄭金洲 陶保平 孔企平《學校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4]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的對話》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