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一直是課堂上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從表面上看,絕大部分教師都會對學生的閱讀提供一些指導,但細究起來,其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有的教師只是把閱讀作為通往其他領域教學的一個途徑,對學生的指導也停留在較淺的層次,關注的多是學生是否讀的流暢、沒有磕絆等,而沒有細究學生通過閱讀所得到的收獲是什么、有多少。本文即從留出充分閱讀時間、組織開展小組閱讀、合理運用讀寫結合三個方面,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
一般情況下,語文知識技能可以分為聽說讀寫四個主要方面,這四個方面互為依托,組成不可分割的整體。也就是說,閱讀能力上存在缺陷,必然會連帶到其他能力的發展。而流暢的閱讀只是閱讀能力中非常單一和表面的一種呈現方式。比如,學生能夠非常流利的讀下來一篇文章,但是缺少深入挖掘文章內涵或感情的思維方法,這種閱讀的效果就是很可疑的,學生也無法從中吸取足夠的營養以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所以,教師必須對閱讀教學提起更多的重視,把教學效果向更深處推進。
一、留出充分閱讀時間
如上文所提到的,部分教師只是把閱讀作為課堂教學中通向其他領域學習的一個環節或途徑,實際上對閱讀教學的重視度是非常不足的,也不會給學生留出足夠的閱讀時間。比如只是讓全班集體朗讀一遍,然后馬上帶領學生去找其中的生字、生詞或挖掘中心思想。乍看起來,這種方式極大“提升”了教學效率,但只不過是教師的一種灌輸罷了,學生很可能直到本課教學結束都沒有對課文建立起一個基本完整的印象。所以,留出充分閱讀時間是閱讀教學真正發揮效果的關鍵基礎。
例如,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的《<世說新語>二則》,是學生初次在初中階段接觸古文,雖然內容短小精干,但是其中包含一些典故,在語法等方面也與現代白話文有比較大的差別,學生理解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更重要的是,這兩個小故事是比較有趣的,這種趣味性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發現才能促使他們產生比較強烈的學習樂趣。所以,教師應該讓學生根據教材中給出的注釋,在反復閱讀中爭取自行搞懂課文的含義,品味其中的趣味與道理。
二、組織開展小組閱讀
進入初中之后,學生閱讀對象的難度會逐漸增高,經典文學作品或其節選在教材中越來越頻繁的出現。而很多經典文學作品的一大特點就是能夠給不同的讀者帶去不同的感受。雖然初中生年齡還比較小,但他們正處在青春期,情感上比較敏感細膩,有時會在課文內容的熏染下迸發出強烈的感情;而因為其個人生活經歷上的差別,這種強烈的感受還會產生較大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容易走極端,鉆入牛角尖出不來,或找不到一個大致的頭緒。對此,教師可以組織開展小組閱讀,讓學生互相交流,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實現對閱讀對象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
例如,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的《最后一課》,從一個孩子的視角講述了法國人民在戰爭失敗中所感受到的屈辱和對被割讓領土的思念。對于當代初中生來說,想要理解其實是較為困難的,因為他們的生活環境與戰亂年代相比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部分學生思維細膩,能從字里行間中感受到作者強烈的感情,但大多數學生往往是比較懵懂的。這時開展小組閱讀,可以在交流中幫助更多學生打開閱讀思路,刺激他們的思維,產生更多、更深刻的閱讀感觸。
三、合理運用讀寫結合
讀寫結合是初中語文教學中一種比較常見的教學手段,很多教師都在積極主動地運用,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通過寫作增進了學生對閱讀學習成果的運用能力。但是,讀寫結合不能濫用,要有合理的規劃。有些閱讀對象的內容學生比較熟悉,容易激發學生的聯想,這類內容可以比較順利的過渡到寫作教學上去;但一些比較復雜、難于理解的閱讀對象,不能簡單要求學生進行仿寫,而要根據學生具體能力或成長需求合理制定寫作任務。
例如,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中的課文《濟南的冬天》,是一篇優秀的散文,不僅在寫景方面非常優秀,字里行間中還流露出了作者對自然與生活的熱愛之情。在進行讀寫結合教學時,教師要明白初中生的人生經歷還非常少,他們的感情雖然細膩,對事物的觀察卻不夠深刻,有時很難實現感情與實物之間的結合,更難通過細膩流暢的筆觸表現出來。所以,應該把寫作重點放在景物描寫上,先引導學生去認真觀察和體悟生活。只有通過觀察建立起比較深刻的認識,景與情的結合才有達到收放自如的可能。
總而言之,在以往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有些教師對閱讀的重視不夠,也有些教師雖然看到了閱讀能力的重要意義,但在教學方法上過于陳舊、單一,沒有充分挖掘出閱讀教學的潛力。希望廣大同仁能夠認識審視自己以往的閱讀教學活動,及時查漏補缺,加強開拓創新,積極更新教學策略方法,為學生語文知識技能的提升創造更大的動力。
參考文獻:
[1]劉莉.論初中語文閱讀教育教學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8(51):90-91.
[2]逯杰,伊飛.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思路探討[J].中國教師,2018(S2):119.
[2]李家惠.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思路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3(05):130.
作者簡介:彭玲,1970年2月生,女,四川雅安人,任教于四川省名山中學蒙山校區,中學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