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軍 徐長榮 沈中順

【摘 要】目的:分析在肩關節手術中經超聲、神經刺激儀雙重定位下開展肌腱溝臂神經叢阻滯對術后康復效果所產生的影響。方法:以2018年1月-2018年6月期間于本院就診且接受肩關節手術患者6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30例)及觀察組(30例),均在術中采取肌間溝臂神經叢阻滯麻醉方案,觀察組聯用超聲與神經刺激儀,分析兩組麻醉及康復效果差異。結果:觀察組阻滯麻醉起效時間顯著縮短于對照組,術后UCLA評分、Constan-Murley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及術前(P<0.05)。結論:在肩關節手術中經超聲、神經刺激儀雙重定位下開展肌腱溝臂神經叢阻滯的臨床效果良好。
【關鍵詞】超聲;神經刺激儀;肌間溝臂神經叢阻滯麻醉;肩關節手術;術后康復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1-0072-01
肩關節手術多適用于肩袖撕裂、肩關節骨折及肩關節脫位[1]等,在術中可使用肌間溝臂神經叢阻滯麻醉等局麻等麻醉方案,而傳統操作方案多依靠盲探操作,若麻醉效果不佳,則需追加麻藥,或予以其他麻醉藥物[2],雖然麻醉效果得以保證,但尤其引發的副作用發生風險也因此增加,故需探求麻醉新方案或輔助措施,以減少麻醉藥物用量,繼而降低副作用發生風險,提高手術的安全性。本文以肩關節手術治療患者60例為實驗樣本,探究常規肌間溝臂神經叢阻滯麻醉方案與聯用超聲、神經刺激儀方案對術后康復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擇接受肩關節手術治療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以2018年1月-2018年6月為觀察時間,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成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20-74歲,年齡平均(35.15±11.56)歲;肩袖撕裂7例,肩關節骨折8例,肩關節脫位10例,其他5例。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1-75歲,年齡平均(36.45±12.20)歲;肩袖撕裂8例,肩關節骨折6例,肩關節脫位12例,其他4例。對比兩組一般資料,P>0.05為組間數據無統計學意義。所有患者年齡均在20-75歲,無意識障礙及精神系統疾病,無肩頸皮膚損傷,無藥物過敏,能夠耐受手術治療,無傳染性疾病,無凝血障礙,無腫瘤及免疫性疾病,依從性均較好;所有患者均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自愿參與。
1.2方法
對照組及觀察組分別采取常規肌間溝臂神經叢阻滯麻醉方案與聯用超聲、神經刺激儀方案;肌間溝臂神經叢阻滯麻醉方案中神經刺激頻率及電流強度分別為1Hz及0.1-2.0mA,當刺激電流從2.0mA減少至≤0.5mA時,若發現神經叢支配肌肉仍存在收縮運動,則表明麻醉穿刺針已經抵達預定部位。觀察組將床旁超聲與神經刺激儀連接后,在超聲掃描下觀察前、中斜角肌與肩胛舌骨肌中的肌間溝及附近組織,啟動神經刺激儀,待麻醉穿刺針抵達預定位置后,置入存在刺激功能的肌間溝神經導管,術后使用電子鎮痛泵緩解疼痛,并逐步開展康復性訓練。
1.3觀察指標
兩組術中阻滯麻醉起效時間,術前、術后UCLA評分、Constan-Murley評分差異:(1)阻滯麻醉起效時間,即向患者體內注入麻醉藥物后至麻醉完全起效時間;(2)術前及術后3個月UCLA評分、Constan-Murley評分,前者滿分35分,后者滿分100分,分數越高,均表明肩關節功能越好。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SPSS23.0軟件分析數據,經由()表示阻滯麻醉起效時間等計量資料,開展t檢驗,以P<0.05為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阻滯麻醉起效時間顯著縮短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UCLA評分、Constan-Murley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及術前(P<0.05);詳見表1。
3 討論
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廣泛用于上肢手術及部分頸肩部手術中,但單純使用該麻醉方案往往是利用電流刺激后局部神經所支配的肌肉收縮及易感定位麻醉針是否抵達預定位置,該方案的優勢及缺陷均比較明顯,比如其優勢在于與臂叢神經間具有一定的距離,有助于規避神經損傷風險,其缺陷在于該方案屬于盲探穿刺操作,存在其他組織及系統損傷風險,或引發誤傷血管等不良后果[3]。
本次研究將超聲與神經刺激儀連接后開展臂叢神經阻滯麻醉,一方面通過超聲掃描的可視效果,使麻醉醫師能夠在實際操作中了解局部結構之間的解剖關系,另一方面有助于可減少不必要的麻醉藥量。結果顯示,觀察組阻滯麻醉起效時間顯著縮短于對照組(P<0.05);提示超聲與神經刺激儀連接后定位肌間溝,并開展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有助于提高麻醉效率,從一定程度上縮短手術時間;觀察組術后UCLA及Constan-Murley肩關節功能評估指標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及術前;證實該方案有助于提升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而縮短恢復時間,改善預后。
總之,肩關節手術在臨床上應用率較高,而在術中經超聲、神經刺激儀雙重定位下開展肌腱溝臂神經叢阻滯有助于縮短阻滯麻醉起效時間,提升術后肩關節功能水平,改善預后。
參考文獻
[1]潘昭勛,鐘彬,孫超,等.創傷性復發性肩關節前脫位全關節鏡下與切開術式治療的臨床療效對比[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6,24(6):515-520.
[2]鄭宏偉.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儀經肌間溝臂叢阻滯在凍結肩關節鏡術后鎮痛的效果評價[D].青島:青島大學,2016.
[3]梁志鵬,蔣勁,熊東林,等.超聲聯合神經刺激器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行肩關節粘連松解術的療效觀察[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14,20(12):913-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