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芳 曾慶麗
【摘 要】目的:分析30例巨大子宮肌瘤患者接受腹腔鏡下進行剔除的手術效果。方法:研究對象為我院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30例行巨大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納入研究組,同時隨機選取同期內瘤體<8cm的90例子宮肌瘤患者納入參照組進行研究分析比對。兩組患者均施予腹腔鏡下子宮剔除術,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結果:研究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并發癥情況于參照組患者的沒有明顯差異(P>0.05);參照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和手術用時均優于研究組(P<0.05)。結論:腹腔鏡下巨大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安全系數較高,同時可以幫助患者縮短住院時間,但醫生的技術和經驗是手術的核心。
【關鍵詞】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巨大子宮肌瘤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1-0082-02
子宮肌瘤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生物化學檢測證實肌瘤中雌二醇的雌酮轉化明顯低于正常肌組織;肌瘤中雌激素受體濃度明顯高于周邊肌組織,故認為肌瘤組織局部對雌激素的敏感性是肌瘤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研究還證實孕激素有促進肌瘤有絲分裂、刺激肌瘤生長的作用。細胞遺傳學研究顯示25%-50%子宮肌瘤存在細胞遺傳學的異常,包括12號和14號染色體長臂片段相互換位、12號染色體長臂重排、7號染色體長臂部分缺失等。分子生物學研究提示子宮肌瘤是由單克隆平滑肌細胞增殖而成,多發性子宮肌瘤是由不同克隆平滑肌細胞增殖形成。子宮肌瘤雖說是惡變率僅為1%的良性腫瘤,但經檢查發現還是建議盡快就醫進行診斷治療,以防發生惡性病變。治療子宮肌瘤方式一般有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當患者瘤體<5cm可以使用藥物進行治療;當瘤體>5cm造成生理期過長、大量出血貧血等情況藥物干預作用已經不大的患者建議盡快進行手術切除,畢竟生育期子宮肌瘤只會增大不會減小[1]。瘤體>8cm巨大肌瘤,手術難度系數也會變大,本文旨在探究分析腹腔鏡下巨大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效果,并將研究結果分析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我院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30例行巨大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巨大子宮肌瘤相關病理診斷標準,瘤體大小均>8cm。同時隨機選取同期內瘤體<8cm的90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參照組進行研究分析比對。30例巨大子宮肌瘤患者納入研究組,90例子宮肌瘤患者納入參照組,兩組患者年齡、肌瘤時間等常規資料進行對比無明顯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術前已經進行檢查排除凝血功能異常、宮頸癌、惡性腫瘤、肝腎功能嚴重損傷以及手術禁忌癥患者,兩組可做深入研究。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自愿簽署同意書。
1.2手術方法
術前指導患者取平臥位姿勢,施予患者氣管插管全麻然后在其臍部偏左下方部位開進行穿刺,然后置入氣腹針并建立1.6 kpa氣壓的二氧化碳氣腹,緊接著按照三孔腹腔鏡模式完成穿刺孔建立,建立完成后緩慢將手術器械以及腹腔鏡置入患者腹腔內。利用腹腔鏡細心的觀察患者腹腔內瘤體具體大小、瘤體所處位置、判斷瘤體與周圍臟器解剖關系[2]。使用子宮穿刺針往肌瘤旁邊正常的子宮肌層施予5ml生理鹽水加上6U垂體后葉素進行注射,如患者伴有心肺疾病情況下施予20U的縮宮素替代垂體后葉素,在切開患者肌瘤包膜的時候給予500ml林格液和20U縮宮素進行靜滴,幫助減少患者手術中的出血量;等到患者肌瘤被膜發白后利用單極電凝鉤根據患者年齡和生育要求等因素縱向或橫向把腫瘤切開,以2/3的瘤體直徑的切口長度為宜,將肌瘤固定妥善并充分暴露在視野中心,利用抓鉗或吸引器對肌瘤施予剝離處理,用雙擊電凝鉗切斷明顯血管部位,等到肌瘤被剝離剩余體積為30%~40%時,采用肌瘤旋切器進行旋切,利用單極電凝鉤切開邊旋出的瘤體直達根部后采用雙擊電凝鉗進行電切,留意患者子宮內膜有無穿透情況[3-4]。使用0合成可吸收外科縫線分兩層對瘤腔實施對合縫合,如有穿透內膜層情況則用000合成可吸收外科縫線間斷性對子宮內膜進行縫合關閉子宮腔。將剝除出來的肌瘤使用粉碎器旋切并取出,隨后使用生理鹽水對盆腔進行沖洗,最后在切口處用涂抹醫用透明質酸鈉凝膠,必要時留置盆腔引流。釋放腹腔氣體,關閉切口。兩組患者均施予上述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手術治療。
1.3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癥情況(血腫、發熱等);統計兩組患者手術要轉為開腹進行的例數、手術用時及術后排氣所需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對數據進行統計并加強分析,用(±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差異用t進行檢驗,用(%)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用x檢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
研究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209.6±95.4)ml,參照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103.5±49.2)ml,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
2.2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
研究組患者術后僅有2例患者出現并發癥,并且均為發熱癥狀,沒有出現血腫,并發癥發生率為6.7%(2/30);參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7例,1例血腫,6例發熱,并發癥發生率7.8%(7/90)。組間對比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2.3對比兩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
研究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為(24.6±6.5)h,參照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為(24.4±5.8)h,兩組數據差異不明顯P>0.05。
2.4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用時
研究組患者的手術用時為(143.3±31.6)min,參照組患者的手術用時為(72.1±14.6)min,組間差異顯著P<0.05。
兩組患者均沒有出現轉為開腹手術的情況。
3 討論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患者的創傷小,恢復時間短,既符合當下病人對舒適度和美體要求,最可貴的是術后可以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不會造成心患者心理太大的負擔。但是多數子宮肌瘤患者的發病初期沒有顯著的臨床表現,或者瘤體較為微小檢查難以發現,隨著瘤體增大出現不適才就醫檢查接受治療。腹腔鏡是一種帶有微型攝像頭的治療器械,并利用冷光源為幫助提供照明并將腹腔鏡鏡頭置入患者腹腔進行觀察,利用數字攝像技術拍攝腹腔內的真實圖像,并實時的傳輸到監視器屏幕上,由醫生對采集到的子宮不同角度、部位圖像進行觀察,順利剔除肌瘤提高手術的準確性[5-6]。雖說腹腔鏡手術不需將患者的肚皮切開施予手術可有效降低感染事件發生率和風險系數,但是需要醫生操作嫻熟,并且術中相關人員要連貫密切配合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為操作空間較小、術中出血量大、手術用時長,并且縫合難度增大。本次研究數據顯示,研究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并發癥情況于參照組患者的沒有明顯差異(P>0.05);參照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和手術用時均優于研究組(P<0.05)。可見子宮肌瘤患者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難度系數較大。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巨大子宮肌瘤剔除術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安全系數較高,同時可以幫助患者縮短住院時間,但醫生的技術和經驗是手術的核心。
參考文獻
[1]閆春梅, YANChunmei. 腹腔鏡下巨大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療效分析[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6, 8(18):87-88.
[2]冒小妹.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分析[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6, 8(31):91-92.
[3]周麗琴, 王智慧, 吳惠. 分析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療效及其安全性[J]. 數理醫藥學雜志, 2016, 29(10):1483- 1484.
[4]劉銘.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J]. 河南醫學研究, 2017, 26(7):1198-1199.
[5]陶云鵬.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療效評估[J].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學版), 2017, 31(2):146-147.
[6]鄭霞, 朱燁. 開腹與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對多發或巨大子宮肌瘤的療效對比[J]. 實用癌癥雜志, 2018, 33(1):140-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