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麗
摘 要:在學習語文的過程需要學生大量的背誦文言文、詩句,所以有效的提高背誦效率是人們所關注的問題。本文立足于初中語文教學實踐活動,分別從“采用多樣化背誦方式”“解剖課文內容,理解背誦“尋找關鍵詞嘗試背誦”這三個方面入手,針對如何讓初中生高效背誦語文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
關鍵詞:多樣背誦方式;理解背誦;找關鍵詞
在我看來,有效的提高背誦效率,深化印象,就需要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中適當的引導學生采用多樣化背誦方式,還可以對課文大意進行理解之后,再去背誦,降低了背誦的難度。同時學生可以嘗試在課文中找到關鍵詞,輔助記憶,為提高語文背誦效率提供有利的條件支持。
一、引導學生采用多樣化背誦方式
學生在背誦文言文或者詩句的時候往往是枯燥、乏味、提不起興趣的,想要改變這一狀況,提高學生背誦的積極性,就需要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中采用多樣化的背誦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背誦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背誦難度。
像我在平時教學中我就會采用想象畫面的方式來引導學生背誦課文,以講解《聞王昌齡遙有此記》為例,首先引導學生了解古詩的類型,這首詩是作者的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詩句。然后引導學生對于詩中的畫面進行翻譯和想象,樹上的楊花后掉落沒有了,杜鵑也在不停的鳴叫,聽說你被貶官到了龍標,一路上就要經過五個小溪,我把的對你的思想和憂愁托付給天上的明月,讓月亮一直伴隨著你到西邊去。詩中描繪了好友送王昌齡離別時,由景傷情,做出詩來表達自己對于他的想念之情的離別畫面。學生通過對畫面的想象再結合背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背誦的難度,有利于提高課堂寶貴時間的浪費,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背誦效率,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所以我們初中語文教師要在語文課堂中引導學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背誦方法。
二、解剖課文內容,理解背誦
背誦一篇文章或者是古詩最重要的就是先要理解,只有理解了之后,才能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全文的結構,從而輕而易舉的背誦文章,所以需要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中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來輔助學生的背誦。
像我在日常教學中會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之后再去背誦,一方面降低了課文背誦的難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提高語文基礎知識。以我在講解《愛蓮說》為例,首先要求學生了解文中的大概內容,并且利用自己的注釋翻譯課文。然后再對文中的語句進行講解,像有的學生問道作者認為蓮花美,可是蓮花美在哪里,在經過我們一起探討下由“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看出蓮花在淤泥之中不臟,在清水之中不妖媚,莖桿筆直,香氣清幽,高出水面,不可玩弄,而且作者在文中給予了蓮花人的品質,運用擬人手法,生動想象的表達了作者對于蓮花的贊美和喜愛之情。還要注意的是學生要在理解的過程中,記住課文中相應的現代翻譯像:“濯蓮”是指水清而有微波,特指清水、“中通外直”是指蓮花的根莖內空外直、“亭亭凈植”筆直地潔凈地站立在那里,亭亭是聳立的樣子。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中適當的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解析,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學生背誦《愛蓮說》的難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更加高效率的背誦課文。
三、引導學生尋找關鍵詞,聯系背誦
學生在背誦長篇的文言文時可能會出現記憶混亂、想不起下文等等問題,有效的避免這一類的問題,提高背誦效率,就需要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在學生背誦文言文的時候引導學生尋找關鍵字來輔助學生背誦文言文,以便于提高學生的背誦效率,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像我在平日教學中就會讓學生在文言文中尋找關鍵詞,以便于降低背誦的難度,以我講解《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首先引導學生知道此詩是在杜甫飽受戰亂之苦流浪到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之下,終于在成都西郊建立一座茅草屋,可不幸運的是由于一場大風茅草屋被卷走了,只好在風雨之中過夜,此情此景,他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來體現杜甫憂國憂民的寬大胸懷。然后引導學生找到詩中的關鍵詞,像第一句風怒號連接卷我屋,大風來襲卷房屋的茅草,群童欺負我沒有力氣,所以擅自抱走自己的茅草,冷似鐵和下句中的踏里裂相聯系,由于屋里漏雨被子是濕的,他的腳才會裂開……等等的關鍵詞,它們之間都是有聯系性的,我們初中語文教師要在語文課堂中引導學生善于找到文言文之中的關鍵詞,來聯系背誦,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降低了背誦的難度,有利于提高學生背誦的效率。
總而言之,有效的提高初中生的背誦效率不僅需要我們初中語文教師適當的轉變教育手段和方式,從領導者轉變為引導者,樹立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原則。同時初中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中要引導學生轉變背誦方式,還可以在語文背誦的時候找出文中的關鍵詞,在背誦的時候利用關鍵詞輔助記憶,就不會出現忘記下文的問題,為提高學生的背誦效率提供有利的條件支持。
參考文獻:
[1]丁玲. 淺談初中語文背誦的必要性[J]. 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998(3):75-76.
[2]黃恒洪. 初中語文背誦教學方法淺析[J]. 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 2015(11):79-80.
作者簡介:宋志麗,1984年8月,女,四川省攀枝花市,四川省攀枝花市大河中學校,副高,初中語文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