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海 馮陽光
摘 要:通過對工作區成礦地質背景、礦區地質特征及礦體特征的研究,總結區域內成礦有利的地層、構造、礦化蝕變等特征,為同一區域內找礦提供找礦信息。
關鍵詞: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成因分析
1 區域地質
本區位于華北地臺南緣,華熊臺隆崤山隆斷區。地層區劃屬華北地層區,豫西分區,熊耳山小區。變質作用發育,巖漿活動頻繁,構造運動強烈,具有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區內出露太古宇太華巖群地層和中元古界長城系熊耳群地層。涉及崤山斷隆和盧氏-洛寧斷陷兩個Ⅳ級構造單元。本區巖漿活動頻繁強烈,有太古宙、元古宙及中生代多期活動,超鎂鐵質巖、基性巖、中性巖及酸性巖均有出露,既有巖漿侵入,又有火山噴發。
2 礦區地質
2.1 地層
工作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中元古界熊耳群許山組上段和馬家河組及第四系。
2.2 構造
礦區西南部構造較發育,斷層主要有兩組方向:①北西向斷層F4,為壓扭性斷裂,長800余米,寬2-4m,傾向南西,傾角70°,為含礦構造;②北東東向斷層F1,壓扭性斷裂,斷層長300余米,寬0.5-3.0m,傾向北北西,傾角55°-60°,為含礦構造。個斷裂構造斷續連接,呈舒緩波狀,膨大縮小現象十分明顯。
2.3 巖漿巖
礦區內見輝長巖(V22)、次流紋斑巖(λπ22)、凝灰巖等。
2.4 圍巖蝕變
區內近礦圍巖蝕變以硅化、鉀化為主,并具多次硅化蝕變特征。還有黃鐵礦化、褐鐵礦化,局部見綠泥石化、綠簾石化和碳酸巖化。硅化、黃鐵礦化與區內銀、銅的成礦關系最為密切。
3 礦體地質
3.1 構造蝕變帶特征
根據地質草簡測及老硐清編情況,發現二條較大的構造蝕變帶,編號Ⅰ、Ⅱ,分別賦存在F1、F4斷裂構造帶中。Ⅰ號構造蝕變帶長約320m,厚度0.9-2.1m,產狀335°<55°。礦化體呈似脈狀、透鏡狀賦存于構造蝕變帶中,Au品位最高0.51×10-6、Ag品位最高55.0×10-6、Cu品位最高1.75×10-2。Ⅱ號構造蝕變帶長約800m,厚0.2-1.5m,產狀:70°<88°,230°<60°,礦化體賦存于安山巖裂隙蝕變巖中,Au品位最高0.15×10-6、Ag品位最高41.00×10-6、Cu品位最高0.68×10-2。
3.2 礦體特征
礦體受控于構造蝕變帶中。本次工作在Ⅰ號蝕變帶中圈出2個銅礦體,編號Ⅰ1、Ⅰ2;在Ⅱ號蝕變帶中未圈出礦體。Ⅰ1、Ⅰ2礦體,呈脈狀、透鏡狀賦存在Ⅰ號構造蝕變帶中,嚴格受其控制,與蝕變帶產狀一致。長約80m,傾向延伸最大深度為32.77m。最高銅品位分別為0.54×10-2和1.75×10-2,真厚度分別為0.80m和0.97m。沿走向局部有扭曲現象,沿傾向向下尖滅或反傾??傮w看,礦化體受構造蝕變破碎帶控制,呈似脈狀、透鏡狀產出,形態較為規整。區內硅化、黃鐵礦化強,銀、銅品位稍高。
3.3 礦石質量特征
①礦石礦物成分及主要礦物含量:地表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銅礦和銀礦,中深部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為黃銅礦、黃鐵礦;②礦石結構:按礦物的結晶程度有自形晶粒狀結構、半自形鑲嵌結構、它形膠狀結構。自形礦物有石英,黃鐵礦和方解石;按礦物的粒度大小有粗中粒、細粒和微粒結構。粗粒者有石英、方解石和黃鐵礦等;碎裂結構:早期礦物黃鐵礦、方解石和石英等,受構造作用出現裂紋,后期礦脈或石英、方解石脈充填其中;填隙結構:礦脈或石英、方解石脈充填于早期破碎巖石裂隙之中;③礦石構造:本區礦石構造主要為團塊狀和浸染狀等構造。
3.4 礦體圍巖
礦體賦存于構造蝕變帶中,頂底板圍巖為熊耳群碎裂巖、蝕變構造角礫巖、安山巖等。礦體的圍巖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蝕變,主要的圍巖蝕變有硅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內部無夾石。
4 礦床成因
礦脈受NW、NE向斷裂控制,呈脈狀或透鏡狀分布于構造蝕變帶內。銀礦化僅在地表顯示,深部未見;銅礦化強弱有以下特點:硅化越強,品位越高;黃鐵礦晶體結晶不完整、呈細脈狀、細粒浸染狀時銅品位較高,黃鐵礦晶體結晶完整,顆粒較大時銅品位較低。石英脈型礦脈比蝕變巖型礦脈銅品位高。
礦床受構造斷裂帶控制,成礦具有多階段性,成礦熱液具有活動的多期性,成礦物質來源除巖漿熱液外,有部分來自變質圍巖。
在早期太華巖群地層(古老結晶基底)中,成礦元素金、銀、銅等在區域變質作用下發生活化,向有利的部位遷移形成初步富集;中元古代火山活動及其伴隨的構造作用一方面使斷裂帶活化,同時有新的成礦元素加入,和早期初步富集的成礦物質一起再次遷移集中;燕山期大規模的巖漿活動使構造破碎帶局部擴容,且自身攜帶的成礦物質進入,又為成礦物質的活化轉移提供了充足的熱源,形成含礦熱液。斷裂破碎帶為含礦熱液的上升運移和金屬礦物的結晶沉淀提供了通道和場所。
綜上所述,本礦床為破碎帶蝕變巖型礦床,屬中低溫熱液成因。其成礦作用為:區域變質—混合巖化—中低溫熱液交代充填。
參考文獻:
[1]羅銘玖,黎世美,盧欣祥.河南省主要礦產的成礦作用及礦床成礦系列[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
[2]林德超,勞子強,席文祥.河南省區域地質志[M].北京:地質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