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供良好的物質需要、文化條件、良好生態、健全制度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想要最大程度的實現提高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奮斗目標,就要重視農村環境治理問題。相較于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城鎮環境來說,農村地區的垃圾亂扔亂堆、生活污水亂排、秸稈亂焚燒、糞土亂堆的臟亂差現象依舊存在。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經濟、制度、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因此,從農村公共環境治理出發,提出農村公共環境治理過程中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為開展農村公共環境治理工作提供依據,進而推進鄉村綠色發展,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得以提高。
關鍵詞:公共環境治理;鄉村振興;社會治理
引言
農村公共環境的改善能夠實現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加快農村的城鎮化建設從而實現城鄉一體化。鄉村振興是農村公共環境治理工作的更高要求。各級政府按照中央實施的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制定農村公共環境治理方案,從兩違整治、農村垃圾清運、水源地保護、廁所革命四個方面,加快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逐步實現提升人居環境的目標。
一、概念界定
1、公共環境治理
所謂“公共環境”指的是相對于私人領域而言的,大家共同所有的公共場合,具有非排他性、非競爭性;“治理”指的是某個主體或多個主體運用綜合各種經濟、技術、法律、教育等手段,對其管轄內的事務進行協調、整治和管理。本文指的公共環境治理是政府或政府以外的主體,為滿足群眾的公共需求,合理運用各種手段和技術,對相對于私人領域的公共場所或多人區域的自然環境進行調整、控制和修復的過程,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目的。
2、農村公共環境治理涵義
2018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中指出,農村公共環境治理主要內容包含: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開展廁所糞污治理;[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2018]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村容村貌;加強村莊規劃管理;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
文中,農村公共環境治理的內涵包括:政府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農村地區的生活垃圾進行收集和處理,對農村的河道進行清潔治理,對農村的廁所進行合理建設的行為過程。
二、農村公共環境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農村公共環境治理工作雖然已經取得了不錯的進展,相比十多年前的鄉村環境來說確實是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農村公共環境治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問題。
1、 缺乏統一農村公共環境治理規劃
由于治理的進度較為緩慢,大部分鄉鎮的農村公共環境已經明顯改善,但是仍有部分鄉鎮的農村公共環境不容樂觀,導致各個鄉鎮的村民對城鄉綜合治理了解程度不一。最近幾年來,各級政府不斷在探索農村公共環境治理的方式方法,目前已經取得一些不錯的成果,可是由于大部門的治理模式目前還只是在試點進行,未完成全面覆蓋,使得各個鄉鎮的治理進度不一,導致城鄉綜合治理進度緩慢,所以有必要對各鄉鎮規劃治理進行改進。
2、政府宣傳力度不強
農村公共環境治理宣傳的過程中,通過電視新聞、政府微信公眾號等方式進行,但是缺乏以組織人員下鄉面對面宣傳的形式開展,更多的通過組織人員下鄉直接參與到農村公共環境治理工作中去,忽視了對基層百姓們的宣傳和號召,村民沒有參與治理,無法樹立主人翁的意識,致使農村公共環境治理過程中存在事倍功半的情況發生。
3、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
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頒布了許多相關的法律法規,在進行農村公共環境治理的工作時,大多的按照國家以及省級的法律規定來執行的,然而,由于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經濟發達程度等因素的影響,各地的情況必然會存在差異,國家和省級的法律規定更多的是根據城市的情況來進行制定的,很多的條款對于農村地區是不適合使用的。所以,在進行農村公共環境治理的時候應該根據具體的鄉村情況,因地制宜的制定相關的規定。
4、村民缺乏主體意識
在農村公共環境治理的過程中,由政府主導,部分與企業合作進行??墒菂s忽視了“從村民們中來,到村民中去”的路線,容易造成村民們將治理的功與過都歸咎于政府,而意識不到自身的責任。在工作實踐中確實很難實現政府、社會、村民多元治理的模式,但從鄉村振興的視角出發,不止是實現外表的振興,還要注重百姓的意識振興,單純由政府主導,村民就沒有參與感,更多的是依賴于政府,就會造成政府負擔越來越重,導致農村公共環境治理的質量不高。
三、改善農村公共環境治理問題的對策思路
1、完善農村公共環境治理的統籌規劃
要實現農村公共環境的有效治理,應該從全局出發,計劃要有整體性,同時還要兼顧細節,規劃是實施行動的至關重要的一步,是在整個治理過程的基石。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計劃時,應該考慮到環境治理的整體性,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要因地、因時、因人制宜,既要考慮當前是農村發展狀況,又要有未來發展的遠見。在規劃的過程中應該根據不同的鄉鎮情況,進行多次的實地走訪,科學的制定不同地區的規劃治理方案。
2、完善多元主體共同治理模式
多元主體治理是打破傳統行政管理制度,將原來由政府自身承擔的責任轉移給社會公民社會,是一種自主自治的合作伙伴關系管理模式。在農村公共環境治理方面,可以采用公共治理理論的觀點,加入社會的力量。在農村公共環境改善后,村民才是真正的受益者,只有讓村民辛苦付出后才會更加珍惜勞動成果,所以要引導村民成為農村公共環境治理的主力軍。
3、加強政府對農村公共環境治理的宣傳教育
針對于農村居民不了解環境治理的情況的問題,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加強教育宣傳工作。針對不同群體,可以采取不同宣傳形式,通過村委會組織召集村民進行口頭教育宣傳工作,全面普及農村公共環境治理工作的益處以及重要性,通過長期的教育宣傳去改變農村居民對于環境保護的觀念,提高村民的環保意識,不斷提高農村公共環境治理的效率。
4、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高村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農村公共環境治理的過程中自然是少不了健全法律的約束??梢酝ㄟ^建立健全縣域農村公共環境保護法,提高村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對積極主動保護農村公共環境的村民家庭給予“最美居民家庭”的榮譽稱號或者生活用品的獎勵等;逐步加強村民對環境保護法的認識,讓環保觀念深入到村民的內心,樹立正確的環保觀念,建立起農村公共環境的長效保護機制。
總之,鄉村振興需要農村良好的生態環境,需要農村充分完善的基礎設施,需要農村良好的人文環境,更需要廣大農村群眾的支持參加。所以說,鄉村振興是農村公共環境治理工作的更高要求。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
[2]《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2018
[3]杜焱強,吳娜偉,丁丹,劉平養.農村環境治理PPP模式的生命周期成本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28(11):162-170.
4]李云.美麗鄉村建設中農村生態環境治理面臨的問題探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21):74-75.
[5]程秋旺,林榅荷.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鄉村環境治理研究——以寧德古田鳳亭村為例[J].江西農業學報,2018,30(10):132-136.
作者簡介:陳美霞(1964.10--),女,福建莆田,云南財經大學,主要研究: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