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前偉
摘 要: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過程,只有通過師生雙邊活動才能完成教學任務。師生共同的雙邊活動必須以一的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為中介,否則師生之間就不能發生相互影響和作用。故而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構成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諸因素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內在的聯系。正是它們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構成了完整的教學系統。
關鍵詞:師生;能力提高;發展
一、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互動是指彼此作用,互動是指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性互相作用、互相激勵。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教學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動腦、動手、動口,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性,從而使學生在道德、知識、技能、心理素質、學習品質上獲得全面提高。
教學的三大目標是:認知目標、動作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情感目標有利于前兩者:認知目標是基礎性目標,動作技能目標是知識性目標,情感目標屬于發展性目標。沒有情感目標,就無法產生學習的推動力,認知目標和動作技能目標就難以落實。
按照馬斯話“需要層次論”,行為科學進一步提出了“滿足需要一激勵動機一引導行為一實現目標”的模式。實驗證明目標教學,可以滿足學生心理需要,產生成就感,使他們保持良好的積極性,最終主動參與,完成教學目標。
1、確立教師主導地位,做學生的引路人
現代教育論認為:除課堂作知識對流的主線外,還有一條情感對流的主線。師生間的這種情感交流,民主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是愉悅和諧的課堂環境形成的基礎。
2、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做學習的主人
現在的學生可能是生活上的“小皇帝”,在學習上并沒有真正地做主人,而是老師、家長、作業的奴隸。因此我們必須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強烈的自主意識。要主動參與學習的各項活動。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聽、說、讀、寫的機會;給每個同學獲得知識,發現規矩的時間;讓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享受成功的愉悅感;使每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看看、想想、說說、做做,變被動學為主動學。學會學習,主動發展,走向自主創新的學習之路。
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是通過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的發揮程序和主體地位的強弱來體現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參加意識越強,參與程度越高,越說明教師引導得法。目標教學認為學生參與是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因此師生互動模式是實施目標教學的有效模式。
二、主體性教育主要有以下三項任務
1、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個體主體性的發展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外部世界對個人才能的實際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二是在客體相對豐富的情況下,人的主體性發展由可能性變成現實性則在更大程度上取決于主體自身的條件。教育者要喚醒學生主動發展自身的意識即主體意識,學生主體意識的強弱,對于其身心發展有重要影響。學生的主體意識愈強,他們參與自身發展、在學習活動中實現自己的本質力量的自覺性就愈大,從而也就愈能在教育活動中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力量,調整、改造自身的知識結構、心理狀態和行為試。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意識著學生主動參與自身發展,以達到他們身心充分、自由發展的開始。
2、發展學生的主體能力
主體能力是主體能動地駕馭外部世界對其才能實際發展的推動作用,從而使其身心得以不斷發展的能力。學生主體能力的提高,既有賴于學生積極地去汲取前人積累的文化知識經驗,又有賴于他們主動地在學習中加以發展和提高。學生的主體能力發展水平愈高,他就愈能充分利用外部條件去發展自身;反之,學生的主體能力發展水平愈低,他在自身發展上就愈感到無能,也無法成為教育活動和自身發展的真正主體。
3、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
人的身心發展實際上是人的各種能力和力量的綜合發展,它不僅包括人的理性因素,還包括人的各種非理性因素即人格、人的主體地位的確立與主體性的發揮來源于包括人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其中非理性因素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催化劑和激素。因此,主體性教育把非理性因素的發展作為學生身心發展的重要內容。教育不僅要造就一代牢固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和智力高度發展的新人,而且還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情感、意志、靈感、直覺等非理性因素,即塑造學生的主體人格。
三、教學過程中促進教師與學生雙邊主體自覺參與
1、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
二十一世紀,學校更強調“通識”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創新的本質就是人的主體性特征的充分拓展,是人的主動性、創造性的集中體現。學校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與自我教育的辯證統一。教學過程中,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也是教育的主體,它不僅在教學活動中以客體的身份能動地作用于教師,激發教師的主體教育思想,影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而且在自我教育過程中直接充分教育主體,將知識外化為能力,內化為素質,從而起到主體作用。
樹立學生主體自覺參與意識。引導學生對學習活動的積極認識和情緒狀態是喚醒學生主體自覺參與意識的關鍵。這就需要打破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課堂、教材為中心的格局,構建新的教學模式,倡導啟發教學生,因材施教,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充當主角。去講學、去感受、去體驗。
營養培養學生主體自覺參與的氛圍。良好的主體氛圍是指教師與學生、教與學之間的和諧氣氛,教與學相長;教師要打破傳統的師道尊嚴,建立民主平等的教風,在教學過程 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教學藝術和教學技巧,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批判性思維和活動,使教與學互相交融,師生互相尊重,達到的最佳效果,這種效果是培養學生主體性的基石。
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教學過程應注意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批判性、創造性、發散性思維,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出風頭”,表現自己,使學生養成銳意創新、獨立思考的習慣。
2、激發教師主體教育思想
傳統教學出現的問題,根本原因是在于教師沒有在自己扮演階角色中充分發揮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而僅僅只發揮了“主教”作用而已。教師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關鍵在于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需要改革現行的教育體制、教育制度、教師評價機制,從根本上確立教師核心的地位和作用,營造激發教師主體教育思想的氛圍。
促進教師個性的自由發展。學生個性得不到發展的原因,除了專才教育思想的禁錮,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的個性受到抑制。傳統教育由于教材因素、教育評價、傳統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教師成為機械“講授”的工具。由于潛能、個性沒有得到充分拓展,施教過程往往是照本宣科,缺乏新意和創造性。因此,轉變教學觀念,使教師逐步從知識的壟斷者和傳統者轉變為學習的指導者和輔導者,除了加強教材、內容、技術手段的改革力度外,還要允許教師在一定的行為規范里自由發展個發性,使教師標新立異,大膽創造,將主體個性的思想帶入教學過程。
由此不難看出,學生在主體性的發展,源于教師的基本素養,教師的良好形象是基本素養的綜合反映。教師只有不斷努力提高自身的素養,努力做到德正其更,以才稱其職,以研求其深,才能塑造出使學生難以忘懷的可親可敬的育人形象。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教師,才能像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每日播報前的警句那樣:傳承文明,開拓創新。
參考文獻:
[1]利用師生角色互換優化課堂教學[J]. 孔燕明.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 2018(20).
[2]對互動式教學方法的探討[J]. 張利云,袁水林. ?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 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