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津 蔣宗濱 陳麗妮 謝永果
【摘 要】麻醉科研究生能力的培養對于麻醉科醫師整體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超聲可視化技術是麻醉科的發展方向,是麻醉科重要組成部分,超聲可視化技術培養和訓練可以提高麻醉科研究生臨床操作技能及降低操作風險。
【關鍵詞】麻醉科;研究生;超聲可視化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9)01-0197-01
近年來,隨著超聲技術和設備的不斷發展,超聲可視化技術已逐漸廣泛用于臨床,也為麻醉科的精準操作開啟了新紀元。相比傳統的盲探法,超聲可視化技術的應用可直觀的分辨出神經、血管及周圍組織,這樣不僅提高了臨床麻醉相關操作如深靜脈穿刺、神經阻滯的成功率,而且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和麻醉操作相關風險[1、2]。超聲可視化技術已經成為麻醉有創操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重要的作用。而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級醫學人才的主要途徑,麻醉科研究生超聲可視化技術的水準,可反映將來麻醉科醫師的整體實力。因此,在麻醉科研究生的教育中,開展超聲可視化技術的培訓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培養研究生的超聲可視化意識
學生在本科學習階段,由于教學大綱沒有超聲相關的學習要求,研究生基本沒有超聲知識的學習。超聲可視化技術需要學生重新花費時間復習解剖學、學習超聲影像學圖像掃描和識別、掌握超聲引導的知識和操作技能,入門檻相對較高,學習曲線相對較長[3],這容易讓其產生錯誤認識:認為超聲可視化技術學習難度大,缺乏學習熱情,對超聲可視化技術敬而遠之。有工作經驗者,習慣了憑借“手感”或經驗穿刺,更容易因覺得“麻煩”而不太愿意接受超聲可視化技術。因此,對于學生,主要切入點是超聲可視化技術對優勢,鼓勵和激發其學習可視化技術的熱情,以不同形式傳達可視化是麻醉科精準醫療發展的趨勢,指引學生培養出正確的超聲可視化意識。
2 相關基礎理論知識學習
超聲基礎知識是超聲可視化技術應用的基礎。通過理論授課、實際演示等方式讓學生了解超聲理論知識、成像原理、超聲設備的使用、如何優化圖像、如何辨別血管和周圍神經等組織等。
局部解剖學知識是掌握超聲可視化技術的重要前提。學好相關局部解剖學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超聲圖像內涵,幫助他們建立清晰的解剖學整體和空間概念,這對于超聲引導下的周圍神經阻滯和動靜脈穿刺等有創操作具有重要意義[4]。但局部解剖學知識點多、范圍廣、不易記憶,傳統的教學方法對著圖譜照本宣科,無動態、直觀的立體展示,學生理解困難,還易產生消極情緒[5]。為此,應對教學方法進行優化和創新:(1)多媒體教學課件里將優質的解剖圖片、3D動畫和臨床操作視頻相整合,使抽象枯燥的解剖學知識生動化、形象化;(2)提供立體解剖學模型,使學生對解剖結構形成立體的認識;(3)授課中適當引入臨床病例討論,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 模擬訓練
模擬訓練主要分兩部分。首先,在人體模特上進行超聲操作和組織識別培訓,選取體型適中、解剖無變異的志愿者,由帶教老師進行模擬操作示范,包括體位擺放,消毒鋪巾,超聲探頭的使用、快速定位目標神經或血管。學生通過訓練掌握正確識別目標神經、血管和目標周圍組織結構(如肌肉、骨骼、腹膜等),每次操作完成由操作者、觀摩學生和帶教老師共同完成反饋,總結經驗。
其次,在模型上進行穿刺模擬訓練,培訓在超聲影像下識別穿刺針,提高手眼配合的能力,獲得更多直觀的感性認識。可選取豆腐、肉或膠塊作為訓練模型,學生掌握平面內和平面外入路穿刺方法,訓練如何通過滑動、轉動、改變探頭掃描角度和調整穿刺方向來獲得更清晰的組織和穿刺針超聲顯像,正確定位針尖位置。培訓結束由帶教老師進行點評考核,達標方可進入下一階段學習。
4 臨床操作訓練
進入臨床培養階段,學生由帶教老師一對一進行指導,主要分兩步走:第一步 :觀摩階段,帶教老師示范體位擺放、消毒鋪巾、超聲定位、穿刺操作的基本流程,學生觀看學習,操作中老師就超聲影像下各組織結構顯像特點和進針操作技巧進行重點講解;第二步:實踐階段,帶教老師手把手指導學生開始實際操作,可先由學生進行超聲定位、老師完成穿刺或由老師進行超聲定位、學生完成穿刺,有一定實踐操作基礎后,逐步放手讓學生單獨完成穿刺操作,帶教老師時刻關注學生超聲探頭和進針穿刺的操作手法和熟練程度,遇不當操作及時予以糾正。臨床操作上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始安排中心靜脈穿刺術,再到難度較大的臂叢神經阻滯、腹橫筋膜平面阻滯、椎旁神經阻滯等。
此外,雖然超聲可視化下的麻醉有創操作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嚴重并發癥的發生,年輕學生又普遍搶救經驗不足,為此,在教學中應安排針對局麻藥中毒等應急事件的“模擬情景教學”,為其提供真實的訓練環境[6]。模擬過程中,學生扮演不同搶救角色,對應急事件中的患者模擬進行快速判斷和做出臨床決策,并相互合作完成搶救,結束后由帶教老師進行反饋評價,這種直觀的方式可提高學生快速反應及臨床處置能力。
5 科研思維培養和教師能力的提高
在研究生超聲可視化培養過程中,不但要讓學生體會超聲可視化的優勢,還需讓學生了解超聲可視化技術尚存的不足、空白和爭議,以此激發研究生學習的熱情和好奇心,并指導他們將這些不足、空白和爭議轉化成臨床相關的科研課題,去尋找更佳的解決方案和相關機制。另外,每月安排一次超聲可視化相關的知識學習,由研究生查閱文獻后進行匯報,追蹤國內外最新的研究進展,以此進一步拓展他們的臨床思維和科研意識。
超聲可視化技術近年來發展迅速,這也對教師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帶教老師要相對固定,熟練掌握各種臨床麻醉中的超聲可視化技術,并有較強的操作能力;其次,要有廣闊的眼界,定期外出學習,緊緊抓住超聲可視化發展的最新動向;再者,要善于總結帶教經驗,不斷完善教學計劃和訓練指導方案,還要持續探索如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以達到最佳互動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超聲可視化技術為麻醉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而麻醉科研究生是麻醉科的未來,在研究生階段做好超聲可視化技術意識、操作和科研思維的培訓才能讓他們少走彎路,盡快掌握并發展這一技術,為將來成為一名優秀的麻醉醫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姚尚龍, 王潔. 可視化技術—臨床麻醉革命性變化. 現代實用醫學, 2014, 26(2):121-122.
[2]馬冬梅, 徐桂萍, 超聲引導神經阻滯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 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 2016, 15(6):677-679.
[3]Sites BD, Gallagher JD, Cravero J, et al. The learning curve associated with a simulated ultrasound-guided interventional task by inexperienced anesthesia resident. Reg Anesth Pain Med, 2004, 29(6):544-548.
[4]Barrington MJ, Wong DM, Siater B, et al. Ultrasound- guided regional anesthesia:how much practice do novices require before achieving competency in ultrasound needle visualization using a cadaver model. Reg Anesth Pain Med, 2012, 37(3):334-339.
[5]YL Wen, SG Yuan, YK LI. et al. Applied anatomy of intrusive operations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 foramen. Journal of C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2015, 35(2):165-172.
[6]魏霞, 張兵. 情景模擬教學在麻醉本科臨床實習中的應用.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5, 7(2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