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夢佳 王帥杰
關鍵詞:芷江孽龍舞;侗族;傳承;發展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芷江侗族自治縣土橋鄉富家團村孽龍舞
1.2研究方法:
1、以實地調查為主要調查方法,對負責芷江孽龍活動開展和組織人員進行面談,了解他們對孽龍舞的保護與發展的看法,并與“孽龍”舞的傳承者進行一對一采訪,獲取第一手資料,輔以歷史和文獻資料。
2、藝術符號學方法,藝術品是一個多元的、多層次的符號體系,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課題擬以“孽龍”舞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前人所創造的藝術符號,闡發其意義的創造、意義的結構、意義的傳達和意義的功能。
3、經驗總結法,經驗總結是一個思想認知、了解和總結的一個過程,運用經驗總結法可以科學性的預測未來圖形圖案發展的大概方向。
4、文獻法,運用圖書館和考察當地的圖書文獻進行輔助研究。
5、定性分析法,對“孽龍”舞進行“質”的分析,運用歸納、演繹、分析、抽象和概括的方法進行客觀公平的評價。
二、研究結果
2.1芷江侗族的歷史源流
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族有其獨特的民族服飾、民族建筑等。孽龍舞就誕生在這個歌舞之鄉,生長在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它是芷江侗鄉獨放的一支藝術奇葩,也是中華民族文化一顆閃耀的珍珠。從芷江河畔,孽龍舞發展和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其獨特的舞龍技藝也表現出侗族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歷史文化,這與侗族文化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地域條件是不可分割的。據說“孽龍”始于隋末和初唐。春節期間,侗族有舞龍來祈福賑災、祈福、祈福風雨、富饒河谷的習慣。這種極具地域特色的孽龍舞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的孽龍舞,是由侗族人民用他們聰慧的頭腦,結合地理環境所創造產生的,新穎別致、獨出新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孽龍舞,又稱獨龍舞、劣龍舞。追根溯源,孽龍舞最早產生于春秋中期,當時是一一種很原始粗糙、動作簡單的舞蹈,村民們舉著孽龍,四處走一走,游一游,舉在孽龍在空中晃蕩舞一舞,并沒有什么復雜的表演動作,隨意性很大。孽龍舞在隋朝年間有所發展,于唐初年間開始盛行,至明清以來到近代,經過一代又一代田姓族人的不斷加工提煉改造與創新,孽龍舞的表演動作才由簡單到復雜化,由隨意無章到規范有了程序,有了一個一個的舞段,最終組成一個完整的孽龍舞,有了一定的表演程式,既保持了原始的風貌特征,又形成了自己一系列獨特的地方的侗民族舞蹈特點。
孽龍舞開始出現時是因為消除災害的需要,作為一種純粹的勸善性表演游行,具有明顯的勸導劣龍向善的教育功能,目的性很鮮明。后來,在長期的表演中,便發生了一些變化,人們逐步把這種表演當成一種祭祀活動,他們把勸善活動寬泛化,把孽龍神化了,當成了富家團鄉民們的保護神,遇到天干蟲災,人們舞孽龍求雨消災,請孽龍神賜雨滅蟲,逢年過節請孽龍神賜福賜財保平安。隨著社會的發展,鄉民們又把孽龍舞更加大眾化,當成了一種精神娛樂活動,變成了一種喜聞樂見的群眾性文化生活。因而使表演更為復雜有趣,在更大范圍內適應人們的審美心理需求,慢慢地使表演經過與表演的細微動作直至音樂等都進行了一系列發展變革,并進行了程式化的規范,變成了一整套有頭有尾,有曲折起伏變化的龍舞。
2.2孽龍舞的魅力
孽龍舞起源于湖南湘西邊緣的芷江侗族自治縣,民間藝人在孽龍舞的制作初期只是為了消除災害的作用,作為一種純粹的勸善性表演游行,具有明顯的勸導孽龍向善的教育功能,目的性很鮮明。但在后來長期的表演中,人們逐漸把它當作一種祭祀活動。隨著社會的進步,鄉民們又把孽龍舞更加大眾化,當成了一種精神娛樂活動,它已成為一種流行的文化生活,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人們。那么孽龍舞藝術的魅力到底表現在什么方面呢?從孽龍舞的制作來說,首先用竹竿在六英尺的竹竿上編織蛇的水龍頭,然后貼上皮紙,在皮紙上精心地畫好龍頭、龍眼、龍須及至龍身,并在龍身上勾畫出波光閃閃的龍鱗。最后在頭內點一支蠟燭。“寶”由竹竿制成,編織成直徑為五英尺的球。外用綠、紅色的綢子蒙上。在球的中間,使用粗線穿過空框架,以便寶可以輕松地滾動。龍的全身是黃色的,扎龍藝人用筆在黃紙上簡單勾勒幾筆,便將孽龍的氣勢和兇狠之象表現得淋漓盡致。你可以感受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民深切的渴望。而現在隨著時代的進步,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工藝越來越復雜,所采用的材料也有所創新,龍的制作也變得非常講究,不再使用紙張,而是使用絲綢布料。再加上扎布人的精心描繪,再現了民間工藝的一流水平,將民間工藝美術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2.3孽龍舞的藝術價值
孽龍舞藝術從富家團村這個小村落流傳千年,經過千年而流傳至今,不僅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環境、特殊的民族生活氛圍,更重要的是孽龍舞藝術在民間手藝人的手中不斷創新,去粗取精,精益求精不斷藝術化的提煉加工,已經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它高度集聚了侗族民眾的聰明才智與創造能力,凝聚著侗族文化的藝術精萃,張揚了侗族的文化個眭,是展示侗族文化的一個閃光點。它是一部厚重的侗族歷史書,是古代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顆稀有的明珠。孽龍舞最早產生于春秋中期,由于富家團侗鄉的農民自古以來都靠農耕水稻及山地開發等為主,民間藝人們沒有什么文化知識,因此在當時的孽龍舞是一種很原始粗糙、動作簡單的舞蹈,沒有什么復雜的表演動作,隨意性很大。在隋朝年間有所發展,唐初年間開始盛行,至明清以來到現代,經過了一代又一代的田氏族人不斷加工提煉改造創新等,在表演動作、表演過程以及表演音樂上都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變成了一套有頭有尾,有起伏變化的與眾不同的龍舞。孽龍舞是地地道道的侗族“土特產”,是富家團村農耕文化的產物,與自然風情、地理環境、農民的生活情感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是一種綜合性的侗族舞蹈藝術。它融合了田姓侗民們的生產生活習俗、民族感情、文化素養等,我們通過孽龍舞可以感受到田姓侗民們善良淳樸、勤勞勇敢的生活,它直接反映出田姓侗民的聰明與勤勞。舞龍文化源遠流長,擁有數千年的歷史,在現代的傳統文化中占據著舉足輕重重要的地位。而孽龍舞,更是舞龍文化當中的一枚瑰寶,它以其獨特的制作方法、舞法技巧、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它有著獨特的地方文化色彩,傳承著侗民族文化傳統,在研究侗族傳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發展起著很大的作用。
2.4孽龍舞的保護
孽龍舞隋朝年間便以得到發展,但一直以來只是作為一種祭祀活動和業余休閑活動,沒有形成—個專業的制作體系,在傳承上也是通過民間藝人家傳帶徒弟,身傳口授的方式,因此,對龍舞的民間藝術家的保護迫在眉睫。首先,民間藝術與其他行業來說,回報率較低,學習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較長,大批年輕人離開村莊,外出打工,傳統的文化繼承傳播顯得后繼乏人。其次,由于地域的局限性,孽龍舞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尚未得到很好的傳播,使我們要加大對孽龍舞的宣傳,使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它、學習它,更多的參與到孽龍舞這項活動中,讓當地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孽龍舞的學習中來,這樣這一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得到更好地繼承與發展。當然,最重要的是加大對經費的投入,通過實地訪問,我們了解到,孽龍舞外出比賽演出,大多是自費形式。因此,應加大對傳承人的社會福利保障,保障其生活水平,加大對孽龍舞的經費投入,使這一文化能更好的得到發展。政府應積極培養組織管理人才,使其規范化、科學化。積極保護孽龍舞傳承藝術家,加強對現有孽龍舞傳承人的社會福利援助,確保他們的生活水平,使他們能夠更為充分地為孽龍舞的發展做出貢獻。最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完善民俗文化法律體系,使孽龍舞在與現代社會共同發展中做到有法可依。而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承擔對民間藝術保護的責任,注重民間藝術的傳播和發展,去學習、重視民間藝術。
2.5結語
綜上所述,侗族孽龍舞歷史源遠流長,芷江富家團侗族孽龍舞就是侗族文化與中華龍文化共存而創造的民族民間藝術的結晶,孽龍舞在其放縱的表演過程中表現了侗族先民一心向善、勸善,祈求風調雨順、消災祛病等愿望,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同時也表現出了極大的娛樂性、趣味性等。對我們研究侗族傳統文學的舞蹈藝術、音樂藝術、工藝美術民間藝術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反映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遺產。它也是教育兒童、維護民族精神的重要紐帶的重要手段。值得我們去進一步研究和保護。
如今,瀕臨危亡的芷江侗鄉富家團村孽龍舞,經過及時搶救,又煥發出了青春魅力,生機勃勃,活躍在山清水秀的侗家村寨里,用銅鑼音樂激勵著山寨前進的步伐,用孽龍舞給侗鄉送來平安吉祥幸福與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