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磊
關鍵詞:多元化;農村養老模式;農村互助養老;時間銀行
一、研究成果“形式上的考察”
(一)數據分析
本文借助《中國知網》的高級檢索,分別以“農村養老模式”、“農村互助養老”和“時間銀行”為檢索主題,將文獻類別設置為“基礎科學”、“哲學與人文科學”、“社會科學I輯”、“社會科學Ⅱ輯”以及“經濟與管理科學”,來源類別設置為“全部期刊”進行檢索和統計,時間范圍限定在1999年至今,結果如下表1-3所示:
分析上表可以看出,當檢索詞為“農村養老模式”時,如表1,從2005年開始,研究者年度發文量就已經超過了50篇,并且在之后的十二年內,發文量都保持著較高的水平。這些數據表明,從2005年開始,研究者開始逐漸重視對各種養老模式的分析研究,包括家庭養老(約475篇),機構養老(約82篇),居家養老(約100篇),以及創新模式——互助養老模式(約111篇)等,如何選擇最佳的養老模式,建立可靠的農村養老體系,一直是我國學術界熱度不減的話題。
如表2,直至2018年,《中國知網》平臺上與“農村互助養老”相關的年度最高發文量也未超過50篇,可見,目前學術界對“互助養老”的研究仍然相對較少,互助養老模式在我國的發展也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尚未成熟,有較大的探索空間。
(二)趨勢分析
利用《中國知網》的計量可視化分析分別對不同檢索詞得出的各檢索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相應的總體趨勢圖,可知:
近十五年來,我國專家學者們對“農村養老模式”的研究熱情逐年高漲。但國內學術界對“農村互助養老”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到了2011年,我國學術界研究者對這一主題的關注度開始逐年遞增,“農村互助養老”也逐漸成為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新思路。相應地,與“時間銀行”相關的論文數量的增長態勢不容忽視。
通過“形式上的考察”,可以發現與多元化農村養老密切相關的主題“農村養老模式”一直是學術界重點關注的熱點話題,而多元化鄉村養老的新血液——“農村互助養老”、“時間銀行”也成為了中國農村養老研究的創新視角,逐漸激起了專家學者的研究熱情,因此,新的多元化鄉村養老體系具有較大的學術探討空間。
二、研究成果“內容上的考察”
本文在對研究內容進行考察時,主要通過“中國知網數據庫”,選擇來源于核心期刊或CSSCI并有較高的“被引用率”或其作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期刊論文,對相關主題的內容進行閱讀和歸類整理。
(一)養老方案研究的歷史變遷
筆者依據養老主體的一元到多元的發展趨勢,將國內對農村養老解決方案的研究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
早期的養老方案研究。家庭養老的歷史傳統主流地位得到學界的公認,但其功能卻在不斷弱化,逐漸無法滿足農民養老的需求。于是學者們展開了對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改良研究。例如:葉乃滋(1992)認為,增強家庭養老承受力,必須樹立“孝道”觀念。這一階段的研究并不試圖改變家庭養老養老主體單一的不足。
過渡期的養老方案研究。穆光宗(2000)區分了居家養老與家庭養老,他將居家定義為與機構相對的、家庭、社會養老模式皆可采用的形式。劉長茂和葉明德(1994)將養老模式分為集中養老和分散養老;穆光宗(1998)主張養老三模式:家庭、社會、自我養老。部分學者嘗試構建多元化的農村養老體系。錢敏和葉文振(2006)以老年人健康為中心,構建了一種使各方有效資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多元化養老模式體系。張志雄和孫建娥(2015)提倡建立自助、他助、互助相結合的多元化養老資源供給格局。趙寧(2018)基于社會資本視角,發掘互助的重大作用。
后期的養老方案研究。學術界對于養老必然走向社會養老基本達成了共識,但對社會養老的理解往往大相徑庭。一種觀點以養老的經濟來源為劃分標準,俞賀楠、王敏等(2011)認為社會養老是以退休金及相關養老補貼為經濟支撐的。另一種觀點則以養老支持力作為劃分標準。林寶(2010)認為,由政府或其他社會組織提供的養老即社會養老。
(二)橫向主題分類
1.“農村養老模式”相關研究
(1)關于各種養老模式的規范研究
目前,學術界對養老模式的規范化研究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居家和互助究竟是否應當作為具體的模式。
關于居家養老的爭論。張文范(1998)將居家養老歸納為以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的養老模式的總稱,他認為居家養老并不是與家庭養老、機構養老等并列的具體養老模式。閻安(2007)則將社區居家養老并列作為中國的三種主要養老方式之一。
關于互助養老的爭論。一些學者將互助作為一種獨立的養老模式。張云英和張紫薇(2017)將互助養老定義為以政府為主導,以農村社區為依托,以家庭為基礎,多元社會主體參與的一種養老模式。劉欣(2017)按照互助養老主導者的不同,將互助養老這種模式分為政府、社會自組織、家庭主導的三種類型。另一種觀點是將互助作為一種元素,融入到現存的幾種主要養老模式中。劉妮娜(2017)提出了“互助型社會養老服務”的概念,重點分析了互助型機構養老及互助型社區居家養老,她將互助作為一種要素。
(2)關于農民對“養老模式”的選擇意愿及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目前,學術界對農民養老意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某一種或幾種養老模式的選擇意愿的影響因素的剖析。李建新等人(2004)以養老主體一子女、自己(配偶)、政府(集體)為測量標準。而陳建蘭(2010)則傾向于以養老地點為標準,將其操作化為子女共同居住或入住福利院、老年公寓等養老機構的意愿。沈蘇燕(2009)將影響農民養老意愿的因素分為個人和家庭特征兩大類。郝金磊(2014)發現除了家庭和個人特征變量,農民社區特征以及農民行為態度變量也對農民選擇養老模式產生了影響。聶愛霞(2015)等人在沈蘇燕的基礎上,又將經濟特征加入到影響因素當中。
2.關于以不同“農村養老模式”為組分的多元化養老研究
學術界對多元化的農村養老模式大致有兩種解讀。
一種觀點認為,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逐漸不能適應農村養老的需求,家庭養老模式必將被一種或幾種新型農村養老模式取代。于景元(1992)等人就提出雖然在當時以家養老仍然占主導地位,但未來中國農村養老將以不完全和完全自養為主。
另一種觀點主張家庭養老將與其他各種養老模式結合,形成多元化的農村養老體系。方飛(1994)堅持將單一的家庭養老逐步轉變為個人、家庭、社區、國家“四結合”的養老模式。金華寶(2014)提出“居住在中心+供養在家庭+生活在社區+照顧在彼此”的部分社會化家庭養老方式。趙寧(2018)則從豐富社會資本的角度出發,提倡構建多元化養老體系。
三、研究述評與借鑒
從形式考察結果來看,30年來,學術界對農村養老的研究已取得許多有價值的成果,但多元化養老體系構建尚未完成。近年來興起的農村互助養老模式,為突破農村養老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從內容上看,在對農民養老意愿的調查研究中,學者們已經發現了農民養老需求是多元的、復雜的,并且也意識到必須對單一的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進行改進和發展,多元化的養老模式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受中國現實國情的制約,政界和學界頗為推崇“9073”養老模式,其中90%的老人由家庭自我照顧,7%的老人由社區養老,3%的老人選擇其他養老方式。從文獻梳理和改革可以看出,構建多元化農村養老體系,必須仍然將家庭養老高居頂端,將互助養老與機構養老、社區居家養老共同作為家庭養老的三大支柱,才能既滿足所有老人的基本養老需求,又提供針對性的養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