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佑路
關鍵詞:保障制度;問題;措施
一、基本概念
1.1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概念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國家和社會為難以維持基本生活的農村貧困人群,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供維持其基本生活的的物質幫助。其保障對象是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當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居民,因病殘、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以及生存條件惡劣等原因造成的常年生活困難的農村居民。
1.2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概念
現階段我國農村實行的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簡稱“新農合”,是指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個人、集體和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它采取的籌集資金方式是個人繳費、集體扶持和政府資助。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是由我國農民自己創造的互助共濟的醫療保障制度,在保障農民獲得基本衛生服務、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所普遍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個范本,不僅在國內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而且在國際上得到好評。
二、黔江區農村老人的生活困境及養老保障現實問題分析
2.1黔江區農村老人的生活困境
隨著黔江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農村地區人民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部分農村地區依然存在各種問題,尤為突出的是農村老人生活困境問題,特別是農村“空心化”加劇,傳統的“養兒防老”養老模式受阻,社會化養老暫時無法在農村落地,農村養老出現斷層。由此引發的民間糾紛呈明顯上升趨勢,成為當前影響家庭和睦和社會穩定的主要問題之一。筆者,從兩個方面,對我區農村老人的生活困境進行了思考。
2.1.1物質條件不理想造成的困境
經調查走訪,黔江區大部分農村老人的生活面臨經濟壓力,生活質量遠不及城市老人。隨著年齡增長和身體機能下降,大多數老人不能再依靠自身能力獲得經濟收入,加之經濟底子薄弱,無多余積蓄,年老后無法完全依靠自身維持基本物質生活。
2.1.2精神生活不理想造成的困境
一是農村老人備感精神空虛。農村青壯年常年外出務工導致出現“空巢老人”。這部分老人等待和期盼子女回家,擔憂出門在外子女的生活狀況,由此造成一定精神壓力。數據顯示,農村子女在家且和老人一起居住的僅占25%左右,大多數老人獨居或者和孫輩居住,傳統家庭養老方式的作用弱化。二是農村老人易受精神折磨。調查顯示,家庭矛盾使老人在與子女共同生活的過程中備受精神折磨,有60%的老人與子女因思想不同、觀念不同易產生矛盾。加之農村家庭關系復雜,家庭矛盾很容易發酵加劇。部分老人因家庭矛盾向法庭起訴,加劇了親情破裂、親子反目。三是農村老人生活方式單一。
2.2現行黔江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現實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在城市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而在廣大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卻遠遠滯后。近幾年,農村地區開始實行養老保險、合作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改革試點,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才剛剛起步,但是統籌層次低,覆蓋面小,共濟性差,管理水平低,可持續性較弱的現象仍然十分突出。隨著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深入發展,各種不好的方面逐漸的凸顯。
2.2.1農村地區經濟水平發展滯后的問題(以馬喇鎮為例)
從2017年馬喇鎮政府工作報告來看,2017年全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850元,比上年增長14.6%,而2017年黔江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7164元。由此可見,農村經濟整體水平與城鎮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這是造成農村老人生活水平較低的主要原因。2.2.2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嚴重不足的問題
2.2.3社會養老機制不夠健全的問題(以馬喇鎮為例)
目前,社會養老在實施過程中面臨各種問題,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這也是導致農村老人贍養問題無法有效解決的重要原因?!靶罗r?!币员U限r村老人基本生活為目的,但基礎養老金標準過低,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老人養老問題。
2.2.4自愿參保原則與強制參保的矛盾問題
通常我們認為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的最主要的差別就是社會保險是一種強制保險,而商業保險是自愿保險。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在實施的過程中,主要的矛盾:
2.2.5農村社會保障管理運作缺乏法制保證的問題
當前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主要是以政府部門的政策法規和民政職能部門制定的實施方案為主,尚缺乏法律上的保證。農村養老保險工作,幾乎沒有其他規范化、法制化的法規。這種情況造成了幾種有害的結果:一是農村養老組織管理機構、制度不易健全,使得管理工作難以開展。二是養老基金籌集工作得不到有效的保證。三是容易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干擾。比如,有人認為農村養老保障增加農民負擔等等。
三、黔江區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發展建議
3.1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一是完善社保體系。加強養老保險等相關法律法規宣傳力度,提倡農村青年為自己和老人參加養老保險,使農村老人減輕對子女的物質依賴程度。二是建立商業保險作為農村老人養老保險的補充模式。現階段我國商業人壽保險中終身保險、兩全保險、定期保險、年金保障都能為農民提供養老保障。三是依法用好地票復墾資金。
3.2大力發展社會服務養老等多種養老方式
從農村老人眾多、經濟不夠發達的基本情況出發,實行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四位一體”共同贍養。一是完善農村基本養老服務機制。對農村五保對象和農村生活困難老人實行政府供養,保障其基本養老服務需求;對低收入、失能、失獨、高齡和特殊困難老人給予相應的福利保障,探索建立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減輕自付壓力。二是完善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合理制定社會資本運營公有產權養老服務設施管理辦法,出臺民營資本投入養老服務建設扶持政策,明確供地方式、基本建設補貼、運營補貼、稅費優惠和養老機構用水、用電、用氣等優惠政策,合理配套土地、資金、人力保障等各類資源,為農村養老服務事業發展預留空間。三是大力發展鄉村企業。鼓勵農民在本村本土大力發展家庭農場,興辦鄉村企業,通過就地創業、就地就業促使大量農村老人的子女“留守”在家,既解決農民收入問題,又解決農村老人贍養問題。通過以家庭贍養為主的辦法,使老年人繼續生活在自己熟悉的住所和環境里,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際關系,對農村老人做到經濟上贍養,生活上照料,精神上安慰。
3.3加強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
3.3.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覆蓋范圍
加強宣傳工作是搞好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重要環節,在新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剛實施時,由于工作剛開展,目前傳統養老思想的根深蒂固,農民對社會養老保險缺乏了解的現狀,農民的養老保險意識還不夠強,基層干部和群眾需要時間來提高認識。
3.3.2加強管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和運營水平對社會養老保險事業有著重要影響。當前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流失嚴重,管理成本高,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規范基金管理,提高基金收益率:首先,建立分級運營機制。
3.3.3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要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中的作用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在一個國家的社會保險制度創立初期,如果沒有政府的參與和主導,社會保險也只能是一種民間互助或商業保險的形式。第二,貧困地區的經濟條件決定了農民還沒有社會保險的自我納費能力,通過以前的老方式建立的所謂的“農民社會保險制度”只能算是一種“保富不保貧”的保障機制,違背了國民的基本生存保障權。第三,農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需要與政府對農村的金融支持、對農業各種建設的財政投入、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完善和對農村的稅收支持的政策思維相統一,只有從根本上提高了農民的生產能力和收入水平,政府的非納費型養老金支持才可相應降低。
3.3.4做好政策銜接工作
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長期維持,決定了在長時期內農村和城鎮要分別實行適合各自特點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但從長遠來看,最后必須實現城鄉養老保險的統籌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工業化和農村人口非農化加快,現實情況對這兩種制度的協調和銜接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農保制度能否理順與其他制度的對接關系,對失地農民、農民工、異地參保的農民、“老農?!钡膮⒈U叩热后w都至關重要。
3.4加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
3.4.1構建一個綜合性的社會保護體系
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項權力基準型的社會保護項目,目標是構建一個綜合性的社會保護體系,覆蓋農村低收入群體。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運行中,可以嘗試與特困救助、五保供養、醫療救助、和教育救助等保護項目銜接起來,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軸心,整合成一個綜合性的社會保護體系。眾多的社會保護項目都采用同一目標定位機制,不僅有利于較大幅度地降低運行成本,還可以減少基層社區組織的裁量權,對目標家庭瞄得更準,取得更好的救助效果。
3.4.2合理界定保障對象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公民生存權利得到保護的主要體現,是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環節??梢韵硎茏畹蜕畋U洗龅?,只能為那些生活水平一時或者永久地低于或等于國家界定的最低生活水平的人群。
3.4.3積極尋求資金籌措的渠道
學習西方國家的普遍做法,即通過征收統一的社會保障稅來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金會的辦法,解決最低生活保障資金籌集困難的問題。
3.4.4建立監控和評估體系
建立一個相應的監控和評估體系。這個監控和評估體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內容:對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實施過程進行監控以及對制度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
3.5加強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社會支持力完善
3.5.1弘揚養老文化
“孝”文化是中國幾千年來一直奉行的傳統文化,“百善孝為先”、“養兒防老”等思想已經深深烙印在中華文化的血液里,尊老、敬老、養老是每一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3.5.2養老服務產業化
首先,興辦特殊養老機構。在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督管理下,建立特殊的養老服務機構。老年人一般都不同程度地患有一些疾病,需要特殊的服務。其次,政府的大力引導。政府可以通過制定政策來鼓勵、吸引社會資源到養老服務機構的建設中來,動員更多的力量來投資興辦,發展社會團體及慈善機構,給予從事養老服務產業的組織以稅收、電力、土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扶持并鼓勵其發展。最后,規范養老服務市場。建立公平、規范的養老服務準入制度,加強管理監督,促進養老服務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