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化春
摘要:病蟲草害是影響冬小麥產量和品質的主要障礙因素。2019年,平輿縣冬小麥中后期病蟲害以赤霉病、紋枯病、白粉病、銹病、莖基腐病、麥穗蚜、紅蜘蛛、地下害蟲等為重點防控對象。為切實做好小麥病蟲草害監測防控工作,促進穩糧增收,特提出如下技術意見。
關鍵詞:冬小麥;病蟲害;防治策略;防治技術
病蟲草害是影響冬小麥產量和品質的主要障礙因素。2019年,平輿縣冬小麥中后期病蟲害以赤霉病、紋枯病、白粉病、銹病、莖基腐病、麥穗蚜、紅蜘蛛、地下害蟲等為重點防控對象。為切實做好小麥病蟲草害監測防控工作,促進穩糧增收,特提出如下技術意見。
一、防控策略
堅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分類指導的原則,采取非化學防控措施與化學防治相結合,應急處置與持續治理相結合,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群防群治相結合的防控策略。
在防控藥劑選擇上,重點推廣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的化學農藥,相同品種藥劑重點推廣高含量產品和懸浮劑、水乳劑等環保高效劑型,同時,積極試驗示范推廣農藥減量助劑,實現減藥控害。各鄉鎮要結合當地小麥品種布局、抗病性及歷年病蟲發生危害特點,明確防控重點,制定防控技術方案,指導科學防控。
對暴發性和大區域流行性病蟲害,要提早做好應急預案和物資準備,一旦出現局部暴發危害勢頭,迅速實施應急防控。要通過落實各項關鍵措施,實現重大病蟲應急防控處置率達90%以上,防治效果達85%以上,總體病蟲草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的目標。
二、防控技術
(一)拔節前實施化學除草和病蟲早控
小麥返青后至拔節前是春季化學除草的關鍵時期,對于冬前沒有進行化學除草的麥田,可在日均氣溫穩定通過6℃以后,選擇晴好天氣于上午10點~下午4點,根據當地草情、草相等實際情況,選準對路藥劑,采用適宜劑量,科學開展麥田雜草防除。
以播娘蒿、薺菜、婆婆納、牛繁縷、麥家公、豬殃殃、澤漆等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20%雙氟磺草胺?氟氯酯、5.8%唑嘧磺草胺?雙氟磺草胺、7.5%雙氟磺草胺?唑草酮等藥劑進行防除;以野燕麥、看麥娘等禾本科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炔草酸、唑啉?炔草酯、精惡唑禾草靈等藥劑防除;以節節麥、蠟燭草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甲基二磺隆、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鈉鹽等藥劑防除;對于闊葉雜草和禾本科雜草混生的麥田,可根據草相,選用氟唑磺隆、啶磺草胺、或苯磺隆、氯氟吡氧乙酸和精惡唑禾草靈等按一定比例混配使用。化學除草技術性強,必須嚴格按照技術規范進行操作,防止除草劑藥害事故的發生。
小麥返青拔節期也是防治紋枯病、莖基腐病和紅蜘蛛等病蟲的有利時機,可以結合化學除草進行。對小麥紋枯病和莖基腐病等土傳真菌病害,在病株率達15%時選擇使用烯唑醇、戊唑醇、丙環唑、申嗪霉素、井岡?蠟芽菌、枯草芽孢桿菌等藥劑進行噴霧防治。嚴重發生田,隔7-10天再噴1次。要注意將藥液噴淋在麥株莖基部,以確保防治效果。對小麥紅蜘蛛,當平均33厘米行長螨量達到100頭(麥長腿蜘蛛)或200頭(麥圓蜘蛛)時,選用阿維菌素、噠螨酮、甲維鹽等噴霧防治,也可采取灌水時振動麥株的方法殺死害螨。在孢囊線蟲病發生區,可采取鎮壓、增施氮磷肥、澆水、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等有效措施,促進小麥健壯成長,減輕危害損失。
(二)孕穗期嚴密監控小麥條銹病
4月中旬后,若氣候適宜豫南小麥條銹病發生較重時,要加強普查,嚴密監控小麥條銹病在我市的發生動態,隨時撲滅零星病葉和發病中心。當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0.5%時,應組織開展區域性統一防治,防止病害大面積流行。防治藥劑可選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環唑、丙環唑等,藥劑用量嚴格按照產品推薦劑量。上述藥劑可同時兼治紋枯病、莖基腐病、葉銹病、白粉病、葉枯病等病害。
(三)抽穗揚花期全面預防赤霉病
對小麥赤霉病,要堅決克服麻痹僥幸心理,科學研判,及早準備,主動出擊,實施全生育期綜合防治,確保防在發生流行之前。一是加強栽培管理。平衡施肥,增施磷、鉀肥;控制中后期小麥群體數量,做到田間溝渠通暢,創造不利于病害流行的環境。二是堅持見花打藥,主動預防。對赤霉病往年發生較重的田塊和高感品種,在小麥抽穗至揚花期遇有陰雨、露水和多霧天氣且持續2天以上,首次施藥時間應提前至齊穗期,用足藥液量,施藥后3-6小時內遇雨,雨后應及時補治。如遇病害流行,第一次防治結束后,需隔5-7天再防治1-2次,確保防治效果。其它麥區要密切關注抽穗揚花期天氣預報,如有2-3天降雨或者連陰雨天氣,必須提前進行大面積噴藥預防。三是選好對路藥劑和器械。推薦選用氰烯菌酯、咪鮮胺、戊唑醇、已唑醇、氟環唑、醚菌酯、枯草芽孢桿菌、多粘類芽孢桿菌、申嗪霉素、井岡?臘芽菌等単劑或復配制劑,選擇耐雨水沖刷劑型,注重交替輪換用藥,避免或延緩抗藥性產生。要盡量使用自走式寬幅施藥機械、自主飛行無人機等高效植保機械,選用小孔徑噴頭噴霧,避免使用擔架式噴霧機。同時,應添加適宜的功能助劑、沉降劑等,提高施藥質量,保證防治效果。
此期還要做好小麥吸漿蟲的防控。高密度區域抓好蛹期土壤處理和成蟲期噴藥兩個關鍵環節,一般發生區重點做好抽穗至揚花前的成蟲防治。蛹期防治可在4月上中旬,當每小方(10厘米×10厘米×20厘米)有蟲蛹2頭以上時,用毒死蜱、辛硫磷?毒死蜱制成毒土,順麥壟均勻撒施,撒后結合澆水效果更好。在成蟲發生期防治應充分利用藥劑持效期,適當前移施藥時間,在成蟲發生高峰期用藥。在小麥抽穗期,當每10網復次捕獲成蟲10頭以上,或用兩手扒開麥壟,一眼能看到2頭以上成蟲時,立即用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氟氯?毒死蜱、氟氯?吡蟲啉等進行防治,可兼治麥蚜、粘蟲等害蟲。
(四)灌漿期做好一噴三防
小麥灌漿期是多種病蟲發生危害高峰期,各鄉鎮要根據病蟲發生的實際情況,將殺菌劑、殺蟲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及葉面肥等,科學配方、混合噴灑,綜合控制白粉病、銹病、赤霉病、葉枯病、麥穗蚜等多種病蟲危害,達到一噴多效。對穗蚜,推薦選用吡蟲啉、啶蟲咪、吡蚜酮、噻蟲嗪、抗蚜威、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聯苯菊酯、氟啶蟲胺腈等藥劑噴霧防治,也可用耳霉菌、苦參堿、煙堿、楝素等植物源農藥或蚜繭蜂等天敵防控。殺菌劑可選用蠟質芽孢桿菌、枯草芽孢桿菌、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環唑、苯醚甲環唑、咪鮮胺、氟環唑、多菌靈、甲基硫菌靈、吡唑醚菌酯、丙硫唑·戊唑醇、丙環·嘧菌酯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可選用氨基寡糖素、矮壯素、甲哌鎓、蕓苔素內酯、萘乙酸等。
為了減少化學農藥用量,噴施農藥時可適當加入減量降殘增效助劑。農藥和助劑應優先選擇各地植保部門通過試驗示范篩選出的效果較好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