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光慶
摘要:農村中學班級文化建設有兩個原則:發展的原則和尊重的原則。農村中學班級文化建設有兩個策略:留下印跡,充實班級文化的精神信念;共筑平臺,豐盈班級文化的精神糧倉。
關鍵詞:班級文化建設;原則;策略
學生是構成班級的個體,班級是構成學校的個體。學生和班級的成長,最終會促進學校的長足進步和發展。農村中學,受到經濟環境、地域條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大多數學生來自農村家庭,而且屬于留守學生,城區有不少家庭也是處于貧困狀況,很大一部分學生學習習慣差、道德規范差、文化素養差。農村中學班級文化建設是直面這個嚴峻而又現實的問題走出困境,迎來發展的舉措。那么,建設農村中學班級文化有哪些原則和路徑呢?
一、農村中學班級文化建設的原則
(一)發展的原則
農村中學班級文化建設以學生的發展為終極目標,班級文化建設的過程既是學生參與管理的過程,也是學生主動發展的過程。讓每位學生感到自己的發展和對困難的克服離不開班級的關懷、幫助和支持。引領學生追求發展,關注學生與班級的個性發展、可持續發展、全面發展和自主發展。
1.設法喚醒,激活潛能。以名人成功的個例,讓學生明白,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都有巨大的潛能。激發學生努力挖掘自己的潛能,讓生命綻放異彩。
2.提供平臺,張揚個性。班級文化建設要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就要給學生提供自由的空間,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展示自己。如激勵學生參加學科大賽,組織學生參加運動會,組織學生參加炒菜比賽,學生們在活動中,能證明自己,體會成功的愉悅。
3.榜樣引領,見賢思齊。每學期以小組為單位評選我身邊的好人、學習之星、進步之星、文藝之星,由學生寫好頒獎詞,整理好先進事跡,選好一張生活照張貼在教室的墻上。這對先進學生是一個巨大的鼓舞,對后進學生也是一種激勵。
(二)尊重的原則
尊重學生是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原則,尊重有利于班級成員彼此間的交往互動,有利于良好班級文化的形成。堅持尊重的原則,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1.尊重人格,讓學生成為主人。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尊重人格就是要尊重學生的個人尊嚴,讓每位學生成為班級體的真正主人。教師要理性面對學生的所作所為,引導的語言要措辭得當,不要傷學生的自尊心,盡量用激勵的語言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炬,使之成為學生前進的動力。
2.尊重情感,讓學生快樂前行。情感在班級文化的形成和建設中有著重要作用,學生的情感比成人更細膩,可以開展活動來讓學生感悟親情、友情,讓學生在情感的互動、溝通中,分享和體念情感。
3.尊重主體,讓學生自主成長。班級文化建設要喚醒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創造性。如讓學生給班級文化建設提建議,讓學生發現班級的優點、缺點。讓全班每位同學給寫班級成長日記。班級的每一項決策、每一個規定,或是一些大事,都要通過集體討論,讓每位學生都充分發表意見,最后用投票的方式表決。
二、農村中學班級文化建設的路徑
(一)留下印跡,充實班級文化的精神信念
1.同寫日記,記錄足跡。整理班級發展檔案,寫好《班級成長日記》。上課期間,每天由一位同學以日記的形式記下班級活動的剪影,一周分別由7位同學完成,周末總結時,由負責值周的同學挑選寫得有特色的同學的2則成長日記在班上宣讀,以便給其他同學以啟發,其余5則由值周的同學通過電子白板的展示平臺放給全班同學看,一個學期,每個人有2~3次寫《班級成長日記》的機會,三年下來,班級成長日記就是厚厚的一大本,學生們、班主任都視若珍寶。
2.照全家福,存盤記憶。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大家庭,班主任要不斷地培養集體榮譽感、個人責任感。新生入學后給每個班級的同學照全家福,并將照片貼在教室的醒目位置。軍訓結束后,再照一張全家福,每學年的第一期都照一張全家福,然后貼在教室,并上傳到班級博客。
3.共錄視頻,展示底蘊。學生們策劃的班級活動,學生們參與的學校活動,都可以給學生以積極的教育,在學生心中常駐。為了收藏記憶,我們注重建立影視檔案,錄好活動視頻,把學生的一次次活動都照相或錄像,然后放在班級QQ群里,學生們都樂意去看。
(二)共筑平臺,豐盈班級文化的精神糧倉
1.共讀名著,涵泳經典,在閱讀中成長。開展“共讀名著,涵泳經典”活動。老師、學生共同讀一本名著,師生一起寫讀書心得,每學期舉行兩次讀書報告會,師生共同交流讀書心得,分享閱讀的快樂。
2.建好博客,增光添彩,在交流中互學。我們課題組引導學生在新浪網站建立班級博客。把班級活動的圖片放到博客里,便于學生查看。我們還將學生的佳作(包括精彩片段)發到博客里,有作品發到博客里的學生備受鼓舞,其他學生也會積極閱讀,進而見賢思齊。
3.推薦名言,啟迪心智,在感悟中前行。我們課題組的老師利用每周周末總結的機會,堅持開展“推薦勵志名言,推薦成功人士”活動。由值周的同學給全班同學推薦一則勵志名言,推薦一個成功人士,并講明推薦理由,讓學生受到激勵,追求積極向上。
4.走近大師,學會感動,在震撼中奮進。我們組織學生觀看陳寅恪、楊絳、錢鐘書、林語堂等大師的視頻,讓學生學會感動,再寫一寫感想,然后全班同學交流,引導學生從最能改變的地方入手化為行動,引領并內化學生的言行,成為學生的內在要求和自主習慣,彰顯激勵向上的正能量。
參考文獻:
[1]施穆克.班級的群體化過程[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
[2]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四川:桂林出版社,1993.
(作者是《基于農村初級中學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班級文化建設的研究》課題組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