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林
秦嶺是中國的地理標識,是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線和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秦嶺素有“國家中央公園”之稱,具有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等諸多功能。秦嶺北麓位于秦嶺分水嶺至關中平原南緣之間, 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 是關中地區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總面積10375km2 , 行政區劃上包括西安、寶雞、渭南三市。這一區域地處黃河長江兩大流域接壤地帶,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人文景觀和自然景點甚多,開發利用潛力很大,是關中經濟開發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秦嶺北麓生態保護與科學利用上,如何做到算大賬、長遠賬、整體賬和綜合賬,是事關實現“美麗陜西”和國家生態安全的重大課題。然而,一些人在秦嶺北麓私建上千套別墅,破壞山體,隨意排放生活污水,甚至削平山坡,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作為水土保持科技工作人員,要求我們必須看到更遠的將來,注重發展的可持續性。應從下入手:
1.巍巍大秦嶺,悠悠生態情。生態環境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問題,也是一個思想認識問題。如果總想著賺快錢,甚至不惜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發展,那就是在為短期利益透支長遠發展和整體利益。為此,要像保護眼睛一樣守護好綠水青山,就要在生態環保典型亂象上刮骨療傷。這些極難修復的自然生態資源,以前是涸澤而漁的“窮破壞”,現在是據為私有的“富破壞”,但不管是怎樣的破壞,都該付出應有代價。不過,拆了這些違建別墅,應當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有更為關鍵的兩步要走:一是認領責任、明確罰則,不能一拆了之;二是常態防護、厘清權責,重在生態修復。
(l)落實《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開展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工作舉措》《秦嶺生態修復工作方案(2019—2021年)》《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認真制定《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中長期工作規劃,分解具體職責任務,全面建立工作臺賬,鼓勵自行拆除,遵循保護優先、因地制宜、可行性、自然修復和人為措施相結合、“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五大基本原則;
(2)對秦嶺北麓生態保護區和渭河生態保護區范圍內的村鎮規劃編制、上報、審批及管理進行從嚴管控,守好綠水青山。按照生態功能區劃的要求,科學劃分生態功能區域,按照區域功能,根據不同區域、不同自然環境,區域差異性和特殊性要求,確定生態修復方案,因地制宜開展生態修復;
(3)在實施生態修復時,應有一定的物力、人力和財力保證,合理統籌前期準備工作和后期的管護,最大限度降低治理成本;
(4)在生態修復過程中實施的技術措施在實踐操作中具有可行性,生態修復應按照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思路,保留原有生物群落及其棲息地,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5)生態破壞嚴重的區域,采取人工修復措施,促進自然修復。對秦嶺生態保護區范圍內,由于項目建設造成的生態破壞,依據“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原則落實生態修復監管職責。
2.治理水土流失與生態修復要以各縣區轄流域為單元,把破壞區域作為一個整體的生態系統對待,綜合治理與綜合開發相結合。按照“大封禁、小治理”的思路,充分利用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雙重手段,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逐步控制水土流失:建立水保綜合防治體系,強化對建設項目及人為活動的監管,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應當認識到秦嶺北麓的天然植被是人工綠洲的生態安全屏障。由于歷史上對森林的采伐和陡坡的開荒,秦嶺山地水土流失面積不斷增加,年流失量達0.84億噸。整治拆除工程建設盡量避免擾動, 若經施工擾動,必須采用多種措施, 恢復植被。針對秦嶺邊坡發生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問題,在排土工藝上,將表土堆放在排土場的外邊緣上,以便修筑擋土圍堰。修筑后的擋土圍堰形成類反坡式階梯,留有出水口,使之既能蓄水,又能排水。探索具有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發展路子。根據重點區域資源分布情況,策劃重點區域產業布局方案、指導發展優勢產業,逐步形成區塊特色產業,凸顯差異化產業發展業態。
3.以秦嶺森林生態系統修復為目標,采取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森林撫育、灌木林改造、退耕還林還草等措施,加大秦嶺北麓直面陡坡與破碎山體生態修復力度,提升森林質量,增強生態服務功能。對秦嶺北麓主要河流、湖泊、水庫及飲用水源地上游、取水口及淤塞區域周邊實施水源涵養林建設,加大水源地及荒山荒坡造林綠化工作力度,不斷提高森林調節徑流,抑制洪澇災害的作用,確保城市水源持續有效供給。以淺山區、黃土臺塬區水土流失治理為目標,采取小流域治理、人工造林等措施,適地適樹,喬灌草結合,營造混交林。以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為目標,根據地質資料和現場勘察的實際情況,采取排險、固坡、加筑擋墻等措施,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采取人工措施,創造良好立地條件,選擇地方優勢喬灌木和地被植物,建立穩定的植物群落。以河流生態恢復為目標,在維持河流自然形態的基礎上,按照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思路,對河道實施生態化修復,按照整改方案,有序退出禁止開發區內的中小水電站,營造沿岸綠色生態廊道,逐步修復河流及沿岸生態。以秦嶺生態保護區污染治理為目標,開展水污染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使秦嶺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統籌考慮秦嶺周邊區域環境提升,圍繞國家公園建設目標,做到“大有協調、小有特色”,統一規劃、統籌協調,串珠成線、以線帶面,打造以自然郊野景觀為主的生態綠道,還秦嶺以寧靜、和諧、美麗。以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或農村人居環境為目標,由區縣政府、高新區管委會主導策劃,自行組織實施的生態修復項目。
4.對秦嶺生態功能良好的區域,實行嚴格的保護措施,防止造成新的破壞;對生態功能遭受一般性破壞的區域,要采取封禁為主的保護措施,必須堅持“三同時”原則。水土保持工程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整治單位應按照中央派駐專項整治工作組安排落實資金、管理和其它保證措施,認真做好整治期間的水土保持防治工作,加強對承擔施工任務單位的管理,嚴格遵守水土保持設施與主體工程的“三同時”制度,并接受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結合秦嶺北麓實際和水土保持現狀,因地制宜、全面布局、總體設計、預防為主、因害設防、防治結合、科學配置。要盡量減少對原地貌和植被的破壞,對整治棄土棄渣盡量集中堆放,并采取攔護措施。
5對拆除區適宜進行生態農業復墾的生態農業類型和模式主要包括:(l)立體種植類型;(2)種植業內部物質循環利用類型;(3)種養業結合的物質循環利用類型;(4)種、養、加工三結合的物質循環利用類型;(5)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應按國務院的《土地復墾規定》復墾。凡受到施工車輛、機械破壞的地方,都要及時修整,恢復原貌,植被(自然的、人工的)破壞應在施工結束后的當年或來年予以恢復。必須妥善儲存表土,防止巖石混入使土質惡化,盡可能做到覆土保持原有的土壤結構,以利于恢復植被。對不能恢復為農業用地的渣土地,覆土30cm,營造固土保水的水土保持林草地,恢復植被,周邊營造綠化林帶,防沖保土,恢復生態,美化環境。對整治工程建設區和直接影響區盡可能進行植物防護。由于施工沿線農田、林地及村莊、社區密布,施工中必須注重水土保持臨時防護措施的實施,并加強施工管理。要做好園林景觀設計,加強后期養護工作,確保植綠成活率,盡快呈現黃土不裸露、滿眼皆是綠的效果。要加快建設秦嶺國家公園和大秦嶺綠道,積極探索復綠區域市場化運營等模式,引入苗木花卉種植等產業,擴大復綠成效。
6.選擇有豐富經驗的單位進行施工,并有優秀的第三方對其施工質量進行強有力的監督,減少施工誤操作,加強教育,規范施工人員的行為,愛護花草樹木,嚴禁砍伐、破壞施工區以外的作物和植被,嚴禁采摘花果。不準亂挖,亂采野生植物,不準隨便破壞動物巢穴,嚴禁捕殺野生動物。約束其在非施工期間的活動范圍。施工期間應劃定施工范圍,在保證施工順利進行的前提下,嚴格限制施工人員和施工機械的活動范圍,盡可能縮小作業帶的寬度。在林地內施工,要減少人員,少用機械,盡可能減少對林木的破壞。施工結束后,施工單位應負責及時清理現場,使之盡快恢復原狀,將施工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