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足娣
摘要:眾所周知,土地是人們生存的基礎與保障,特別是在近幾年的不斷發展下,人們對土地整理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加以重視,且因為從整體角度分析,在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其問題不斷,故此在本文中筆者從問題入手,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土地整理;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對策
從整體上分析,土地整理是一項比較復雜且系統的過程,可有效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從而保證土地的高利用率,實現耕地的動態平衡,所以在當前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下,土地整理已經成為了當前的關鍵所在,在新時期需要從本質上分析,減少各類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比如水土流失、景觀多樣性、水力資源利用緊張等等,并積極做好評價工作,加強后續管理,實現土地整理的完善性。
1、土地整理的基本概述
所謂的土地整理主要是指在某一區域內實現對土地資源的規劃,且在嚴格按照國家的規定與要求對土地資源進行整改,實現土地資源的組織與再優化。其中在土地整理過程中易受到多方面因素所帶來的影響,甚至還會對資源組織與分配造成影響,所以可以將土地整理定義為對社會以及自然生態系統優化與構建的主要過程。在內容上,土地整理中需要對地貌、水文、土壤等多方面加以分析,其中在土地整理中往往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影響,所以需要加強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積極發揮出人的主觀能動性,在遵循自然生態發展規律的基礎加以完善,不斷提升土地利用率,以此增強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實現和諧進步。
2、現階段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
2.1 生態多樣性受到影響
現階段我國建筑土地的需求以及農業生產需求的不斷增加導致我國土地資源面臨非常大的挑戰,且在受到利益因素的驅使下,人們過分追求經濟發展,并沒有考慮土地整理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各類亂開亂墾現象層出不窮,導致整個生態建設無法滿足土地整理的步伐。雖然這一方式會獲得良好的經濟收益,但是卻會導致原生植物與次生植物遭到破壞,尤其是對生物的多樣性產生影響,無法實現生物系統的平衡性。
2.2 企業污染嚴重
現如今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尤其是鄉鎮企業雖然規模比較小,但是所造成的污染十分嚴重,主要是因為缺乏合理的規劃與先進的管理方法,生產技術過于落后,機械設備比較陳舊,生產過程中會出現大量的廢水與廢氣,對周邊的環境產生影響。此外,企業的管理者沒有從本質上認識到污染的現實意義,沒有將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的關系加以處理,從而破壞了生態環境,當然企業污染也逐漸演變成為了土地管理與環境治理的主要限制因素。
2.3 生活垃圾日趨嚴重
時代在不斷發展,城市化建設越來越快,越來越多的人群紛紛涌入了城市之中,根據相關文獻資料調查可以了解到,在2018年末,我國城鄉人口超過了8億人,鄉鎮人口數量遠遠高于農村人口,由此可以說明我國大多數人員主要集中的城鎮區域,正因為如此,生活污水與工業污水越來越多,對土壤與水資源產生污染。還有一點則是城市廢物處理體系缺乏完善性,比如日常廢物露天堆放,特別是在下雨天,嚴重制約了空氣質量。
3、新時期我國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保護的策略
誠如上文所言,現階段在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如不及時改善,則嚴重制約了土地整理的可行性,所以在新時期需要多角度分析與研究,制定完善的生態環境保護策略。
3.1 實施差異化土地管理
所謂的差異化土地管理主要是指依據區域的實際發展情況以及相關的規定要求,從內部出發對土地進行統籌安排,并制定切實有效的治理方式。其中對于人口密集的地區、經濟發達區域而言,則要實現工程改造計劃與方針的相互整合,要針對性的開發出具有特色的方案,滿足都市型多功能土地治理的基本要求。與此同時,在未來的土地整理過程中,還需要多方面分析,尤其是需要從聯系與發展的角度看問題,盡可能的應用當地的土地資源,比如在農村地區則要將重點放置到改善人們生活水平之上,不可破壞原先的生態環境,并不斷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做好基建工程,實現土地結構的優化,還需要與當地的實際情況相互整合,積極做好農業景象建造,這樣可有效推動生產活動與自然生態環境的相互整合。
3.2 實現生態的平衡發展
毋庸置疑,現階段積極維系生態平衡已經成為了當前的關鍵所在,且要實現生物的多樣性,如此才能從本質上推動自然生態系統的穩定。筆者認為在新時期要加強重視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特別是對稀有物種以及瀕臨滅絕物種開展研究,而對于要害物種,則需在土地整理之前不可破壞其生存空間,避免對生態系統平衡性產生影響,需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念,滿足生態化要求。
3.3 制定完善的評價體系
良好的評價體系是土地整理的基礎,所以相關部門需要對當前的評價體系進行分析與研究,特別是要對關鍵性問題進行細化,其一需要將生態系統中的評價指標加以量化,尤其是需要明確土地整理對當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其二則是要采取有效的對策,盡可能的從經濟、行政、法律等角度出發,從根本上保證環境保護的完善性。值得注意的一點則是科學評價體系的構建所涉及到的內容比較多,需要不斷完善與探索,所以相關部門需要緊緊抓住當前土地整理的實際情況,做好評價工作。
3.4 加強重視質與量
從某一層含義可認識到土地整理的目的并非是對當前的土地加以補充,更為重要的是需要不斷實現土地的利用結構,增強耕地的質量,提升土地的生產力,所以需要積極處理好質與量的關系。筆者認為,相關的工作人員需要在進行土地整理的時候對土地內整體生態系統的生物構成以及能源流動加以重視,且要將土地作為環境系統之中的關鍵所在,尤其是要對土地以及各個生態要素的關系進一步明確,遵循相應的原則,落實好土地整理工作。
3.5 加強對生態環境指標的參考
加強對生態環境指標的參考同樣至關重要,需對環境保護加以重視,通常情況下,在土地整理之后需進行評審工作,要積極評價土地整理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如果環境所造成的危害比較大,那么則需要要求施工方進行整改,要積極恢復原先的生態環境,另外相關部門還需要加強深入分析,不斷做好科學論證,要將土地整理的目標調整為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與提升耕地質量,這樣才能促使三者形成統一的局面。
結語:
綜上所述,土地是生存的基礎,是國家發展的根本所在,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土地資源演變的越來越緊張,各類生態環境問題也十分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社會的經濟以及生產結構,對此則需要重視土地整理,分析土地整理下生態環境問題,并從現實出發,多角度分析與研究,保護生物多樣性,減少污染,實現生態環境的和諧。
參考文獻:
[1]王錫政.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及對策[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6(02):158.
[2]徐達劍.關于土地整理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分析及對策探討[J]. 資源節約與環保,2016(07):164.
[3]吳艷.土地開發整理中生態環境問題及對策分析[J].南方農機,2018,49(08):210.
[4]趙茜.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土地整理探究[J].居舍,2017(36):188-189.
[5]李虹曄.土地整治中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及對策[J].國土資源,2018(08):42-43.
[6]畢芳英,趙卉.協調農用地整理與生態環境保護對策研究[J]. 寧夏農林科技,2013,54(07):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