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幾年,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環境問題的出現,影響了發展的可持續性,因此,國家非常重視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工作,尤其是注重培養大學生的生態素養,從學生抓起,從而為未來經濟和環境發展的協調性奠定基礎,特別是土建類本科學院的學生,其未來從事工作均涉及建設工程,生態素養意識就更為重要。本文中,筆者就闡述了土建類本科院校大學生生態素養教育的重要意義,探討了目前大學生生態素養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后有針對性地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 土建類;大學生;生態素養;教育對策
基金項目:安徽建筑大學2018-2019學年學生工作研究課題“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8xgxm002)
安徽建筑大學思政專項“基于文化生態學視域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路徑創新研究” (項目編號:2015JDXCXM10)
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這也體現了國家對綠色發展的重視程度,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和中堅力量,其生態素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我國能否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和生態建設總目標,因此,各大高校必須高度重視教育培養學生的生態素養,塑造綠色生態人格。尤其是土建類本科院校,學生畢業后大部分從事建筑構建、給排水、城市規劃、道路橋梁建設等相關工作,而這些工作都事關生態環境,因此必須做好土建類本科院校大學生的生態素養教育工作。
一、土建類本科院校大學生生態素養教育的重要意義
大學是我國青年人才培養的基地和源泉,也是新思想的萌發地,而且大學生非常容易受到社會上各種新觀點和新理念的影響,這些思想對他們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往往存在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將生態素養理念灌輸到大學生頭腦中,有助于他們形成更加深刻的生態價值觀,從而為國家發展的可持續性做出貢獻。
在社會的未來發展中,大學生是主力軍,因此,他們必須對發展新趨勢全面掌握,在土建類本科院校開展生態素養教育,有助于學生在學習期間就了解并掌握綠色發展模式,提前建立生態使命感和生態危機意識,而這種使命感又恰恰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也是大學生提升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重要方面,更有助于學生在未來打造綠色發展的先進模式,保證人與社會和自然的和諧發展。通過培養大學生的生態素養,有助于我國未來發展規劃中貫穿綠色發展理念,真正實現大強美富通的發展愿景。
二、目前土建類本科院校學生在生態素養教育方面的現狀和問題
(一)校園中依然存在生態失范現象
在目前大部分土建類本科院校中,都已經設置了很多和生態素養有關的提示性標語,如“愛我家園”、“請不要隨意踐踏草地”、“請不要隨手亂扔垃圾”等,這些都在提醒和警示大學生愛護環境,愛護生態,來共同提升校園環境的宜居性與和諧性。
但是,在很多角落和不明顯的領域,依然存在很多嚴重偏離生態文明的現象,如舉止不雅、亂丟垃圾、不關水龍頭等等,這些都體現了大學生淡薄的生態意識,也表明了目前我國大學生生態素養教育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二)生態素養教育力度明顯不足
筆者調研了部分土建類本科院校,發現他們在培養方案中對于生態素養教育的體現并不明確,雖然部分學校已經開設了《生態入門學》和《人與環境》等相關課程,但是大部分都是選修課程,考核形式也比較開放,只是通過小論文或者新得體會的方式進行,這種頂層設計的不重視也造成了生態素養教育的形式化,教育效果自然相對較差。
(三)只注重意識培養,忽略了行為引導
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生態教育方面不僅起步較晚,發展也比較落后,直到上個世紀末才有部分大學開設了生態環保相關專業,目前,雖然絕大部分土建類本科院校都設置了生態素養教育選修課程,也在思想上給予指導,甚至將生態素養水平納入綜合評價體系之中,但是,這種生態素養教育僅僅停留在意識上是遠遠不夠的,在生態行為方面,不僅學校高層和教師沒有以身作則,也缺乏實踐中的引導和監督。
三、提升土建類學院大學生生態素養教育的主要對策
(一)加強對國家相關政策的主動落實
當前,無論國家還是地方政府,都先后出臺了不少建設發展規劃和教育發展規劃,作為各大高校,也應當主動落實這些政策,制定專門的發展方案,以強化生態教育為綱領,以現有政策為基礎,適宜地將生態素養發展規劃融入到教育體系中,以促進生態素養教育的主動落實。
(二)注重生態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
課程改革不僅是轉變教學方式的重要手段,也是保證學生在學習知識和技能基礎上,養成正確價值觀的主要渠道,因此,在構建生態類學院教材過程中,應當將生態理論體系融入其中,并結合大學生的心理特征等關懷性因素,賦予生態理論以時代性和民族性。
同時,在教學方法方面,也應當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而是盡量使用情感陶冶、情景模擬等教學手段,來匹配生態課程的教育手段和教學形式。此外,在評價反思的過程中,也應當要求學生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主動展現自身的生態素養,如去社區進行志愿者服務等,從而讓學生的生態素養意識行為化,習慣化,這樣才能提升生態素養教育方式的鮮活性和評價模式的務實性。
(三)進一步強化生態課堂教學
在大學教育中,課堂教學是主要渠道,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方法,因此,為了保證生態素養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應當從選取教材,到編寫教案,再到實施教學和評價反饋的每一個環節,都綜合考慮學生的思維成熟性和接受能力,并尋求土建類相關專業和生態學的融合之處,輔之生活實例,來開展生態理論知識教學,進而培養學生的生態行為習慣。
(四)發揮互聯網平臺的輔助教學作用
進入新時代以來,互聯網和教育的融合性逐步深入,互聯網不僅豐富了教學手段,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因此,可以將互聯網平臺和生態教育緊密結合,將搖一搖、掃一掃以及網絡直播等各種互聯網形式有機融合到生態素養教育中,通過網絡直播等方式來更全面、更通俗地將生態理念和行為傳遞給學生,并通過點贊和轉發來擴大傳播范圍,從而進一步活化土建類本科學院大學生的生態素養教育工作。
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土建類本科學院,由于設置專業都與城市建設和道路建設緊密相關,因此與城市建設的綠色化和可持續性存在直接聯系,只有大學生具備生態素養意識,才能保證未來我國建設的現代化和生態化,作為大學教師,應當從教學、實踐和形式等各個方面入手,來提升學生的生態素養,才能真正有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做出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1]翟金德,王國聘.林業院校大學生公民生態素養培育探析[J].職業時空,2010,06(10):63-65.
[2]胡可人.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培育路徑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16):141-142.
[3]王淑英,孫克儉.高職院校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調查分析——以黑龍江省高職院校為例[J].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4):49-51.
作者簡介:徐慶和( 1970- ) ,男,安徽長豐人,政工師,安徽建筑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黨委書記,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