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鈺瑩
摘 要: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其對社會各群體就業的影響已接踵而至。2018年我們圍繞人工智能發展對財會專業大學生就業的影響進行了社會調研,認為人工智能在財會領域的應用給財會專業大學生帶來的更多是動力,對大學生來說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知識儲備,以滿足企業的需求。
關鍵詞:人工智能;財會專業
2017年7月20日,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我國提出了直到2030年的人工智能相關目標,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一大戰略,可見人工智能發展勢不可擋,其對社會各業的影響已經接踵而至。傳統會計已然被現代會計所取代,大部分的工作都能交由財務軟件來完成,大大解放了人力,也使得基礎財務人員逐漸減少,可財會專業仍舊熱門,每年都會向社會輸送一批財會專業的畢業生。我們利用會計行業這一典型從自身專業和所處的社會群體來探討,人工智能的應用將讓即將踏入社會的財會專業大學生何去何從?他們對人工智能的發展持怎樣的態度?如何應對人工智能的沖擊是我們亟待研究的問題。為此,我們在2018年暑假期間開展了“后‘AlphaGo時代,人工智能對社會各群體就業的影響是危機還是機遇?——以財會專業的大學生為例”的社會調查。
一、背景及相關理論
1.人工智能的概念
人工指的是人為的、非自然的,即人工智能指的是依靠人工發明出來的一項模擬人體大腦活動的一門技術學科,同樣它也是科技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
2.人工智能在財會領域的應用現狀
眾所周知,財會行業的工作量很大,尤其是月初月末的時候,不可避免的人工賬務會因某些疏忽導致問題,比如往來賬的核對不一致,報表不平等。而現在的財務信息化、一體化使得很多財務處理的工作可以通過系統自動實現,大大減少了財務人員的工作強度,只需要熟悉系統的操作,就可以輕松地處理讓人頭疼的數據。
當前財務機器人已經正式投入使用,從各種媒體報道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相繼推出了財務機器人,它可以完成某些對技術性要求低的崗位的工作,比如對賬、數據梳理等。而財務機器人的運算速度快,且能夠長時間不間斷的工作,極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二、人工智能下財會專業大學生的處境及所受影響
會計、醫生以及教師是中國的三大傳統行業,因為穩定性受到了許多家長與學生的青睞。在這三個行業中,財會專業畢業生的人數是最多的。
1.財會專業大學生對人工智能發展所持態度
“您覺得自己現在所學習的專業領域會受到人工智能的沖擊嗎?”,在這一問題下,接受調查的財會專業大學生中占比近93%的人認為其所在的財會領域會受到一定的沖擊但影響并不大,這樣的答案可以看出他們對人工智能的沖擊結果保持著較為樂觀的態度。
而對于財會專業的大學生們而言,他們當中絕大部分人清楚,人工智能完全取代會計人員是一項偽命題。
2.人工智能對財會專業大學生的影響
以電影《生化危機》中的超級計算機“紅后”為例,其程序的設計意在保護人類,但最后“紅后”為了解決病毒感染問題卻要消滅全人類,約68%的同學們選擇了人工智能是極度理性化的,其機械性的判斷很可能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危機。盡管大多數財會專業的大學生們懷抱著與人工智能“共同存活”的想法,但人工智能對他們造成的心理壓力并不小。
沒有任何一個財務始終愿意做最基礎的核算工作,但在財會行業這一對專業知識要求較高的行業當中,初入社會的財會專業大學生仍需要從最底層做起,但當這些重復性、基礎性的工作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踏入財會領域工作的門檻便一下高了許多。
但人工智能在財會領域的應用給財會專業大學生造成的影響或許也可以稱為動力。時代的發展影響了我們的思維和職業選擇,現在不止是社會財務人和即將就業的財會專業大學生的競爭,有了人工智能的加入,雙重壓力之下有意識的提升能力,轉變思維,才能在新的財務變革中把握機遇。
三、財會專業大學生該如何面對人工智能對就業方面的沖擊
人工智能對就業方面的沖擊是必然的,一定會有人失業但并非所有人都會失業。財務人員之所以會被財務機器人替代最主要的原因源于其從事的工作難度不高、重復性強,且個人競爭力不足。許多人認為財會行業是一個“鐵飯碗”、“越老越吃香”,這是就傳統會計行業而言的,人工智能大勢下需要的是將傳統的單一核算人員變身成為能夠適應生存和發展、具有強大競爭力的綜合性高端人才。
1.積極看待人工智能在財會領域的應用
作為即將就業的財會專業大學生而言,人工智能的到來是提前排除了踏入社會之后將面臨的低性價比工作,人工智能占據了工資低、工作量大的崗位,解放了相當大的生產力,這對于財務人員而言,算的上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2.跟上人工智能腳步
不能做到走在人工智能前沿至少不能被它落下,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需要創造和創新力,想要緊跟其發展腳步是一項長期的工程。
國家要求會計人員接受繼續教育,使得會計人員可以借助繼續教育的平臺來學習人工智能在財會領域的應用;而現在設立財會類專業的高校普遍開設了電算化等課程讓在校學生們能夠學習新的技術方法也更注重培養在校學生的創新意識。除了實體學校之外,網上學校也是汲取知識的地方,因此無論是課上課下財會專業大學生們都有提升的渠道。
3.向人工智能難以取代的領域發展
智能化下許多基礎工作被人工智能替代,因此就需要改變自己的發展方向,提升自身的層次。人的思維能力、想法是人工智能短時間無法超越的,且人類的情感更是人工智能無法判斷的,或許人工智能可以從某些數據中得出一些有價值的結論,但面對需求方的想法時仍無法代替人來進行深層次的思考,也就無法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應變。
人和機器之間本質的區別是人可以創造并使用工具,對于高端財務工作者而言,財務機器人是他們的新工具。
四、結論
總而言之,在校的財會專業大學生相較于已經踏入社會的財務人員而言更有優勢,有更多的機會去認識人工智能環境,在學校的引導下也能更清晰的把握自身發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人工智能必然會替代可重復操作的工作,但人的思維和情感是不會被替代的,學習并關注社會發展但也無需因為社會的發展而恐慌,此消彼長,一些行業的需求縮減勢必會有其他行業的需求增長,擔心人工智能高速發展將自身取代之前,更重要的是自身能力和知識儲備能否滿足企業需求,適應行業發展。
《后“AlphaGo時代”,人工智能對社會各群體就業的影響是危機還是機遇?――以財會專業的大學生為例》課題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谷涵嶺;謅議人工智能下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對策;長江叢刊;2018年17期
[2]李衛紅;人工智能時代大學生學習模式變革;中國成人教育;2018年21期
[3]楊紫馨;楊昕;辛萌;淺析人工智能會計應用下會計人員的職業定位;中國商論;2016年30期
[4]邢阿鳳;陶雪梅;彭瑞;人工智能時代下對會計行業的思考;財會學習;2017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