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胡江

【摘 要】 目的:探討和分析梅毒血清學檢測作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替代檢測指標的應用價值。方法:此次抽選本院性病監測中心檢測的800例血液標本做研究,根據檢查次數不同、性別不同比較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和梅毒的流行情況,經梅毒血清學檢測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窗口期感染情況進行評估,分析梅毒血清學檢測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替代檢測中的價值。結果:女性患者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檢出率低于男性患者,差異顯著(P<0.05)。女性患者的梅毒檢出率高于男性患者,差異顯著(P<0.05)。梅毒陰性患者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檢出率低于梅毒陽性患者,差異顯著(P<0.05)。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首次檢測患者的梅毒檢測敏感度低于重復檢測患者,但差異不顯著(P>0.05)。結論:檢查次數以及患者性別等均影響到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和梅毒的發生,梅毒血清學檢測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替代檢測指標中的敏感度低,實際應用價值不高。
【關鍵詞】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替代檢測指標;梅毒;血清學檢測;應用價值
隨著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劣以及生活習慣的不斷改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和梅毒等性傳播疾病發病率越來越高,可通過分泌物、血液等途徑進行傳播,特別是輸血中受血者易受感染[1]。所以,要提高獻血的血液標本中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檢出率。梅毒血清學檢測是血液篩查中重要的傳染病檢測項目之一,盡管鮮有輸血后發生梅毒的報道,但其仍被保留,原因是可當做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替代檢測指標來防范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窗口期感染[2]。但隨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檢測法的出現和改進,人們開始質疑在排除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窗口期感染中梅毒血清學檢測的能力。為進一步探討和分析梅毒血清學檢測作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替代檢測指標的應用價值,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性病監測中心檢測的800例血液標本做研究,具體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抽選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本院性病監測中心檢測的800例血液標本做研究,男性是450例,女性是350例;其年齡為22~62歲,平均為(45.12±5.63)歲。
1.2 方法
試劑和儀器:凝集法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試劑、ELISA法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試劑、ELISA法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體檢測試劑、ELISA法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檢測試劑、全自動樣本處理機以及全自動酶免疫分析儀。血液標本均經ELISA法篩查梅毒抗體以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陽性標本送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確認,梅毒陽性標本做TPPA測試。
1.3 觀察指標
記錄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檢測結果;記錄梅毒檢測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窗口期感染的排除情況,估計值=預期值×梅毒檢測敏感度,風險=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發生率×檢測窗口期/365。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由(%)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和梅毒的檢出情況女性患者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檢出率低于男性患者,差異顯著(χ2=4.146,P=0.042)。女性患者的梅毒檢出率高于男性患者,差異顯著(χ2=5.280,P=0.022)。詳見表1。
2.2 比較梅毒陰性患者和陽性患者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檢出情況梅毒陰性患者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檢出率低于梅毒陽性患者,差異顯著(χ2=44.775,P=0.000)。詳見表2。
2.3 比較梅毒檢測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窗口期感染的排除情況人類免疫缺陷病毒首次檢測患者的梅毒檢測敏感度低于重復檢測患者,但差異不顯著(χ2=0.826,P=0.364)。詳見表3。
3 討論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后出現的疾病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也就是艾滋病,具有較強的傳染性,傳播途徑主要是血液接觸、母嬰接觸、性行為等。在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后,會損害機體T淋巴細胞功能,機體長期處于持續性免疫缺陷狀態,有罕見腫瘤或者感染等出現,影響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可誘發腫瘤或致病性病毒感染[3]。梅毒屬于人類特有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傳染源主要是梅毒患者(隱性或者顯性),其破損皮膚、血液和分泌物中存在梅毒螺旋體,梅毒螺旋體可經血液、性行為等途徑傳播[4]。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同梅毒螺旋體可經相同途徑進行傳播,所以,為了彌補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檢測技術局限性,使漏診率、誤診率降低,提高診斷準確性,臨床經梅毒血清學檢測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檢測指標進行替代,而非單獨對梅毒螺旋體進行檢測。但是隨著臨床研究的精進,在后期研究中沒有證實梅毒血清學檢測技術可完全替代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檢測技術,特別是在目前現有的檢測技術中,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檢測替代技術的應用價值不高[5]。從此次研究的結果可以得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和梅毒感染的不同流行病學特征說明患者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同梅毒感染間相對獨立,聯系并不大。
總之,檢查次數以及患者性別等均影響到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和梅毒的發生,梅毒血清學檢測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替代檢測指標中的敏感度低,實際應用價值不高。
參考文獻
[1] 竇麗霞,王前,王瀟滟,等.中國華東地區感染梅毒孕產婦血清學指標監測分析[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8,52(01):68-72.
[2] 文偉,彭雪峰.三種梅毒血清學試驗的臨床診斷價值比較[J].實用預防醫學,2017,24(08):1007-1008.
[3] 黃海櫻,陳波,周強,等.廣州地區梅毒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血清學檢測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6,30(03):549-551.
[4] 俞輝,段小霞,盧淑嬌.梅毒血清學檢測作為HIV替代檢測指標的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性科學,2017,26(12):67-70.
[5] 王旻,鄧雪蓮,陳輝,等.梅毒血清學檢測作為HIV替代檢測指標的應用價值評估[J].中國輸血雜志,2015,28(02):1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