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盛卉
摘 要:電力產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當前新的經濟背景對電力的發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網電力工程技術作為電力產業的“穩壓器”,使得電力系統在一個平穩的狀態下運行。本文在對配網電力工程技術的特點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列舉出日常常見問題來反思,從而更好地促進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
關鍵詞:配網電力工程技術;特點;問題;分析
引言: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在高質量發展時期,電力作為整個社會的動力來源,不僅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且為社會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電網的穩定與否也決定著人們能否正常的生活,由此,配網電力工程技術不斷應用,取得了較高水平的成就。下文將對配電網工程技術的特點、常見問題、技術分析等方面進行探討。
一、配網電力工程技術的特點
在大數據時代下,配網電力工程技術能夠將大數據進行整合,應用于配網電力系統,并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采集和分析,進而實現電力資源配置的高標準并監管和掌控電網的運行情況。近年來,新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成為電力產業的新課題,一些新的要求也應運而生。隨著用電規模的擴大,人們更加關注電力系統的安全性,這時就需要利用新的技術,充分監測電力系統并及時維護,保證電力系統的正常運行。配網電力工程技術可在保障電網安全的前提下保證電網正常工作,提高電力產業的運作效率。
二、配網電力工程技術常見問題
現實生活中電網產業所面臨的問題遠比想象中要復雜得多,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這幾方面:
第一,電源的構造不夠科學合理。電力工程的運作過程中,電源的分配和構造是否合理對整個電力產業能否快速發展和穩定運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實踐證明,電力輸送和電源構造,二者有緊密的聯系,如果電源在空間構造上產生某種問題,而又沒有對其進行有效處理,那么電力的輸送將無法正常運行。一旦電流過大就會出現短路、設備損壞等問題,但若實際電流低于正常值時,又會出現例如電壓不穩、電器斷電等問題。
第二,沒有對供電線路進行合理的規劃和預設。若不能預先規劃好供電線路,就會對周圍的環境構成潛在的危機。出現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線路過于錯綜復雜,這不僅對周圍的環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還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另外,如果隨意地對線路進行規劃,還會給電網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造成極為惡劣的后果。
如何能有效地解決在電力產業中所存在的這些問題?這就要求技術人員必須提前做好規劃以及進行科學合理的預測,這樣能夠將電力系統與周圍各區位因素配合得當,以提升人們的生產與生活為目標,使用電變得更加穩定和安全。由此可見,電源分配屬于復雜的系統工程,務必要進行多途徑、全方位的規劃和設計,對于老化的電力設備要盡快維修更換,要引進目前最新的技術及理念,指導電力產業的生產,并合理運用到各項生產中使之達到高效穩定的良好狀態。
第三,配電線路破損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時有發生。配電線路的破損,大多是由于受到外力的破壞造成的。配電線路一旦破損,就會給電網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現實生活中,很多情形都會使線路破損情況的發生,例如:第一,在這個創新發展新時代,為滿足人們的生產與生活,各式各樣的電器大量涌現出來,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就會使配電線路經常處于超負荷的狀態,從而導致整個配網無法處于安全穩定的運行狀態;第二,在受到惡劣天氣影響時,會加速電線的老化狀態,導致線路出現坍塌等崩潰的現象。
三、對配網電力工程技術的分析
首先,要解決以上所說的問題,需要將電力監控點設置在不同的地區,由監控點逐漸向外延伸形成線性布局,提高監控效率。電力工作人員要根據不斷變化的新要求,在電力工作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技術水平,同時要仔細監測電網的現實狀況,對數據進行歸納和總結,并納入到大數據庫中,不斷提高監測的數字化水平。其次,對于電力工作人員的管理,要設立嚴格的規定,制定行之有效的業務操作規范,避免因工作人員的疏忽而造成安全事故,切實保證電力系統的正常運作和人員的人身安全。最后,電力系統是通過改變電壓等級來不斷降壓的,只有合理的電壓水平,才能實現電力輸送。將電力輸送到居民家中所經歷的多次降壓環節,會帶造成不必要的電力損耗,因此我們要根據現實情況,合理設定電壓等級,簡化降壓環節,使得電力損耗量在輸送過程中逐漸降低,這樣不僅可以改善供電條件、節約成本,還可以實現電力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束語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高質量發展的時期,用戶用電的需求量與當前電網規模的矛盾非常鮮明。要能夠有效地解決好用戶的用電需求與電網規模之間的矛盾,就必須在對電力產業的監管這項工作中拿出切實有效的技術措施和建議。國家電力分管部門應針對電力電源分配不均、線路出現破損等問題進行長期的分析與探究,將配電網工程固有的特點與常見問題相結合,設立電力監控網絡,將配網電力工程技術的指標妥善地運用到電力電網的工作中去,并全面提高配電網防御能力,以充分應對自然災害天氣,保證供電的穩定和安全。
參考文獻:
[1]鄭斌.配網電力工程技術要點分析[J].電子制作,2018(Z2):117-118.
[2]陳賀鵬.配網電力工程技術要點分析[J].通信電源技術,2016,33(01):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