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常態的經濟背景下,企業的內部控制質量會對企業的創新能力產生顯著的影響。由于創新項目自身具有高風險、周期長、所需金額巨大等特點,導致企業在創新活動上容易遭受外源融資短缺的難題。融資約束的存在也因此被稱作是企業創新活動的"絆腳石"。如何突破創新發展的瓶頸,使得我國真正成為一個創新型國家是現階段我國發展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融資約束;內部控制質量;創新投入
一、引言
近20年來,我國政府不斷提出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努力“從粗放型發展方式向內涵型發展方式轉變”。2006年我國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決策,2012年十八大將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國家的發展戰略之一,2017年十九大提出要建設科技強國,2019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關于創新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以及美國康奈爾大學等組織發布的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排行榜,中國在全球126個經濟體中位列17,是前20位中唯一一個中等收入經濟體。這對于這個在政府重視研發的政策指引下實現快速轉型的經濟體而言是個突破,但我國也存在著部分核心元器件無法自供,科研和工程創新相對落后的問題。
二、文獻綜述
鑒于創新投入在公司發展中處于核心地位,并且隨著我國內部控制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進一步建設,探索內部控制與創新投入關系的文獻漸漸增多。改善公司內部控制質量對于減輕信息不對稱程度有巨大的積極意義,可以提高創新的效率和效果,是增加企業創新投資強度的一個重要手段。良好的內部控制有利于降低管理層代理沖突,并提升企業投資效率,促進企業價值創造(Cheng et al.,2013;Feng et al.,2015)。王運陳(2015)等通過研究我國2008年—2011年3年的上市公司數據發現,高質量的內部控制確實有助于企業創新投資效率的提高,從而幫助企業實現超額的價值創造,獲得廣大市場的認可。但是也有學者持相反意見,Bargeron et al.(2010)認為雖然內部控制可以增強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加強公司的治理水平,但也會抑制企業家的風險承擔意識和冒險精神,最終阻礙企業的創新活動。由于創新活動從新技術的誕生到成功后成果的轉化風險都比較高,且創新活動初始資金投入大、不確定性強、周期長,良好的內部控制究竟能否降低創新活動的風險,從而達到提高創新投資效率、提升企業績效這一目標,仍需要更多實踐的檢驗(方紅星和金玉娜,2013)。
目前有學者將融資約束、內部控制與創新投資三者之間關系研究,楊金和池國華(2016)從融資約束的角度分析得出高質量內部控制能夠有效緩解公司投資不足的現象,確實可以顯著抑制創新活動受到的資金約束。但這一治理效應僅限于融資約束相對較低的企業高水平的內部控制,并且出于成長期的公司和非國有企業更傾向于進行積極的創新活動(王書珍和俞軍,2016)。鐘凱等(2016)的研究發現,自我國強制披露內部控制信息之后,企業創新投資呈顯著上升趨勢,說明高質量內部控制有利于企業提升創新投資效率;研究進一步發現,高質量內部控制對創新投資有積極作用主要是因為內控緩解了公司的融資約束狀況,從而給企業帶來了更多的資金支持。
三、內部控制質量對企業創新投入的影響
(一)信息披露角度
內部控制建設要求企業對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披露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并進行內部控制審計,內部控制建設對于提高企業信息披露水平發揮著重要的積極效應。對于企業創新投入而言,其具有的高風險、高資產專用性等異質性特征,使得創新投入存在較高的代理成本,因此企業創新投資面臨著較高的融資約束困境,并且大股東股權質押也表明上市公司面臨嚴重的融資約束。信息披露水平的提升被認為是緩解融資約束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內部控制由于增加了企業信息透明度,投資者的風險溢價要求下降,從而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緩解融資約束。對于企業創新投資而言,內部控制建設能夠促使企業對外披露更多與創新投資可靠、相關信息,使得投資者能夠有效辨別創新項目投資價值,降低逆向選擇行為,從而緩解企業創新投資面臨的融資約束。再者,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可以提高信息透明度,有利于提高中小股東掌握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減少“隧道效應”的發生,緩解由于大股東股權質押產生的代理沖突,減少大股東為防止控制權轉移風險而抑制創新投入行為。
(二)公司治理角度
企業面臨融資約束會導致大股東更容易對上市公司進行占款、不正當的資金轉移、非公允的關聯交易等“隧道挖掘”行為,從而降低公司創新投入水平。已有研究表明,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夠有效遏制大股東通過資金轉移、關聯交易等方式獲取控制權私利的利益侵占行為。高質量的內部控制體系一方面要求企業設置合理的股權結構,以達到股權制衡作用,從而有效抑制大股東的私利行為;另一方面隨著內部控制的加強,董事會、審計委員會等治理因素的獨立性更強,更易發揮積極的治理效應。
企業想要從創新投入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必須基于企業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在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和金融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進和完善。第一,健全創新投入風險防范機制,拓寬融資渠道,包括法律法規的實時性、風投機構的市場性和資金供給的全面性。第二,完善和統一企業內部控制質量的衡量標準,不斷推進和完善內部控制評價指數。第三,企業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內部控制質量。最后,加快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促進企業更好的融入市場。
參考文獻:
[1]Cheng,M.,D.Dhaliwal,and Y.Zhang.Does Investment Efficiency Improve After 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3.56(1): 1-18.
[2]Feng,M.,C.Li,S.Mc Vay,and H.Skaife.Does Ineffective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Affect a Firms Operations?Evidence from Firms Inventory Management.The Accounting Review,2015,90(2): 529-557.
[3]王運陳,逯東,宮義飛.企業內部控制提高了R&D 效率嗎?[J].證券市場導報,2015(01): 39-45.
[4]Bargeron L,Lehn K ,Zutter C,Sarbanes-Oxley and corporate risk-tak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49(1-2): 34-52.
[5]方紅星,金玉娜. 公司治理、內部控制與非效率投資:理論分析與經驗證據[J]. 會計研究,2013(07): 63-69.
[6]楊金,池國華.融資約束下內部控制對投資不足的治理效應[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6(06): 68-76.
[7]王書珍,俞軍.內部控制、融資約束與研發投入關系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6(15): 183-186.
[8]鐘凱,呂潔,程小可.內部控制建設與企業創新投資:促進還是抑制?——中國“薩班斯”法案的經濟后果[J].證券市場導報,2016(09): 30-38.
作者簡介:
陸通(1995.12-)女,漢族,山西省運城市,碩士研究生,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