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鈺
摘 要:本文以中小城市的主城區道路網絡為研究對象,對其整體布局與交通組織策略內容進行分析與說明。在簡要闡述這一道路網絡優化必要性的前提下,分別從宏觀策略與組織方案這兩個方面作出說明,并通過與實際項目案例的結合分析,為具體的路網布局優化實踐工作,提供研究參考材料。
關鍵詞:城市規劃;道路網;交通組織
引言:城市功能性建設的完善,使其整體規模得到擴大與發展。而伴隨著經濟與社會要素成長的同時,也帶來了明顯的發展型問題,而城區交通擁堵,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內容。由此,需要引出主城區路網優化的應用策略,并在對其重要性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加深對于這一內容的關注度,以此滿足城區建設發展需要。
一、中小城市主城路網優化必要性
中小城市的發展建設,是我國當前城市化發展的關鍵內容,直接影響著宏觀的社會發展條件。而在這一社會背景下,隨著整體交通網絡發展與車輛的普及,使中小城市的交通情況日益緊張,務必要保證其路網的暢通狀態,才能使道路與其自身的發展速率保持同步狀態,以期完成建設過程中的同步化目標。
從城區規劃的角度出發,在中小城市的整體規劃過程中,以老城區升級與新城區開發為基礎。這一條件下,城市交通網絡的規劃,主要呈現出“方格化”布局形式。同時,還會在老城區與新城區之間,出現交通協調不當的情況,而此類內容,都需要通過對城市道路網絡的優化調整進行補充。
從組織形式的角度出發,中小城市的交通管理相對滯后,并在主干路接入、道路分級隔離、交叉口信號配置、停車位設置不合理等內容中,存在著明顯的管理問題[1]。尤其在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等不同路況條件的前提下,需要更好地根據實際城市路網運行環境,作出適當調整,并在基礎建設的同時,優化交通協同組織工作,保證整體道路交通網絡的活力狀態。
二、城市主城區路網布局與交通組織策略
(一)路網布局策略
中小城市環境中,路網交通的規模水平相對較低,在進行道路等級分配的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不均衡狀態,尤其在支路的規劃比例上,務必要作出調整,以此保證路網結構的完整性。而作出這一宏觀性的調整,需要在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這三種道路類型中,分別進行優化配置,以保證整體道路的升級狀態。
首先,在主干路的布局建設中,應當明確整體道路網絡的布局方向,并從體系化角度,對道路網絡進行分析,使其成為保證城市交通建設的“骨骼”結構,并從發展層面出發,為整體城市的建設升級預留空間。方法上,主干路布局應以中距離交通運輸位置,在保證機動車出行的同時,承擔城區之間的連接功能,實現城市各交通樞紐的連接。而在主干路的布局上,應當對其中的路網協調性狀態進行優化,并在城市開發的規劃內容中,形成城市的主要交通走廊,且在一定區間內,保證交通的體系化建設。而在具體的建設規模數據上,應將主干路設置為雙向4-6車道,并根據城市發展規劃對將其紅線區間寬度設置在35-45m之間,并保證不同主干路間有700-1700m的間隔條件。
其次,在次干路的布局中,應突出結構微循環作用,并作為主干路網絡的補充條件發揮自身的服務作用。在設計原則上,應以主干路為主體,在形成服務系統的同時,保證雙向2-4車道的建設等級,并在“三塊板”、“一塊板”等斷面形式的基礎上,保持交叉之間有350-500m的間距距離。
最后,在支路建設中應重點發揮自身的協調性作用,在與城市干道進行協同配合的基礎上,發揮交通網絡的功能性特征,并在對循環系統中,補充便捷化、連接化的具體條件。建設等級上,支路應保證雙向兩車道的建設基礎,并使其建設紅線在17m以上。同時,作為次干路的補充與替代,需要保證200-500m的間距條件,并根據實際城市建設情況作出適當的調整。
(二)交通組織方案
交通組織規劃,在運行管理辦法上,可以分為出入口控制與主干路信號控制這兩種類型。而不同類別的應用方案,能夠在差異化的中小城市交通環境中,發揮出各自的優勢作用,為強化交通管理的合理性提供基礎條件。
在出日口控制方案中,應以主干路為核心,通過主干路之間、主干路與次干路、主干路與交通支路、主干路與生活支路這幾種不同關系的控制調整,保證道路交通的管理狀態。在主干路之間的控制中,需要將信號燈作為主要控制手段,并實現交通干路之間的連接需求,保證車輛可以以中速狀態完成交通活動。主干路與次干路的連接中,應以集散、分流為主,維護基礎交通轉向能力的同時,匹配不同區域的道路需求。而在主干路與類型之路的連接中,可分為交通型與生活型兩種。前者需要一定的信號進行控制,保證交通通暢條件,而后者則無需信號輔助,滿足交通參與者的客觀需要,并維持道路暢通即可。
在信號協調控制方案中,應強調城市交通信號中的“線控制”特征,并將主干線作為主體,在對其每一個節點與連接點進行分析的同時,形成完整的聯系體系,避免出現交通信號孤立的問題。以此,保證主干道路上的同行車輛,可以在一定速度條件下,暢行無阻的通過交通區域,維護主干路中的交通通行狀態。城市微循環的交通系統中,應針對次干路的連接特征,在結合交通運力條件的基礎上,適當的對主干路進行分流,以此防止交通密集區域出現明顯擁堵,保證城市交通網絡的運行狀態。另外,在道路管理中還需采用單行組織與停車管理的形式,對信號控制進行補充。在單行組織中,對于較為狹窄且不易拓寬的道路,可以根據其具體運輸需求,設置單行道路,并在350-400m的距離條件下,避免單行路的重復出現。而在停車管理上,為了防止時段交通的擁堵,可以在居住小區設置夜間停車,并限制學校等路段的時段停車,以此配合交通信號疏導需要[2]。
(三)應用實例探析
以南京市南部某城區的建設條件為例,在地區經濟建設持續發展的進程中,由于其交通上與南京市的連接狀態,也表現出較快的交通成長需要,應在路網交通的建設與組織工作中,進行優化升級,以此落實自身的建設發展需要。
通過交通分析,這一城區內容的主干網絡已經達到建設標準,需要對其中的次干路進行布局升級,并平衡次干路的密集程度,補充交通型支路網絡的建設條件。而在交通組織規劃方向上,應以城區內的固城湖路為核心,對其交通組織方式進行調整的同時,保證干線的通行能力,并通過出入口控制,對沿線的小區、單位、信號交叉口進行禁左管理,從而補充交通信號控制管理狀態。
總結:綜上,中小城市的建設發展進程中,對于主城區交通網絡的優化與調整,需要在進行路網建設的基礎上,對整體路網布局進行規劃,并在具體的交通組織方案中,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策略方法。以此,才能在適應城市發展狀態的前提下,使交通條件與城市建設保持同步狀態,實現并維護城市發展的穩定性目標。
參考文獻:
[1]葉擁軍,傅成紅.小城市舊城區道路交通安全分析與改善探究——以長泰縣城為例[J].公路與汽運,2018(06):38-41+46.
[2]雍翎.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長三角小城鎮聯合建設新城的規劃路徑探索——以江蘇省揚中南部新城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8(06):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