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珍
摘 要:醫學生是未來的醫務工作者, 關乎生命和健康。醫學生的專業水平和敬業精神的教育就顯得十分必要。
關鍵詞:醫學生;醫學教育;職業精神
醫學的對象是人,盡管人有不同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經濟和社會地位,經歷,感情等方面的差異。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每個人都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現代的醫學工作者為了能更好地治病救人,必需具有廣博的醫學知識和技能外,還需要具有深厚的敬業精神。醫學生是未來的醫務工作者, 他們的敬業精神如何, 關乎人們的生命和健康。因此, 醫學生的專業水準和職業教育要貫穿于醫學生培養過程中, 要講究方式和方法。
一、教材要不斷更新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只是守著一本教材一成不變地教學是不行的,因為醫學在發展,知識也在更新,新的科技不斷地應用到臨床,故我們從事臨床的手段和方法也要不斷更新變化,否則學生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很難與臨床工作接軌,一出校門就落后了。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多看書,要隨時將最新的知識傳遞給學生。
二、教學要與臨床實際接軌
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悶頭教書,把枯燥的課本知識介紹給學生,這種純粹的理論教學是無法讓高職出來的醫學生適應臨床工作的。所以,我們所教的理論要與臨床實踐融為一體,一切都為臨床服務,第二,要對學生專業技能水平進行定位,高職定位基層,而基層分科比較粗,所以基層醫務工作者所要求是,基礎技能都要會但并不專精,所以高職教學重在基礎,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基本技能這是高職高專教學主體。再加上臨床教學實踐,學生應該能夠順利融入現今臨床。
三、要教會學生理論融入實踐的方法
醫學教學一般分為兩部分,學校的教學和醫院的臨床實習部分。那么如何讓高職只學三年的醫學學生在畢業后能夠盡快進入臨床醫生角色呢,這就需要我們高職教師在教學方面加強知識的遷移和轉化,能夠讓學生最快速地將學校教學和醫院臨床實習部分知識融合。比如,在講肝臟解剖的時候,將肝臟的觸診聯合一起講,講闌尾的解剖定位時就將闌尾炎的診斷,腹剖觸診的方法融合一起講,這樣,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二增加醫學知識。這種具體的講述就可以讓學生將這種抽象的詞轉化為可以具體的指標,以便理解和操作。
同時,也要引導學生重視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每本教材都是專家,教授將自己畢生所有的知識精華和濃縮提煉而成,所以要引導學生反復看教材,背記教材,提升理論知識,在臨床才進步的快。
四、注重培養職業精神
職業精神指的是精神信念, 敬業與責任, 是一種在職業認知、情感意志基礎上確立起來的、對職業理想與信仰的追求, 它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養成的, 表現在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堅持以病人為中心, 關愛病人的健康, 重視病人的權利, 即在醫療實踐整個過程中, 在任何情況下, 醫務人員要始終堅持醫學職業精神和專業精神的統一。
1 職業精神指的是理想信念, 敬業與責任的要求
這是是一種在職業認知、情感意志基礎上確立起來的、對職業理想與信仰的追求, 它是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養成的, 表現在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堅持以病人為中心, 關愛病人的健康, 重視病人的權利, 維護病人的利益與幸福; 專業精神是指在醫療臨床實踐中尊重客觀事實與醫學規律, 依據醫學方法進行科學創新, 在操作規范內進行醫學臨床防治疾病, 防止差錯事故, 推動醫學科學的發展, 服務人類健康。患者利益至上,醫學誠信至上,提高業務能力,更好服務社會。醫師職業精神是醫師臨床能力中最重要的要素。其核心是指醫師富于謙遜、正直、責任心和誠實等品質。
醫生要有愛心、良心和責任心, 要想方設法為病人看好病, 想方設法是指對病人負責的態度, 看好病是指醫生具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對技術精益求精的追求。這正是新時代醫學職業精神的體現與要求。
2? 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是醫學教育的內在要求
醫生是利用專業化知識、臨床技能和經驗來保護及恢復人類健康的一種職業。醫生職業目標的實現需要醫生與患者相互協作、相互尊重,建立誠信可靠的關系。對于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除了良好的職業技能之外,學生的身心、情感、責任感、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同樣是人才培養的關鍵課題。培養學生走上崗位所需要的敬業精神、自我提高、創新精神、良好人際關系等能力,這就是職業精神培養關注的內容。
職業精神是每 位醫學生必備的基本素養,而職業精神教育是每個醫學生臨床階段的必修課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大眾及政府對醫療行業的期望值與日俱增,醫療工作逐漸成為一種高技術、高付出、高負荷、高風險、高壓力、高要求、高期望的職業。教學醫院要充分認識新形勢下醫學生的職業精神教育工作的緊迫性。在當今醫療體制商業化、市場化傾向下,醫學生的職業精神教育顯得尤其重要。為了提高我國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的有效性和實效性,需不斷完善和健全適合我國特點的醫學生職業精神培養途徑,以職業精神教育與臨床醫療實踐相結合,使醫學生在掌握醫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注重職業精神的養成。
3? 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高校職業精神教育要以教師指導和引導為主。教師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淵博的知識告訴學生學什么、怎樣學、做什么、怎樣做是正確的,讓學生能夠辨別并自覺實踐。具有崇高職業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教師,能夠感召學生,被學生自覺效仿,對學生的職業精神培養和成才起著巨大的示范帶動作用。同時職業精神培養必須把著力點放在醫學生的自我教育上,要為醫學生營造濃郁的職業精神教育氛圍,用醫學事業的崇高、用醫學先輩和教師的偉大人格、用身邊榜樣的示范深深打動學生的心靈,激勵學生,深化其對醫學職業精神的認識。引導學生自覺地投身醫學實踐,服務社會、服務患者。
醫學職業精神的培養教育既離不開傳統的教育模式,又必須結合當前我國醫學教育和醫學行業實際在傳統模式上進行創新,要探索實際效果顯著的教育途徑。醫師職業精神教育中首先要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繼承和發展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以人文課程為基礎, 加強職業精神教育; 加強醫學實踐鍛煉; 加強臨床實習生的職業精神教育; 營造濃厚的職業精神教育環境氛圍。
總之,新形勢下對醫生職業精神賦予了新的內容,具有良好的醫生職業精神已不僅僅是好醫生的標準,它已成為一名合格醫生的基本條件。特別要注意加強醫學生的醫生職業精神教育,注重提高醫師職業精神教育的方法、途徑和效果,使醫學生在掌握醫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注重醫生職業精神的養成,成為精于專業,誠于品德,名副其實的好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