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鈞
摘 要:書稿定稿作為圖書編輯出版流程中的第一步,對于后續流程的順利進行,保證圖書質量,減少糾紛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多數出版社都對書稿定稿規定了制度,但是缺乏可具體參考的標準。本文根據筆者從事圖書定稿工作的經驗,從針對性和可行性,以及內容簡介,前言,目錄,重點章節,參考文獻等幾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工作體會。
關鍵詞:定稿;針對性,可行性;內容簡介;前言;目錄;重點章節;參考文獻
圖書定稿工作決定著書稿能否采用;定稿意見是否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直接影響下一步的編輯加工流程能否順利進行。一部爛稿子,如果定稿階段沒有發現問題而進入加工流程,編輯做再多的工作它也只能還是一部爛稿子。目前各出版社都對圖書定稿工作極其重視,除責編初步定稿外,尚需編輯室主任或資深編輯進行把關。但通過調研幾家出版社,基本都已對定稿工作形成制度,但具體操作上目前對定稿工作定性的要求多,定量的要求少或不清,如一些出版社要求書稿“齊清定”,如何具體把握則沒有明確要求;對于科技專著類圖書,要求“體現先進性”,“先進性”的標準是什么,如何才算“體現”也沒有明確要求;一些出版社要求責編在定稿時初步審讀有代表性的章節,對于具體哪些章節是有代表性的也沒有明確要求。這就使得編輯在定稿時比較盲目,無從下手,尤其是對于年輕編輯,對于書稿是否可用,以及需要作者如何進一步完善修改,提不出針對性意見,甚至在定稿時只是簡單地對書稿提出一些錄入錯誤,層次體例不統一,字母標注不規范之類的問題。由于沒有具體的標準可以遵循,個別出版社定稿制度執行起來效果并不好,給后續加工,復終審流程造成麻煩;如果涉及退稿,甚至可能因為提不出出版方面針對性問題而造成版權糾紛。因此,定稿作為書稿能否進入出版流程的門檻,其重要性怎么說都不為過。
雖然編輯是雜家,要求具有廣闊的知識面,并且精通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但編輯畢竟只能是圖書出版環節中的重要一環,知識深度和專業性方面與圖書作者不可同日而語,要求大部分編輯如同行業專家一樣對書稿提出專業意見也是不現實的,編輯所做的工作只能是“錦上添花”,使圖書成品更加完美。但是圖書畢竟是用來傳承文化傳播知識的,這就要求編輯還是需要對書稿質量有一個基本的把握,其中定稿工作尤為重要。如何做好圖書定稿工作,相關文獻多是強調其重要性,對于如何具體實施則著墨不多。根據經驗,筆者以為書稿定稿首先必須體現“二性”,即針對性和可行性。針對性重要針對不符合出版標準的書稿而言。對于專業性書籍,定稿意見不可過多糾纏于書稿的具體專業知識,畢竟編輯不是科技領域專家,而必須針對其是否符合出版標準,對于不符合的地方要切中要害,以得到作者認可,即便日后退稿可能引起糾紛,也能夠有理有力有節??尚行约磦戎赜?可以進入出版流程的書稿,定稿意見要指出書稿存在的不足,提示編輯加工流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對于不好把握的地方也可盡量提出,以待后續與作者共同解決。關于“二性”如何具體把握,以下詳而論之。
初審書稿,“齊清定”是最基本的要求,“齊”,是指書稿內容一個完備,與最后成品沒有太大的出入;“清”,是指層次清晰,體例統一;“定”,是指書稿中的公式符號以及名詞術語等符合標準。除此之外,應該從文前文后和重點章節抓起,文前一般指“內容簡介”“前言”和“目錄”,文后一般特指“參考文獻”。
1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要求概括性地介紹圖書的內容,提煉出圖書的特色,并指明本書的適用人群。圖書內容并不是各章節目錄的簡單復制,而是根據書稿具體內容,有層次有邏輯性地予以闡明;圖書特色也不應是簡單的“圖文并茂,由淺入深”,而是應該說明本書與同類書比較而言具有的特性;適用人群應指明本書適用的特殊人群,而不應該過于寬泛。任何一本專著或者教材都不可能解決本專業領域內的所有問題,也不可能針對所有不同層次的讀者,因此,內容簡介所涵蓋的專業范圍應明確具體,讀者對象范圍應層次分明。如“適用于高等院校相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對此專業有興趣的高中生”,涵蓋范圍過大,反而會使讀者產生懷疑。
2 前言
“前言”宜主要介紹本書的寫作背景,行業的發展情況,寫作本書的目的意義,本書已經解決的問題和尚需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本書的特色等,另外可以介紹一下本書的框架。對于一些作者寫作分工等可以不做要求。
目前一些書稿“前言”的通病是與“內容簡介”重復,或者就是將目錄簡單復制,對為何寫作本書以及本書的特色交代不清楚,說明作者寫作時思路不很清晰,目的性不明確,這樣的書稿很可能存在質量問題。
3 目錄
“目錄”是書稿具體內容的提煉,通過審讀“目錄”,可以發現書稿中的一些問題。例如,個別目錄存在不同章節層次內容相同,個別章節同一層次內容相同;不同章節名詞術語不統一;不同章節前后關系不合理,前后內容缺乏邏輯性等。如果存在上述問題,說明書稿在總體框架上不夠合理,各章節內容難免存在重復現象。
4 重點章節
審讀“重點章節”宜與作者密切溝通,向作者詢問書稿的特色章節是哪些,通過審讀重點章節,并結合編輯自身對相關專業的了解,可以確定書稿是否確實體現了先進性,或者只是泛泛而談的平庸之作。審讀過程中,可以注意以下幾點:書稿所述的先進性是否在媒體上已有相關報道予以佐證;所引用的資料數據是否是最新的;是否明確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觀點;是否有相關基金項目或者獲獎材料支撐。初步審讀時,可以結合書名中的關鍵詞,提煉出章節目錄中對應的內容后,再做詳細審讀。
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一般在定稿時不被注意的環節,但通過審讀“參考文獻”,有時也能發現一些問題。例如,“參考文獻”數量過少,只有短短幾篇,則就要注意書稿是否存在著作權侵權問題;“參考文獻”數量過多,長達幾頁,則有可能書稿只是“天下文章一大抄”,沒有自己的特色;“參考文獻”時間過久,則有可能書稿不具備先進性,內容已經過時。
總之,通過上述對內容簡介,前言,目錄,重點章節,參考文獻的初步審讀,基本可以確定書稿是否可用。如不可用,則可依據寫出出版標準的退稿意見;如總體可用,則須進一步審讀部分章節,提出加工注意事項,書稿進入下一步編輯加工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