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持續穩定的盈利能力,是一個企業創造價值、實現發展的基礎。近年來,我國發電企業通過不斷完善經營管控機制,推進技術創新,企業盈利能力大幅提高,但是距世界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在設立評價指標體系、掌握核心技術、提升經營管控能力等方面仍有不少工作要做。
一、我國發電企業經營面臨的挑戰
1.電力產能相對過剩,機組普遍出力不足。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達6844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5%,但是電力裝機仍呈快速增長態勢,2018年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9.0億千瓦,接近于法國、英國、意大利三個國家裝機容量的5.5倍,電力產能過剩問題十分突出。2018年,全國發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僅為3862小時,僅占全年可工作時間的44%,給企業經營帶來嚴峻挑戰。
2.市場電量逐年增加,迫使企業讓利保量。2015年3月,國家開啟了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序幕,通過構建市場交易機制,推動電網用戶與發電企業直接談判,還原電力的商品屬性。為爭取有限的市場空間,各發電企業紛紛“降價保量”,進一步壓縮了企業的盈利空間。國家發改委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市場交易電量2.1萬億千瓦時,占售電量比重近40%,發電企業平均降價0.0635元/千瓦時,讓利419.3億元。
3.煤價持續高位運行,成本管控壓力巨大。我國七成以上的發電量來自火力發電,而火力發電的主要原料就是煤炭,其成本占到火力發電成本的60%以上。近年來我國煤炭價格持續高位運行,2018年反應煤電采購成本的CECI5500大卡綜合價波動區間為571-635元/噸,各期價格均超過綠色區間上限,煤電企業采購成本居高不下。2018年,全國火電企業虧損面接近50%。
4.核心技術受控于人,創新能力亟需提升。目前,我國發電機組高端芯片、高溫材料等尖端技術仍然被國外壟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另外,我國基層發電企業基礎研發能力不足,技術創新普遍停留在引進、消化、再創新階段,企業每年不得不投入大量資金購買先進設備和技術,已成為制約我國發電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盈利能力的突出瓶頸。
5.評價指標體系不足,企業經營缺乏規劃。目前,我國發電行業還沒有形成一整套科學、規范的盈利能力指標評價體系,大都根據行業特性關注電量、電價、供電能耗等重點指標變化情況,沒有形成反應各指標聯動關系的數學模型,企業管理者往往根據指標變化后的情況對點發力,經營管控缺乏統一規劃,限制了企業盈利能力的提升。
二、我國發電企業提升盈利能力的途徑
1.加強市場營銷,提升市場占有水平。發電企業的營業收入主要由電量和電價決定。因此,各發電企業必須緊跟國家政策和形勢變化,深入研究電力市場放開條件下的競爭策略和措施,加強市場營銷,謀求未來競爭優勢。一要掌握區域大用戶和售電公司資源,根據客戶類別、生產規模、電壓等級、用電量、負荷特性、預期電價、電費成本占比、經營狀況等信息,建立一定電壓等級以上客戶信息檔案,積極開拓市場。二要建立營銷、生產、燃料、財務協同工作機制,營銷部門負責爭計劃、爭訂單,發電部門落實負荷,檢修部門控制損失電量,燃料部門提供發電保障,有效形成“日保周、周保月、月保年”的電量營銷格局。三是建設輔助支持系統。與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緊密結合,圍繞全面準確掌握電力市場情況、獲取交易信息、對接當地交易平臺和科學報價,開展營銷技術支持系統、營銷數據系統、成本費用數據系統的開發工作,建設配套輔助支持系統,為競價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2.加強安全環保,確保綠色優質發電。發電企業要積極貫徹綠色發展理念,順應高質量發展要求,持續加強安全環保管理,確保綠色優質發電。一要強化設備隱患排查治理,充分利用技術監督、安全性評價、風險評價等有效手段,提高隱患排查治理的質量和深度,持續提升設備可靠性,確保運行可靠,實現電量“爭得來,發得出”;要強化重大危險源管控,特別要加強系統性重大危險源的辨識、評估與管控,切實做到危險源辨識全覆蓋、管控無遺漏,防止安全事故發生。二要加強環保治理,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大力推進火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加強環保設施運維管理,深入推進灰、渣、脫硫石膏等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推進廢水近零排放,樹立企業綠色品牌形象,保障持續健康發展。
3.加強節能降耗,構建成本管控優勢。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深入推進科技創新,抓緊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探索應用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扎實推進發電機組節能降耗改造,持續降低供電煤耗,保持機組先進的經濟性,降低運行成本。推進火電機組靈活性改造,深入研究國家《可再生能源調峰機組優先發電試行辦法》相關規定,推廣應用熱電機組熱電解耦等運行方式,提高機組的非常規調峰能力,為電網更多地接受新能源電力創造條件,在獲取電網輔助服務補償收入的同時,實現企業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
4.優化機組運行,提升效益創造能力。火電企業要針對低利用小時、低負荷率的運行特點,通過試驗明確不同季節、負荷、煤種工況的主、輔機運行方式、參數控制目標,降低輔機單耗,提升效益水平。水電企業要加強水情測報、優化水庫調度,降低發電耗水率,千方百計減少棄水損失,全力提升水能利用率,提高經濟運行水平。新能源企業要打開電網限電、設備故障、性能等電量損失情況,狠抓原因分析和問題治理,努力提升風能、光能利用率,增加利潤貢獻。
5.健全指標評價體系,推進精準經營管控。構建一整套科學規范的發電企業盈利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確保企業管理者以問題為導向,實施精準經營管控,提升效益水平。一要建立健全電價測算工作機制,根據火電發電成本結構,結合發電量、供電煤耗、入爐標煤單價等指標,研究確定邊際電價和目標利潤電價,有效測算市場盈利能力。二要完善成本指標體系,對企業度電財務成本和度電完全成本進行有效測算,隨時掌握企業盈虧平衡點,同時根據成本變動情況,有的放矢加強燃料管理、降低財務費用、控降管理費用、優化經濟運行等工作,加大成本控降力度,提升企業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