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迪
摘 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堅持走綠色發展之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蘊含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相比于其他社會制度的生態文明具有天然優勢。本文從綠色發展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作用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現路徑兩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生態;綠色發展;習近平;十九大
新時代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走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之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展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繼往開來的理論自信和實踐創新,也映現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可持續發展的遠大志向和堅定決心。
一、綠色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諸多影響社會發展的社會經濟矛盾以及自然生態矛盾統統凸顯。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生態環境破壞一直是令人頭疼的社會難題。綠色發展應時代而生,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綠色發展關系到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中華文明從古至今都強調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自然是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依托。只有遵從自然的成長規律,始終與自然保持一種和諧共生的關系,才能在大自然中長久生存下去。只有堅定不移的走綠色發展之路,才能為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提供良好的健康的綠色資源和環境,中華民族才能有永續發展的可能。
(二)綠色發展關系到建設美麗中國的長遠目標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既看當下、規劃現實社會的美麗藍圖,又要把眼光放長遠、勾勒美麗中國的未來。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美麗中國的中國夢正在實現著。綠色是中國夢的點綴。為了能讓當代中國人今后享受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環境,綠色發展必須嚴格踐行。綠色發展將會為中國夢插上騰飛的翅膀,使其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實現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體現。” “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一)在人與自然和諧中發展生產力
對于自然而言,人必然要遵循生態系統的演變規律,遵守其整體性與平衡性。人通過自身的勞動改造自然界,必然會影響自然界生態系統。所以,在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當中,人、自然、社會這三個東西不是完全割裂開的關系,而是一體。如果把這三者割裂開來看待,就會有人類中心主義的束縛,人類會不斷地對自然界進行毫無顧忌的開發和破壞。當我們以人為中心,去考察社會與自然的問題時,我們不能忽視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當我們把自然當作這個整體當中的一個部分之時,我們也不能忽視社會與人在這個整體當中所發揮的作用;當我們把社會當作這個整體當中的一個部分之時,亦不能忽視人與自然在這個整個系統當中所發揮的作用,尤其在對人與自然的問題上。馬克思給出了極為準確的答復:“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勞動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化,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多少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交換。” 馬克思所理解的物質生產,是人與自然與社會三位一體的生產力模式,是以整體性為基本特征的。
(三)以科學方法、綠色發展開發資源
面對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許多人一直以來都堅持著傳統的觀點認為我們可以暫時犧牲生態利益去換取經濟社會發展的經濟社會效益,之后等經濟發展好了,再來回補生態虧損。這種觀點沒有處理好兩者關系,關鍵在于沒有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地區的發展與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結合點在于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如果其他各方面條件都具備,誰不愿意到綠水青山的地方來投資、來發展、來工作、來生活、來旅游?從這一意義上說,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 這是辯證思想的集中體現,對于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而言,務必要統籌好經濟社會發展與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要找好抓重點,在關節點上下功夫。
習近平曾多次強調,在這兩個的問題上,不能太過于糾結,只要思路轉變一下,方法創新一下,因地制宜選擇好特色產業,發展是遲早的事情。一定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不能按照一貫的思維辦法辦事,不能一直以為地區發展落后是因為山高水深,要想富,要在山水上做文章。然而要在山水上做文章,并不單單是指要開發山水旅游資源,而是指以山水為核心的旅游資源的整體性聯合開發。
(四)長效的生態制度為綠色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制度約束人的行為,也可以衡量人類文明程度。如果制度層面的東西少了,許多工作就很難進行。生態制度保障要與經濟建設相輔而行,“美麗”中國建設,需要建立長效的生態制度是綠色發展的有力保障。
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環境危機,這與制度層面的缺失有很大關系。所以,建立長效的生態制度,對于我國綠色發展是必要的。制定符合生態規律的生態制度,要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而不應該以利益最大化為出發點。雖然國內目前建設一套生態制度的條件已經具備,但仍不完善。保護生態環境,我們不能走“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的老路,必須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用法律推動生態制度建設,發揮法律對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強制作用。嚴守生態紅線,加強生態績效的激勵制度和嚴格的追責制度。
(五)走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循環經濟,是指通過一定的循環路徑,使得上個環節生產過程當中所產生的無用資料,通過循環在下一個環節的生產過程中產生有利作用。循環經濟的發展方式是低消耗的。循環經濟的物質材料來源于生產過程當中,自然而然生產的物質資料投入就是低消耗的,強調物質資料的循環利用,從而降低消耗。
循環經濟在本質上符合生態系統的循環性特點,自然生態系統在運作過程中產生的廢物,都會在生態系統自身的循環當中得到有效的轉化與利用。循環經濟采用一種生態鏈的方法,將生產過程當中的生產者、生產資料以及生產工具和生產產品、生產殘渣有機地結合在一個開放式的系統當中,從而使得生產過程成為了一個“有進有出”,“有來有去”的“活”的循環過程。
我國于21世紀初開始探索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到現在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許多地區成立了生態經濟示范區等。但是,由于循環經濟需要科學方法,并且需要人們有較高的生態意識,在目前仍然不是主流的生產力方式。
綜上所述,綠色發展是新時代關于生態文明的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科學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要貫徹綠色的理念發展、逐步發展成為綠色社會,才是新時代中國生態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09.
[2]循環經濟.[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32421052/html
注釋:
1《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黨建讀物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17年10月,第43頁。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26-927頁。
3.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9月,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