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楠
摘 要:勞動就業與經濟發展均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本文首先對我國當前的就業形勢以及勞動就業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重點對通過社會高質量就業積極促進經濟穩定發展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勞動就業;經濟發展;就業因素
社會就業是我國國計民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因此通過分析勞動就業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對于我國在后續經濟發展中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就業政策以及就業措施,促使我國經濟發展與勞動就業之間形成良性互動關系,對于我國進一步改善民生,保障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當前我國就業形勢分析
我國經濟在近些年高速發展的過程中,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改革紅利持續釋放,疊加我國積極就業政策的陸續出臺,我國整體就業形勢呈現出平穩發展,穩重向好的趨勢。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張紀南在2018年度工作報告中明確表示,我國就業工作在2018年取得了穩定發展,全面完成了年初工作目標。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新增就業情況持續向好,我國已經連續六年城鎮就業人口超過1300萬人;二是我國城鎮人口失業率一直保持在較低的水平;三是社會崗位供應較為充足,基本上能夠滿足就業人口的需求。良好的就業形勢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起到了有效的支撐作用。
我國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就業問題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就業問題在我國未來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形勢也較更為嚴峻。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大約有800萬大學畢業生需要就業,同時受到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影響,我國結構性就業矛盾在未來經濟發展中仍將進一步存在,部分地區以及部分區域的就業仍然面臨較大的壓力。在今后一段時間內我國將同時存在勞動力總量過剩以及結構性短缺的問題。
2 勞動就業影響因素分析
2.1 社會經濟因素
社會經濟因素是影響社會勞動就業的首要因素,直接影響了就業的充分性。社會經濟因素在自然資源客觀存在的情況下主要包括社會經濟形式、社會經濟結構、人口數量和素質以及產業結構等。其中經濟形式和經濟結構是保障社會就業的前提條件,經濟形式和經濟結構只有符合社會目前的生產力發展條件才能更好的促進社會就業[1]。人口數量和素質是影響社會勞動就業的直接因素,其中人口數量和人口素質分別影響社會勞動就業的供給量和就業結構的合理性。采用科學合理的人口管理戰略,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優化人口結構,有助于保障社會勞動就業的持續穩定。社會各個產業所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決定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形式以及勞動就業情況,因此系統分析目前產業結構以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提高產業結構發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基于不同產業結構對社會勞動就業的帶動能力的差異化,采取針對性策略,有助于促進社會勞動就業的向好發展。
2.2 科學技術進步
在信息科技時代,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層出不窮,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勞動就業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基于社會長期發展的角度進行分析,科學技術的進步會增加社會的就業容量,促使社會就業的良性發展。其主要原因在于科學技術的進步有效帶動了社會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以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為勞動就業創造了更多的崗位。近些年,隨著社會生產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隨著大數據分析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不斷拓展,在社會總就業人口中,體力勞動者所占的比例有所降低,而腦力勞動者所占的比例有所提高。只有積極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社會生產力,促使充分就業。
2.3 經濟管理體制
經濟管理體制也是社會勞動就業的主要影響因素,其影響主要體現在經濟管理方針政策、工資政策以及用工制度等多個方面。為了能夠積極促進勞動就業問題的解決,經濟管理體制在構建優化過程中首先應該站在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上對就業問題進行重視,采用就業優先的原則,以保障就業為基礎底線,同時還應該適應我國的具體國情,符合我國當前生產力發展現狀。經濟管理體制中的用工制度主要是指國家在勞動力招收以及使用方面所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現階段我國的用工制度主要是以固定工和合同工為主,以臨時工、協議工以及亦工亦農等多種用工形式為輔的綜合用工制度。為了積極促進我國勞動力管理進程的社會化以及勞動力資源在我國范圍的優化配置,應該進一步深化用工制度改革,更好滿足我國當前社會勞動就業的需求。除此之外,為了積極促進社會勞動就業,還應該形成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工資政策以及工資制度。所謂工資制度泛指在社會勞動過程中工資支付的相關原則以及相關辦法的總稱,其內容主要包括工資形式、工資支付以及各種不同等級的工資制度等。現階段我國采用的工資制度主要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以及工資加獎金等多種形式。在社會勞動就業中工資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影響,是國家在我國現有工資制度的基礎上,基于客觀經濟發展規律所制定的相關政策,是我國工資問題處理的指導原則和政策依據。整體來說,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以及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不斷成熟完善,在經濟管理體制中應該按照馬克思工資理論,本著按勞分配大的原則,對我國當前的工作政策以及工資制度進行優化調整,更好促進我國社會勞動就業的發展[2]。
3 通過社會高質量就業積極促進經濟穩定發展
3.1 社會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理論基礎
基于經濟學理論,就業的本質是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有機結合,既屬于經濟問題也屬于社會問題,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因此國家政府以及社會各組織部門積極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以及科學的就業結構,通過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維護和諧的勞動關系,最大程度改善就業質量,對于促進經濟的發展,維護社會的穩定,深化改革的深入程度均具有重要的意義。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是兩個概念,他們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經濟發展主要是指一個國家和地區在物質資本、人力資本以及科學技術進步的條件下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的過程。而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保障,只有經濟增長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實現經濟的發展。相對來說經濟發展的內涵更加廣泛,經濟增長還包括經濟結構以及社會結構的變化調整。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包括多個方面,既包括社會制度、經濟制度以人口增長,也包括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表現為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就業問題的解決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于經濟的增長。同時人口的增長有助于創造更高的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價值,反過來更好促進經濟的增長。就業是人口與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直接的關系。對現有勞動力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改善勞動力資源結構,有助于推動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而社會勞動者需要就業來獲得工資收入,改善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經濟增長在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創造更多的社會就業崗位,為更多的社會勞動人口提供就業的機會。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應該積極促進就業,減少失業,充分利用社會勞動力資源,最終實現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2 積極貫徹落實就業優先政策
首先國家政府應該出臺更加積極有效的就業促進措施,有效緩解企業壓力,增強企業活力,更好促進企業發展,要突出對重點社會群體的就業保障,對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以及農民工等社會群體創造良好的社會就業環境,幫助他們更好實現就業。其次應該大力開展就業培訓工作,不斷提高社會勞動人口的職業素質和專業技能,為他們在社會中的就業爭取更多的主動權。再次還應該進一步建立健全社會就業服務體系,積極鼓勵支持社會勞動人口就業,引導社會勞動人口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和創業意識,幫助勞動者更好的適應社會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除此之外,還應該加強社會保障力度,基于相應的法律法規以及政策規定對勞動者的權益合法保護,構建和諧的社會勞動關系。在該過程中應該基于不同社會群體對社會勞動保障的不同需求,建立多層次、針對性、個性化的社會保障養老體系,促進社會養老保險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實現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最終形成社會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之間良好的互動局面。
4結束語
基于上述分析,經濟發展與社會就業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有助于促進和擴大就業,而良好的社會就業有助于更好的推動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通過對影響社會就業的各種因素進行研究,進一步優化完善社會發展經濟結構、就業政策以及社會就業服務體系,有助于積極推動社會勞動就業的發展,更好實現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
參考文獻:
[1] 劉萍, 刁永祚. 新經濟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探究[J].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9, 38(02):161-165.
[2] 于燿銘. 勞動就業服務中心經濟管理行為分析與改進建議[J]. 科技、經濟、市場, 2017(2):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