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
摘 要: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我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以及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基于此,本文探討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調整的意義和價值,結合我國的經濟發展現狀以及國際經濟形勢,明確當前及未來的經濟發展目標,提出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策略以及經濟結構的調整措施。
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結構調整
前言: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綜合國力。我國經濟在經歷長期高速增長之后,增速開始逐漸放緩,進入到新的發展時期。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壓力,我國經濟需要適時的進行改革與創新,根據當前的經濟形勢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確保經濟平穩增長,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其對于國家振興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調整的目標
(一)適應國際競爭
為了讓我國經濟能夠適應當前白熱化的國際經濟競爭,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結構調整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夠提升我國社會經濟實力,確保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我國政府先后頒布了多種財政政策以及貨幣策略,并制定了擴大內需等多項經濟發展策略以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并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目前我國的經濟形式仍然面臨著經濟結構缺乏科學性、經濟回升基礎穩定性薄弱、部分領域產能過剩、國民經濟增長過分依賴投資與缺乏消費需求等情況,為此想要能夠保證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經濟競爭中立足,就需要有效的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與經濟結構的調整,并且想要在短時間內實現這一目標,還存在著較大困難。
(二)保障經濟增長利益
通過對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可以使我國經濟增長的效益得到保障,增強我國的整體實力,并強化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實現我國國民經濟在當前經濟形勢下的可持續發展。并且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相比,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并不是一種宏觀調控措施,而是對當前經濟體的一次長期且根本性的政策,并且需要較長時間的展開,才能夠體現出效果。此外,社會經濟的發展需要改變其格局,并且通過結構上的變化來誕生新的產業鏈。因此,在如今國際經濟形勢嚴峻、國際競爭不斷激烈的情況下,想要要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就要在采取相應的財政政策以及貨幣政策外,對社會經濟的長遠發展做出規劃與制定相應的方案,實現短期措施與長期策略間的互相結合,為國民經濟發展提供強勁的內源動力。
(三)提升科技水平
科技的發展與進步,能夠有效促進經濟增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技水平決定著經濟發展的上限。在當前和未來的國際競爭當中,不僅是經濟水平的比拼,更是科技水平的較量。在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將視線著眼于新科技。贏得科技優勢,才能獲得經濟發展的主動權。根據歷史經驗來看,科技始終都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助力。美國和日本均是經濟強國,同樣也是科技強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積極進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提升其經濟實力,并長久保持強勁的競爭力。因此,我國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階段,同樣需要重視科技發展,加強對科技研發的資源投入。通過提升科技水平,實現對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我國的整體科技水平與美國、日本等國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這一差距正在逐漸縮小。目前,我國在5G技術、人工智能的發展上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新的發展時期,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已經成為我國的發展目標,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調整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1]。
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措施
(一)產業結構升級
推動產業結構升級,能夠實現各個產業的協調發展,并在在資金、資源、人力投入方面做出調整。制造業是我國的優勢產業,具有很大的需要對其進行改造升級。在“中國制造2025”中,對于制造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目標和方向,由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智造。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對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該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國內消費升級情況,同時關注國際需求的變化。在提高經濟增長效益的同時,更要個保障經濟質量,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在制造業的結構調整和優化過程中,需要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結構,調整為資本密集型結構。在此基礎上,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分類進行消化、轉移、整合和淘汰處理,推動產業創新。堅持質量優先的原則,提高產品品質,在保障“質”的基礎上追求“量”的提升,進而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加強技術改造,將新工藝、新裝備和新材料應用進來,發展高端產品。
在改造制造業的基礎上,還需要加強對新興產業的培育,培養相關技術人才,將其打造為支柱產業,并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后。挖掘服務業的發展潛力,拓展其發展空間,改變其發展滯后的現狀。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需要與擴大就業和帶動消費緊密聯系起來,進而推動服務業發展與進步。福建省福州市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過程中,大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基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研究與實驗發展方面投入更多的資金、技術和人員,以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進而增加了第三產業的經濟占比。在此基礎上,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確保傳統優勢產業平穩發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已經初見成效。
(二)低碳經濟
無論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環境和生態作為代價。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應該從節能減排做起。堅持“節能”、“低碳” 的原則,高效利用資金、物力和人力,減少資源浪費,同時減少污染物的產生,打造“資源節約型”經濟。以科技進步帶動經濟發展,加強對高新技術產業的資源投入,改變單一利用資源的模式,能夠實現對資源循環利用或綜合利用,進而降低物耗、能耗。
(三)特色區域經濟的建設
建設特色區域經濟,打造產業品牌,有助于提高產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在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往往存在著產業結構趨同的現象。區域經濟的發展,未能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特色區域經濟的建設,則需要考慮到當地的經濟發展現狀,了解其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對于第三產業發達的地區,則需要以建設知識密集型產業為目標,大力支持信息、金融等產業的發展。對于工業發達的地區,應密切關注原材料工業和能源的發展,推動新興產業和新興技術產業的建設。另外,在傳統農業的產業結構調整中,同樣需要根據地區的實際情況,合理利用農業資源,加強農業與工業和服務業的聯系,建立系統化的生產體系,打造特色農業,增加其科技含量,產品價值也會顯著提升,能夠改變其傳統的增效、增收模式[2]。
結論:綜上所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調整,對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為了更好的適應國際競爭,保障我國的經濟增長效益,同時促進科技水平進步,需要根據我國的經濟發展現狀,在經濟結構調整上提出有效策略。通過產業結構升級、發展低碳經濟和建設特色區域經濟等途徑,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我國經濟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解瑾.關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經濟結構調整的分析[J].中國商論,2019,(06):238-239.
[2]王旗.論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基于世界經濟結構調整的視角[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6,31(03):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