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秀梅
摘 要: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是當前職業院校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對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研究現狀和必要性進行了闡述,闡述了課程教學診改與改進的內容。
關鍵詞: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進;職業院校
一、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進的國際研究現狀
針對課堂教學效果的研究,上世紀中葉,教育界掀起了借助醫療界的病理診斷和治療方法進行的改革,主要針對的是教師的特征,關注的焦點也聚集在學生和教學環境上,把研究重點放在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行為方面。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開始逐漸嘗試所謂的“科學量化分析”,對課堂教學行進行錄影錄像。首次利用數理統計的方法,對學生和老師的教學過程進行了系統的數理統計分析,把課堂教學過程和活動以數據形式進行量化,從而使課堂教學活動研究變得更為精確化。
新世紀以來,英美等國的科研工作者開始關注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主要因素,根據教學活動中的關鍵因素,從學生的成長環境、社會環境的影響,物質條件、精神條件等等對學生心理變化的影響,從由培養學生學習知識變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創造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具有通用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數理分析能力,語言溝通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和管理能力,把這些影響學生發展的關鍵因素作為課堂教學研究的重點。多國通過對影響教學效果關鍵因素的研究,發現了課堂教學蘊含的規律,用以指導教師的日常教學。針對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關鍵因素的研究,越來越成為課堂教學研究的重點,研究的思路和目標變得越來越清晰化,課堂教學針對關鍵性因素的研究與改進已成為課堂教學效果研究的趨勢。
二、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進的國內研究現狀
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進從理論到實踐的研究,在我國尚處于探索階段。20世紀50年代,我國對課堂教學診斷已經開始進行研究,只是沒有就課堂教學中“學生和教師”這對主體參與教學過程進行單獨有效的研究,關注的重點旨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上。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對課堂教學的研究受到美國統計學的影響,教育統計學應運而生,教學效果的研究開始走上科學性、系統性的研究軌道,數理統計已成課堂教學研究的重要方法。進入新世紀以來,研究者開始積極關注課堂情境互動教學、案例教學、一體化教學,探究課堂教學的真實規律和影響因素等。課堂教學研究中,關注重點集中在對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上,在課堂評價體系中設置評價體系標準并做量化。而大多數評價體系把課堂教學分成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效果五個方面,課堂教學強調規范性和程序性,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教師的個性化教學和課程特色教學,課堂教學缺乏引導、創新,致使課堂上“人性、靈性”不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課堂教學的多樣性、有效性發展,課堂教學缺少生命的活力與成長的氣息。
教育部辦公廳2015年6月23日印發了《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工作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文件,我國高職院校診改工作正式開始,全國各地行政主管部門分別下達了貫徹落實教育部通知精神的文件,提出了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引導和支持學校全面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切實發揮學校保障教育質量的主體作用,不斷完善內部質量保障制度體系和運行機制,持續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全國確定了9省27所試點高職院校,教學診改工作包括從學院、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個層面進行診斷與改進。進行課堂教學診斷,就是幫助教師發現他人或自己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理順課堂教學及其各要素的關系,使其達到一種動態平衡狀態,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品質。
三、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進的研究意義
1.是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政策的要求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明確要求,從2015年秋季開始,逐步在全國職業院校推進建立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全面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課堂教學是高職院校教學工作中重要一環,高職院校整體構建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工作機制,必然要建立起課堂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機制。
2.是高職教育內部質量保證制度自我完善的內在需求
高職教育質量要獲得持續不斷的完善與提高,需要定期對課堂教學狀況進行分析,發現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的原因,探索改進的措施,建立長效的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機制,持續不斷地運行這一機制,來確保課堂教學質量不斷改進與提升。
3.是引導課堂教學提升質量的有效手段
高職院校通過組建專家委員會,對課堂教學狀態進行診斷,查找課堂教學的優點和不足,指出教師改進方向和需提升的關鍵能力,促進教師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幫助教師持續改進教學水平,保證培養的人才符合企業職業崗位對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要求,充分發揮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社會服務功能,體現高職院校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四、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進的研究內容
(一)診斷內容
課堂教學診斷和改進可從以下方面去組織,對教師課堂教學進行全方位多角度診斷,提供意見和反饋,促進教師自我反思與發展。
1.課程教學目標:課程教學目標應符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企事業單位人才規格需求;學習目標清晰恰當,數量科學合理,
2.課堂氛圍: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教師自身授課有熱情;課堂氣氛熱烈,師生互動良好。
3.教學內容:課程內容有助于激發學生思考;課程內容應具有一定挑戰性;關鍵知識點突出,難度適度;課程融入新的前沿的教學內容。
4.教學方法手段:教學方法與手段多樣化,利用信息化技術和資源進行創新,探索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模式;加強課堂紀律管理,對學生理解程度和掌握情況檢查;教學設計科學、有效。
5.實踐教學:重視高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利用實踐場所、教學用具、虛擬仿真、網絡資源等一切資源組織實踐教學活動,實踐內容安排合理。
6,教學資源與材料:教材符合課程教學目標;視頻、網站等輔助材料與課程內容相關,利于學生理解掌握課程內容。
7.作業與答疑:作業設置科學合理,與課程目標一致;批改反饋認真及時。
8.課程考核:課程考核標準、方法、試題均符合課程教學目標;課程考核嚴格執行。
9.教學結果:重點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二)診斷方法
1.自我診斷:自我診斷與改進體現了課堂教學質量保障的主體理念,是教學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自我診斷貫徹于其他各類診斷方式中,又是各種各類診斷最終的歸宿。
2.管理部門診斷:建立并落實領導干部聽課制度,認真做好學期初、學期中、學期末的每學期3次的教學檢查,方便了解、掌握教學狀態,能夠及時發現、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問題,確保課堂教學質量。
3.系部診斷:系部成立診斷與改進工作小組,制定計劃,組織對教師聽課、教學檢查,并反饋診斷意見和建議。
4.同行診斷:聽課前,同行老師應針對課堂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工具、閱讀材料等向授課教師作深入的溝通和了解;課堂觀摩后,同行老師應填寫診斷表格,與教師進行交流,并提交專家委員會進行分析研究。
5.學生診斷:認真落實學生信息員制度和課堂教學質量管理辦法,召開學生教學信息員座談會,組織學生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從學生維度對教師課堂教學進行診斷與分析。
參考文獻:
[1]劉海.教學診斷與改進:職業院校質量提升的內生動力[J].職業技術教育,2016(18):32-35.
[2]潘澤鍇,鐘海雄.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問題分析與策略[J].南寧職業技術學學報,2017,22(3):56-58.
[3]李麗明.高職院校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1(02).
*項目:黑龍江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項目類別:一般研究項目
項目編號:SJGZY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