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仁潔
摘 要:知識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又是思維的工具。如何傳達知識就需要教師善于運用啟發法和發現法,啟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也需要教師從新舊知識的聯系入手,積極發展學生思維;還需要利用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立體思維”模式。
關鍵詞:知識;積極性;思維;一題多解
知識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又是思維的工具。學習知識和訓練思維既有區別,也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它們是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同步進行的。數學教學的過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讓每一個學生養成想問題、問問題、挖問題和延伸問題的習慣。讓所有的學生都知道自己有權力和能力提出新見解、發現新問題。這一點對學生的發展很重要,它有利于學生克服迷信和盲從,樹立起科學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一、善于運用啟發法和發現法,啟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如教學義務教育十一冊教材中“圓的認識”一課時,教師首先要學生拿出一張圓形紙片,讓他們將圓紙片對折打開,再對折再打開,如此多次,讓學生觀察在圓紙片上看到了什么?學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圓紙片上有什么?一生發現:圓紙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發現:圓紙片上有無數條折痕。老師表揚兩生觀察仔細。其它學生倍受鼓舞,紛紛發言:圓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點;折痕兩旁的圖形完全重合。這時,老師讓學生打開課本,看一看交點叫什么?折痕叫什么?學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熟記。要學習在同一圓中直徑和半徑的關系了,老師讓學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圓紙片和同學手中的圓紙片的直徑和半徑,啟發學生又發現了什么?學生很快得出結論。要畫圓了,老師還是不講畫法,讓學生先去畫,滿足他們操作圓規的好奇心,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畫圓的方法和步驟。整節課,學生的思維都處于興奮狀態之中,人人有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說理、動腦思維的機會,學生自己觀察發現問題,積極探索得出結論,教學效果好。
二、從新舊知識的聯系入手,積極發展學生思維。
數學知識具有嚴密的邏輯系統。就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說,某些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又是舊知識的引伸和發展,學生的認識活動也總是以已有的舊知識和經驗為前提。我每教一點新知識都盡可能復習有關的舊知識,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來搭橋鋪路,引導學生運用知識遷移規律,在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如在教加減法各部分的關系時,我先復習了加法中各部分的名稱,然后引導學生從35+25=60中得出:60-25=35;60-35=25。通過比較,可以看出后兩算式的得數實際上分別是前一個算式中的加數,通過觀察、比較,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求加數的公式:一個加數=和-另一個加數。這樣引導學生通過溫故知新,將新知識納入原來的知識系統中,豐富了知識,開闊了視野,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三、利用一題多解,培養學生的“立體思維”模式。
如,義務教育十二冊教材中的這樣一道應用題:“一艘輪船所帶的柴油最多可以用6小時。駛出時順風,每小時行30千米。駛回時逆風,每小時行駛的路程是順風時的5份之4。這艘輪船最多駛出多遠就應往回駛了?”老師要求學生用幾種方法解答,并說出解題思路。
第一種解法:因為這艘輪船往返行駛,駛出路程等于駛回路程。若設駛出最遠路程要用x小時,那么駛回時要用(6-x)小時。列方程為:30x=(30×4/5)×(6-x)解這個方程得x=8/3,那么,駛出最遠路程就是:30×8/3=80(千米)。
第二種解法:先求出逆風時的速度:30×4/5=24(千米),然后設這艘輪船最多駛出x千米就應往回駛了。根據行駛往返所用的時間關系,可以列出方程:X/30+X/24=6,解這個方程得,這艘輪船最多駛出80千米就應往回駛了。
老師問:還有其它解法嗎?這時,一個平時不愛發言的學生舉手了,他說:“我是這樣想的,先求出這艘輪船逆風行駛時的速度:30 ×4/5=24(千米),然后把這艘輪船最多駛出的路程看作單位‘1,根據往返所用的時間關系,可列算式:6÷(1/30+1/24),解這個算式得這艘輪船最多駛出80千米就應往回駛了。”這個同學利用的是類比思維方式,他是從要解決的問題出發,聯想與它類似的一個熟悉的問題即工程問題。用熟悉的問題的解法來思考解答所要解決的問題,這種創造思維的火花感染著全班的每一位同學。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根據題中具體條件,自覺、靈活地運用數學方法,通過變換角度思考問題,就可以發現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長期堅持這樣的訓練,學生一定能產生濃厚的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的興趣。讓我們給學生一片廣闊的天地,給他們一個自主的空間,讓他們樂學、會學、善學。讓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在課堂學習中得到充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