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銀平 羅巧 姚添裕
摘 要:針對長三角城市群的環境污染及治理情況、城市綠化建設情況展開專門研究,對加強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首先從長三角城市群環境現狀出發,建立了長三角城市群環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其次運用變異系數法對評價指標權重進行客觀賦值,得到環境綜合指數測算結果,對長三角城市群環境狀況進行評價。研究結果表明:市區空氣質量達標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級聲效及可吸入顆粒物平均濃度四項指標對環境狀況有較大影響。安徽中南部和江浙滬交界處環境狀況較差,這種狀況主要是與區域經濟高速發展,工業三廢排放量大有關,經濟發展程度與環境狀況表現為反向相關關系。最后,針對環境的污染防治提出了合理的保護措施。
關鍵詞:長三角城市群,綜合指數法,變異系數法
引言:長三角城市群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引領區,在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長三角城市群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顯著。在進行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之前,我們必須對環境質量有一定的了解。綜合環境指數作為一種環境狀況的評價方法,可以被用來定量、直觀、清晰地測算區域環境質量狀況,并對不同區域環境質量的差異做出評價。
本研究采用綜合指數法,針對目前長三角城市群環境現狀中存在的工業三廢排放污染、社區綠化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以長三角城市群2017年環境綜合治理情況數據為基礎,合理的選取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環境綜合質量評價體系,實現對長三角城市群環境綜合質量的定量評價與時空差異研究,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改善環境。
1.數據來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數據來源有長三角地區26個城市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統計年鑒》以及《環境質量公報》。
2.長三角城市群環境綜合指數測算
2.1評價指標的確定
環境綜合指數評價的影響因素應包括水、大氣、土壤、生物資源等內容,考慮到數據的復雜程度、綜合性及可獲取性,無法直接快速的獲取各個影響因素中每個污染因子值,因此本文將有關工業三廢的排放及治理數據、生態環境建設數據作為評價指標針對目前長三角城市群環境質量現狀進行評估。
2.2計算方法
由于環境綜合評價指標之間的量綱不統一,各指標之間沒有可比性,因此需要對評價指標標準化處理,以消除量綱的影響。環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有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兩種,為使各個指標值與環境綜合得分呈正相關,因此需要將逆向指標轉化,使得所有指標均與環境綜合得分呈正相關。本研究針對長三角城市群環境綜合指數測算問題,利用極差法對綜合評 價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
與環境綜合得分呈正向相關的指標:
與環境綜合得分呈反向相關的指標:
式中:Xij、Xij*分別為第i指標和第j城市的原始值和標準化后的值;Ximax、Ximin分別為第i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評價指標的權重確定方法分為主觀賦值法和客觀賦值法兩大類,由于主觀賦值法具有一定的任意性,不同的人對其賦值其結果可能會有很大差異,為保證各評價指標權重的賦值不受主觀判斷的影響,本研究采用客觀賦值法中的變異系數法對評價指標的權重進行賦值。
式中: 、Di 、CVi 、Wi分別為第i指標的均值、標準差、變異系數、權重。
根據權重值和標準化后的指標值,計算得到環境質量綜合得分值(Ei),公式如下:
2.3計算結果及分析
運用上述計算方法,可以計算出各評價指標的標準化后的數值、各評價指標相應的權重和各城市綜合評價得分。
由上表可知,在長三角城市群評價指標體系中,市區空氣質量達標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區域環境噪聲平均等級聲效、可吸入顆粒物平均濃度四個評價指標值權重較大,這些指標對環境質量狀況影響較大。
結合26市的地理位置可知,環境狀況較差的七個城市集中在兩個區域,一是安徽中南部,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另一個集中區域位于江浙滬交界處,包括上海、無錫、蘇州、嘉興。
3.結論及建議
總體來說,長三角地區大多數城市綜合評分較高,環境狀況良好,工業污染治理及城市建設管理到位;兩個污染集中區的少數城市綜合評分較低,環境狀況較差,不同的城市之間造成環境狀況優劣的原因也不盡同。
首先位于安徽省中南部的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個城市的GDP位列全省前三,是安徽省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但在其傳統經濟模式下工業化的高度發展使得工業三廢的排放也處于一個較高水平,且污染治理未跟得上污染物排放的腳步,如污水處理能力和工業固體廢棄物利用率在長三角城市群中還處于中低水平,因此城市的環境狀況仍然較差,環境質量的保護和改善、污染的綜合防治仍有待加強。
江浙滬交界處的上海、無錫、蘇州、嘉興等地環境狀況也不容樂觀。經濟高度發達的城市工業三廢的排放量高,城市綠化面積也受到限制,如在上海這樣寸土寸金的城市,城市建設用地需求量大,在現有的土地上城市綠化能使用的土地面積極為有限。像蘇州、無錫、嘉興等市工業化程度高,與上述幾個城市環境污染狀況大體相同,在此就不一一贅述。
不難發現,長三角地區環境狀況與經濟發展呈反向相關關系,經濟的發展一直以環境的污染作為代價。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社會,針對長三角地區環境污染整治和區域綠色經濟整體發展問題,政府應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環保節能高薪技術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從源頭減少環境污染,并主張誰污染誰治理原則,將污染防治責任落實到地方政府,再由地方政府落實到各個企業,摧毀企業的僥幸心態,從而達到污染防治目的。
參考文獻:
[1]貢力,靳春玲.基于水貧困指數的城市水安全評價研究[J].水力發電學報,2014,33(6):84-90.
[2]邵駿,歐應鈞,陳金鳳,等.基于水貧乏指數的長江流域水資源安全評價[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6,25(6):889-894.DOI:10.11870/cjlyzyyhj201606004.
[3]錢雪亞,康璞.論社會經濟實證研究中的若干偏誤現象[J].統計與決策
[4]杜敏.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研究[D].四川:四川大學,2006.DOI:10.7666/d.y994669.
[5]李曉靜,海倫貝爾?李,趙孟赫.加權綜合指數法在貴州省生態經濟評價中的應用研究[J].生態經濟,2015,31(9):48-51.
[6]王帥,潘本鋒,張建輝,等.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計算方法比選研究[J].中國環境監測014,03(6):46-52.DOI:10.3969/j.issn.1002-6002.2014.06.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