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區矯正是指與監禁矯正相對的行刑方式,是指將符合矯正條件的罪犯置于社區內由專門的國家機關在相關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以及社會志愿者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和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并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而中國的社區矯正制度出去以上基本點之外還富有中國特色,與中國國情相結合。
關鍵詞:社區矯正的優化;社區矯正的優缺點;未成年犯罪
社區矯正制度目前在我國仍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社區矯正作為一種新型刑罰的執行方式,符合近代以來刑罰發展的趨勢,不僅可以充分彌補監禁刑矯正的不足,同時還可以達到降低國家司法成本,有利于犯罪人的回歸社會與自我發展,以及維護社區秩序等多種效果,近些年來已經被多個國家所采用。2013年 11月 12日,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做出了“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完善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和矯正法律,健全社區矯正制度”的規定。《決定》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我國社會矯正的制度建設,但是在執行過程中,仍然出現了許多問題,比如:觀念落后,人民群眾認知程度低;社區矯正的專業人才缺乏等。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社區矯正的發展。許多學者也對此進行過深入的探討,例如胡乘浩先生認為應當從理念、制度和技術三維層面來加以完善。理念層面上,應當首推人道主義,從衣食住行以及心理上給予被矯正人員以人道主義關懷;制度層面上,應當致力于完善司法制度,把矯正正義作為司法活動的主心骨,克服司法道路上的瓶頸;技術層面上,應當建立社區矯正評估體系和社區矯正制度危險控制體系,給予社區矯正制度過硬的技術支持。
社區矯正制度的特點也十分鮮明。首先,社區矯正是與監禁矯正相對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方式,是一種刑事制裁措施,而刑罰的制裁性決定了社區矯正措施的懲罰性。社區矯正作為刑罰執行活動,自然要嚴格落實具體的懲罰性措施,以實現刑罰的懲罰性。社區矯正對象作為罪犯,應當就其犯罪行為給社會造成的危害承擔懲罰性后果,得到應有的懲罰。同時,懲罰社區矯正對象也是國家實現社會正義、維護社會公正的客觀要求。現代刑事法出于保護社會和改造罪犯的雙重目的,即使是 在懲罰罪犯的過程中,也必須同時將如何促使罪犯重新回歸社會列為目標之一。社區矯正作為行刑社會化的一種方式,一方面使服刑人員得到有效監管,使人們改變對服刑人員的“標 簽”式看法,讓社會變得更加公正、和諧:另一方面,社區矯正通過弱化監獄的封閉性、放寬罪犯自由度、增加罪犯與社會的聯系,促使罪犯掌握生活技能與相關社會知識、塑造罪犯 符合社會正常生活的信念和人格,最終促成罪犯回歸社會,擺脫犯罪“標簽”的影響,使他(她)能夠更快、更好地融入社會,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可見,社區矯正不僅體現了對人的尊嚴的尊重,更重要的是滿足了罪犯再社會化和實現自我發展的需求。雖然社區矯正有一定的刑法懲罰性,但它畢竟和一般的刑罰不一樣,而是一種恢復性司法指導下的刑罰理念,注重的是罪犯的再社會化。因此,從社區矯正的法律價值和正義的取向來看,它是以懲罰為基礎,以矯正(恢復)為主的刑罰制度,應當以平衡上述利益沖突,修復被犯罪破壞的社會關系,恢復公平正義,最終實現社會的和諧作為基本價值目標。和諧意味著合理地界定利益關系,合理地分配利益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切實保障各個利益主體合理的利益,平衡各個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利用社區矯正管理系統,我們就可以兼顧罪犯、被害人、社區、社會和國家的利益,滿足上述各個主體各自的利益需求。同時保證在矯正執行過程之中對人道,效率, 正義,民主等價值理念的實現。
關于這一點,謝忠峰教授認為在我國,社區矯正制度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我國社區矯正制度的研究較為關注社區矯正的熱點問題,比如將社區矯正制度寫入我國刑法以及在部分省市設立社區矯正試點等問題;第二,我國學界對社區矯正制度的研究,主要以法規范為視角,無論是對社區矯正制度不同對象的研究、對我國不同區域矯正制度實施情況的研究、對社區矯正法律規范的研究還是對社區矯正制度的其他具體內容及實施問題的研究,學者們基本都是以法律規范——尤其是刑事法律規范為本位展開對社區矯正制度的研究;第三,我國學界對社區矯正制度的研究較為注重對國外相關理論的借鑒。
另有學者從概念上對社區矯正進行了剖析,如張順安先生就從社區、矯正、社區矯正三方面進行解釋,并對社區矯正相關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對社區矯正的特征尤其是本質特征進行了歸納、總結和分析。他認為,我國目前的社區矯正是一種狹義的僅只針對現行刑法、刑事訴訟法和監獄法所規定的五種類型罪犯開展的社區矯正的試點工作,是社區矯正的初級階段。科學社區矯正的定義應當放在整個防治違法犯罪體系中予以審視和理解,其對象不僅包括已決的5種罪犯,還應包括在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不需要羈押但仍應作為社區監督和矯正的未決犯,甚至是未納入刑事司法系統的勞動教養人員尤其是少年收容教養人員,以及強制戒毒和強制教育的人員。
社區矯正制度是犯罪嫌疑人再社會化的過程,也就是在社會的基礎上進行的社會化。它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含義。狹義就是對犯罪人實行強制性的管制,限制其人身自由,在特定的環境下對他們進行教化。這種解釋稍有偏頗。而廣義的解釋就是隨著社會的急劇發展,將犯罪人從一個生活環境換到另一個生活環境,兩個環境之間有著截然不同的特點。這種換生活環境的做法可以是自愿的,也可以是強制的、強迫的。這就要求犯罪人完全從過去的生活中剝離出來,與以前的生活環境一刀兩斷。不管從哪個方面解釋,再社會化對被矯正人來說,都是艱難而又可怕的。
參考文獻:
[1] 鄭杭生,程琥. 法社會學視野中的社區矯正制度[J].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4):1-7.
[2] 王維.社區矯正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6.
作者簡介:
李莉,1997年出生,女,漢族,河北省邯鄲市人,河北大學法學本科在讀生,單位: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法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