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曉娜
摘 要: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在思想理念上更是受到較多儒家思想的影響,儒家是由孔子所創立、孟子發展、荀子集其大成,儒家最開始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儒家在先秦時期與諸子百家地位平起平坐,但是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讓儒家遭受重創,后來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聽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這才讓使儒家重新興起。中原文化具有原創性、包容性、開放性以及基礎性等特點,這與儒家思想相一致,由此可見儒家思想對中原文化發展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本文對儒家思想進行簡要分析,探究其對中原文化發展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儒家思想;中原文化;發展;影響
1 儒家思想簡述
儒家文化崇尚道德,重視道德,最早的儒家他們最關注的問題,就是培養有益于國家、有益于社會的人,并且對這些人如何管理。儒家最關注的就是如何做到有益國家、有益社會,這些要求的前提就是要有道德,再者要有文化。對于核心思想,儒家主要體現的是仁。這個字如果用到一個人身上,那就是同情和愛。很多人對仁的理解,多數在于仁義,但是儒家所說的是始于同情終于愛的情感。儒家強調現實社會秩序有主有次,不是絕對的平等關系。儒家的仁愛要立足于現實,必須有有親疏之別和長幼之序。這個"仁"就是"仁義"的"仁"。孟子把孔子的仁學思想,發展成一種仁政的學說,由仁愛之心,發展為統治者、最高的領導要關愛自己的百姓,要施仁政,儒家的思想又向前邁進一步,孟軻發展了孔子的"禮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張"仁政"。荀子的思想,更多吸收了齊文化里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使儒學達到王道和霸道并重有高度,但是從本質上他又沒有離開孔子思想。
2 中原文化的特點
2.1 包容性
中原文化具有兼容眾善、合而成體的特點。正是她的包容性,淡化了中原文化的其他特點,不同于其他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中原文化通過經濟、戰爭、宗教、人口遷徙等眾多渠道,吸納了周邊多種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實現了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觀念的全面融合與不斷升華。20萬年以前,南北文化就交匯在中原一帶。進入新石器時代,文化交流更為頻繁,文化融合更為深化。新石器時代中原文化與周邊地域文化具有許多共同點。如中原地區的大汶口文化就是東夷集團的海岱民族和中原民族交往、融合的結果;胡服、胡樂、胡舞、胡人食品在漢唐間傳入中原,都融入中原文化之中。世界其他地區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為外來宗教的佛教傳入中原,卻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納,成為中原文化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她的包容性特征。
2.2 開放性
中原文化有著很強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集中表現在:一是輻射各地。如嶺南文化、閩臺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來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二是化民成俗。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禮儀規范常常被統治者編成統一的范本,推廣到社會及家庭教育的逐個環節,從而實現了“萬里同風”的社會效果。三是遠播異域。秦漢以來,中原文化主要是通過陸路交通向東向西廣泛傳播,不僅影響了朝鮮、日本的古代文明,而且開辟了延續千年的絲綢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經,鑒真東渡扶桑等歷史記載,都書寫了中原文明傳播的壯麗畫卷。從北宋開始,中原文化憑借當時最發達的航海技術,遠播南亞、非洲各國,也開辟了世界文明海路傳播的新紀元。
2.3 豐富性
中原文化隨著歷史和社會的發展,不斷成長,壯大,迄今為止,已經成為十分豐富的文化體系。從它所包含的文化內容就可以看出它的豐富性。中原文化主要內容包括:史前文化、神龍文化、政治文化、圣賢文化、思想文化、名流文化、英雄文化、農耕文化、商業文化、科技文化、中醫文化、漢字文化、詩文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武術文化、姓氏文化、飲食文化。豐富的文化內容不僅滿足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需求,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獨具特色,豐富多樣的中華文化體系。
3 中原文化的發展史大致分作五個階段
3.1 史前是中原文化的孕育與萌芽階段
由于地理的、經濟的以及文化本身的原因,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后期中原文化的發展逐漸超越周邊地區,并且在中原地區催生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王朝。
3.2 夏商周三代是中原文化的形成和主體地位奠基階段
夏王朝存續約五百年,初步樹立了中原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強勢地位。隨后,借助于長期政治中心的有利形勢,先進的中原文化不斷向周圍地區傳播,逐漸成為中華文化的主體和范式。夏、商、周三代是中原文化重要的奠基時期,三代文明發軔于中原,又因循一千余年,對中國古代傳統社會模式的生成和深層文化結構的奠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從相當大的程度上說,作為“元典文化”的諸子思想正是在研究和總結三代文明基礎上生成的,而作為封建政治基石的秦漢制度又是在對諸子思想遴選、整合的 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3.3 兩漢魏晉是中原文化的發展和興盛階段
秦王朝是以中原法家理論發起和構建起來的專制帝國,雖然歷年短暫,但其政治體制卻被后世繼承,漢王朝是因襲秦代的政治體制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不過,漢王朝把儒家思想作為自己的治國依據。儒學來自齊魯,但它卻借重于中原政治力量在中原生了根,并成長壯大起來。它最終還成了中原文化的最主要內容,也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3.4 唐宋為中原文化的繁榮和定型階段
唐宋是文化大繁榮,大一統時期,充分體現了中原文化的開放性特點。在這一時期,中原實現了政治統一與文化統一。文化巨麗,紛紛呈現;文化創作,鼎盛繁榮。在宗教方面,儒家思想遭遇巨大頓挫,玄道佛文化日益彰顯。同時,詩歌文化鼎盛,創造出中原文化的璀璨成就。
4 儒家思想對中原文化發展的影響
儒家是中國古代自從董仲舒之后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儒家并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儒家思想對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有著很深的影響,中國傳授大多是《四書》《五經》。基本責任思想是以天下為己任、思想已仁義禮智信五點為主,這些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即使到了現在,儒家思想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儒家學說在秦始皇時受到重創,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焚書坑儒"。到了漢代又逐漸發展起來,漢王朝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為其文化主線,三代中原文化指的是儒家六經,而儒學本身是華夏民族的文化精華。政治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優秀成果,同時,政治制度的確立和完善,又反之促進了中原文化的蓬勃發展。中原地區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一直扮演著政治核心的角色。良好的自然環境不僅適合人類居住,更加吸引了周邊地區的人民聚集,繼而國家形成。許多國家都為了這多這塊“寶地”,不斷地通過戰爭實現政治角逐、政治更迭、政治演變。戰亂期間,人民遷移,促進文化的融合與交流,豐富了中原文化體系,儒家思想也對中原文化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儒家思想是中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我國文化理念的形成是有著深刻且久遠的影響的,其中以中原文化為主,主要是吸取了儒家思想中的仁、禮思想,使得中原文化具有較強的包容性與豐富性,同時還兼具著包容性。中原文化發展將儒家思想作為根本,將儒家思想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對我國文化的傳承及發展都是有著極大幫助的。
參考文獻:
[1]陳隆文. 中原與儒家思想的形成[J]. 河南社會科學,2017,25(01):117-122.34.
[2]劉娟娟. 從現代新儒家看儒家思想的當代價值[D].青島大學,2018.
[3]尚春旭.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初探[J].才智,2016(20):216+218.
[4]楊明霞,董瑋.小議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J].商,2016(0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