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意
摘 要:本文主要就經濟增長沖動的表現及經濟增長的陷阱展開論述,希望能夠對日后的相關研究有所幫助。
關鍵詞:經濟增長沖動;增長陷阱;依賴性;經濟條件
自二戰以來,無論是世界經濟還是區域經濟都呈現了強勁的增長勢頭,但其中也存在許多弊端與無奈,比如說經濟的增長使得資源、能源的消耗量增加,經濟的增長使得生態環境的壓力變大,經濟的增長使得人們的生存空間變小。所以,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采取科學的發展辦法,客觀地看待經濟增長沖動與經濟增長陷阱,以此更好地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實現經濟的長足發展。
1、經濟增長沖動的表現
可以說,經濟增長沖動是一個世界性的普遍現象,是一種固定發展模式。下文對經濟增長沖動的表現進行簡要概述:
1.1、經濟增長就是統治力
現階段,每個國家都根據自身的發展實情,制定出了一系列提升經濟實力的策略,因而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拼增長、拼人均、拼速度的發展勢頭和世界格局,從經濟學角度來講可以叫做“經濟形式主義”與“經濟堂吉柯德主義”。在這里,經濟形式主義可以理解為國家實力、經濟總量、人均水平的評判標準,也就是說國家的經濟總量大了,國際地位提升了,就擁有了對于其他國家的統治權。所以,為了能夠擁有統治力,大多數國家都將經濟增長作為他們發展的核心目標,然而在注重經濟增長的同時,就會忽視經濟質量的增長,從而出現了世界性的泡沫經濟。
1.2、經濟增長就是戰斗力
無論是從世界歷史還是中國歷史來看,除去個別為了報復報仇、解決權力問題以外,可以說引發戰爭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擴大市場空間、掠奪能源資源、侵占領土人力等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經濟列強意識。我們耳熟能詳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經濟發展大國為了爭奪經濟增長因素而引發的戰爭,換言之一個國家具備較強的經濟實力,就可以通過戰爭的方式獲取更多的發展資源與發展空間,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較弱,就有可能失去這些資源。因此,在發展過程中,大多數國家追逐經濟的增長,一方面為了提升本國人民的生活質量,更主要的是能夠擁有發起戰爭的實力,占有更多的經濟發展資源,提升本國的國際地位。
1.3、經濟增長就是破壞力
經濟增長沖動是一個世界性問題,但也有些國家具備經濟增長條件,有些國家不具備經濟增長條件,那些不具備經濟增長條件的國家,如果過于提升經濟發展速度,那么就可能產生“非資源性”、“非能源性”、“非條件性”的增長問題,影響本國整體經濟的穩步發展。縱觀我國經濟增長過程來看,就存在著嚴重的增長問題,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其一,有些地區在尋求經濟增長時,基本不會考慮具不具備條件、有沒有資源、是否更新技術、是否引進人才、是否創新策略等諸多問題。其二,將破壞行為理解為經濟增長。比說說城鄉道路能夠使用20年,建筑物的使用年限為70年,而在我國有許多地區都存在著將建成五年左右的建筑物拆除現象,不知不覺這種破壞行為就被認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表現。其三,我國一些偏遠山區、貧困地區根本就不具備經濟增長條件,但也為了響應國家號召,制定不切實際的發展目標,使得更多資源被破壞,經濟增長卻止步不前。
1.4、經濟增長就是沖擊力
經濟增長就是沖擊力主要是指國家、企業、民眾擁有異常強烈的經濟沖擊意識,甚至可以說能夠影響政策導向與宏觀決策。換句話說,國家要想使自身的經濟增長位于世界前列、企業要想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民眾要想不斷提升自身的生活質量,通常會采用一些不科學、非正常的手段,不計較可能帶來的不良后果。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的沖擊力一路走強,比如說我國城市化發展過程用了22年,法國城市化發展過程用了100年,英國城市化發展過程用了120年,美國城市化發展過程用了40年……另外,據統計我國現有的城鎮建筑樓已經遠遠超出中國人口人數,閑置資源不盡其數。
1.5、經濟增長就是影響力
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將人均生活水平與經濟增長總量看作是政府工作業績的主要標準,我國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質的國家之一。在建國初期,我國將經濟增長作為考核政府工作業績的核心指標;改革開放至今,如何提升增長政績、投資政績、人均政績更是成為了政府領導人持續關注的問題。在這種環境下,一些地方政府或工作人員,為了能夠更好地達成經濟增長指標,不惜做出偽造數據、泡沫經濟、形象工作等惡劣行為,更有甚至還有不顧代價成本、打著優惠政策幌子進行招商引資,一方面破壞了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平衡,損害國家利益,另一方面也會為惡性競爭提供契機,不利于我國整體經濟的長足發展。此外,據調查資料顯示,在我國西部地區,有些政府會經招商引資的任務直接分配至每個領導干部頭上,并讓其簽訂所謂的“軍令狀”、“保證書”,簡直是可笑至極。
2、經濟增長陷阱的表現
經濟增長陷阱主要是指沖動、無序的經濟增長帶來的各種不良影響,比如說產生的社會問題、生態問題。然而,目前問題的嚴重性在于即使出現經濟增長陷阱,我國仍有許多經濟學者的關注點是如何保證經濟的持續增長,而并不是采取何種方法有效遏制經濟的非正常增長。
2.1增長等于浪費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創新能力與科技水平相對落后,因而一定的經濟增長勢必會造成一定的資源消耗。從國家經濟關系角度來講,當國家大量進口經濟發展資源的同時,不僅會影響國際市場的資源價格,也會使得國際市場的占有份額發生變化,這也是經濟學家常說的改變國際經濟秩序。據統計,2017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總量的15%,其中消耗量國際市場34%的鋼鐵、40%的水泥、46%的煤炭、30%的礦產、20%的木材,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事實上,除了這些經濟資源的消耗,我國的經濟增長還消耗大量的天然氣、電力、有色金屬等相關資源,所以在這里我們說經濟增長等于資源浪費。
2.2投資等于浪費
經濟沖動的主要表現就是投資旺盛,而投資旺盛中還存在著無效投資風險。世界銀行曾根據中國的經濟增長情況作出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屬于“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對于GDP的貢獻為47 %,而日本的貢獻為21%,英國的貢獻為19%,美國的貢獻為19%,德國的貢獻為19%,韓國的貢獻為29%,俄羅斯的貢獻為20 %,印度的貢獻為30%……但都沒有一個超過中國的,由此說明中國的經濟增長對于投資與資源具有較大的依賴性。
2.3增長等于倒退
現階段,由于我國還無法實現實事求是、實在實惠、量力而行原則的有效貫徹,從而導致許多地方政府都出現了嚴重的經濟決策失誤。出現表現為以下幾方面:其一,地方政府盲目建設產業轉移承接地。該項工作始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仍在盛行。產業轉移承接地的提法有:(1)發達國家將本國淘汰的產業轉移至我國沿海地區;(2)發達國家將沿海的落后產業轉移到西部地區。其二,一些地方政府不顧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盲目引進污染嚴重的工業項目,破壞生態平衡,增加環境治理成本。在這其中,最可怕的是根本就找不到污染主體,治理工作無從著手。其三,由于我國特殊的政府管理模式,使得上屆政府與下屆政府之間的發展策略、經濟戰略無法實現有效延續,因為每個人的工作理念、工作規劃、思維模式都不盡相同,所以往往是領導換屆,工作模式也會隨之改變,許多工作則需要從頭開展,所以這里我們說增長等于倒退。
2.4過剩等于閑置
1997年,我國從短缺型經濟向過剩型經濟過渡,直至今日我國經濟已經出現了嚴重的過剩情況。具體表現為:(1)從2000至2016年,我國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率在25%左右,是經濟增長的1.5倍。(2)一些發達省份和地區的年投資增長率高達30%,是經濟增長的3倍。在這其中最為可怕的是,一種情況是經濟資源的過剩,無法得到有效消化;另一種情況是投資勢頭強勁,政府宏觀調控作用不大,應通過采取有效的戰略措施解決投資控制、項目建設等源頭問題。
2.5強硬等于逃避
最近幾年來,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與國際地位得到快速提升,然而經濟增長中還存在著一個沒有解決的瘤疾,那就是工業“三廢”問題。雖然,我國始終堅持“節能減排”、“自我循環”,但要想實現這些目標還需要政府政策與制定制度加以約束。從表面上來看,政府對于危害環境的企業及個人進行懲罰,起到一定懲戒作用,但實際問題卻沒有得到徹底解決。比如說,許多企業一方面繳納罰款,另一方面保留生產設備,沒有真正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政府則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實際上一種逃避責任的表現。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實現經濟增長、生活質量、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避免遇到經濟增長陷阱問題,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廣泛關注的首要課題,并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因此,我們應既要掌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經濟建設提出的新理論,又要客觀地分析經濟增長沖動與經濟增長陷阱帶來的利與弊,進而推動我國整體經濟的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華民 . 如何才能跨越經濟增長的陷阱[J]. 國際經濟評論, 2018.
[2]朱大鳴. 警惕靠基建拉起的經濟增長陷阱[J]. IT時代周刊, 2012(14):68-68.
[3]徐幼民, 徐達實. 論技術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加速效應——兼論發展中國家中等收入陷阱產生的原因[J]. 財經理論與實踐, 2017(06):102-107.
[4]李含琳. 論經濟增長沖動與經濟增長陷阱[J]. 甘肅社會科學, 2018, 237(06):139-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