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國的資本市場中近幾年上市公司的財務造假現象極為普遍,涉及到的行業也很是廣泛,其中尤以農業上市公司最為頻繁。在2012年證監會開展了對IPO在審企業的財務核查,使得大部分企業終止了上市的目的,而其中農業企業占有較大的比重,而之后的幾年,農業企業終止IPO在審數量仍然在增加。面對這一現象,很難不會引起我們的思考。在這種現象之下是否隠藏著財務造假這種行為的存在?又是由于什么原因的存在,使得農業企業成為了財務造假案件的常客?
從農業上市企業的財務造假案件的研究出發,通過與行業特征相結合,能夠更好的認識到財務造假在農業上市企業頻頻現身的原因,這樣才能更好的從根本上提出解決財務造假的建議與對策。
關鍵詞:農業企業;財務造假;上市公司
1案例介紹
廣東新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廣東省平遠縣長田鎮油茶工業園,成立于2004年,2008年變更為廣東新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且被評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公司2010年啟動創業板IPO,保薦機構為南京證券,2012年4月24日,通過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審核上市資格,正式發布招股說明書,登陸創業板。
但是好景不長,在短短的一個月之內,證監會不斷地接到關于新大地的舉報信,同時,新大地的真實經營情況開始受到公眾質疑。隨后,證監會開始了對新大地公司的立案稽查工作,經過調查發現,新大地在2009年至2011年期間均存在虛增利潤的情況,金額分別為279萬元、305萬元、2,042萬元。同時,新大地公司還通過私下進行股份轉讓,以代持的方式將轉讓款冒充公司銷售收入。最終,由于新大地公司并未真正進入發行階段,僅僅對實際控制人進行了罰款,以及終身市場禁入的處罰。
2造假手段分析
(1)“小額大量”虛做收入
新大地正是利用了客戶分散的特點,利用客戶的身份做虛假的銷售收入。例如,2010年期間,有一筆賬面顯示為85萬元的銷售收入,經核查,客戶與交易均真實存在,但實際交易金額僅為20萬元,將銷售收入虛增了4倍之多。同時,在其銷售過程中,新大地公司沒有對其900多家長期性客戶進行銷售收入的造假,而是選了邊遠地區且銷售額不大的小客戶進行收入的虛增,而且所虛增的金額都不是很大,最多也不超過幾千元。
(2)多渠道的資金
公司利用一些在建工程項目或是購買固定資產、原材料為借口,將自有資金流出企業,由于部分資產的取得收益的時間較長,短期內無法實現經濟利益的回流,因此企業就有一定的時間和調控空間來將這部分資金冒充收入,以達到虛增收入的目的。
(3)公司、董秘、中介聯手造假
根據新大地三年的交易金額排名,前十的客戶總計22家,其中有10家公司與新大地公司由關聯方關系。進一步研究發現,這十家企業中的實際控制人都與新大地公司有親屬關系,部分職位還涉及到董事會秘書、財務負責人。這無疑會加大企業高層聯手造假的風險。
3造假原因分析
(1)農業稅收優惠,財務造假成本低
農業的發展自古就一直影響著國家經濟發展走勢,國家為了調控農業良好發展,出臺一系列惠農政策,其中以稅收支持最為明顯。農業企業需繳納的稅款與其他行業相比呈現減少的趨勢,在部分領域個別企業甚至還會有免稅的情況。這樣難為會使得部分農業上市公司利用國家政策的便利,騙取國家補貼而出現財務造假的情況。
(2)生物性資產核查難度大
農業資產主要由生物性資產和土地資產構成。相較于企業行業的資產審查,農業企業生物性資產和土地資產的價值很難量化,并且資產的盤點也存在困難,因此企業在農業資產的支配上存在人為操縱的空間。另外,農業企業地點多數是遠離城市,甚至有些是在鄉鎮等地區,在進行相關資產交易時,企業法律意識不強、交易隨意性等原因都會使得交易的真實情況被掩蓋。
(3)生產模式初級化
目前我國農業行業整體處于生產模式初級化階段,一些生產設備和相關計劃仍不成熟,因此在這種狀況下,農業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不高。國家為了改善該現狀,積極支持農業行業轉型,在此背景下,大批農業企業為博得市場以及投資者者的重視,開始紛紛美化企業財務數據。
4對策措施
(1)規范治理結構
企業要建立合理而嚴格額內部管理制度。從以往造假案例分析看來,多數農業企業進行造假是受到管理層的人為干預,領導的權利大于一切,這就導致內部控制失效。因此優化管理結構模式,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可以避免企業集權的現象。不僅可以保護小股東的自身利益,還可以避免企業財務造假的發生。
(2)加大對農業企業的扶持力度
加大對農業的技術、資金支持,促進農業企業由勞動力密集型向資金技術密集型轉變,提高農業產業的附加值和比價效應。在宏觀政策上加大對農業的扶持力度,不僅要對龍頭農林企業、高新技術企業、苗木種植企業實施稅收優惠,對于其他農業企業也應實施低于工業企業的稅收標準。加大對農業企業的銀行貸款支持,解決農業企業融資困難,同時完善農業保險,減少自然災害對農業造成的損失。只有解決了農業企業經營和融資上的困難,才能從根源上減少盲目上市、遏制財務造假。
(3)完善立法制度,確保外部治理機制對財務信息的有效監管
對于目前我國已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需要積極的向企業進行宣傳和及時的檢查企業執行情況。對企業財務人員,要從記賬階段就督促其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執行。在報表編制及審核過程做到職責分離,同時嚴格按照要求披露真實的公司財務信息。
在立法方面,需要大力整治造假力度,加大犯罪成本,使其不敢造假。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處罰力度不強也會導致造假現象屢屢發生。
參考文獻:
[1]管理舞弊的形成機理及治理對策研究[J]. 王魯平,陳羿. 管理工程學報. 2018(01)
[2]農業上市公司財務舞弊審計風險識別與控制——基于GONE理論的多案例分析[J]. 田冠軍,姚楠. 財會通訊. 2016(19)
[3]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的風險識別與證據收集[J]. 熊方軍,張龍平. 經濟與管理研究. 2016(10)
作者簡介:
董潤杰 1993年5月,籍貫:江蘇省淮安市 學歷:碩士,初級會計師;專業或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