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華

【摘 要】 目的:探討激素替代治療 Ⅰ 期子宮內膜癌術后致患者更年期癥狀的安全性。方法: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160例行 Ⅰ 期子宮內膜癌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0例。觀察組術后進行激素替代治療,對照組術后進行常規放化療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安全性。結果:觀察組的術后復發率、復發時間以及更年期癥狀改善情況均明顯的優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血脂異常、血壓異常、肝腎功能損害、乳腺腫瘤發生情況比較,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兩組患者治療后均未發生乳腺腫瘤。結論:對于 Ⅰ 期子宮內膜癌患者來說,術后進行激素替代治療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更年期癥狀,降低腫瘤復發率,延長腫瘤復發時間。
【關鍵詞】
激素替代治療; Ⅰ 期子宮內膜癌;更年期癥狀
子宮內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中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該病的發病率近年來有逐年增長的趨勢,并且呈現出發病年輕化的趨勢[1]。當前在臨床上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同時結合術后放化療。但是這種治療方式會使患者尤其是比較年輕的患者喪失卵巢功能,術后出現不同程度的更年期癥狀,進而使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2]。當前有學者認為激素替代治療可以較好的改善患者的更年期癥狀。本研究主要探討激素替代治療Ⅰ期子宮內膜癌術后致患者更年期癥狀的安全性,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160例行Ⅰ期子宮內膜癌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其研究過程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收治的160例行Ⅰ期子宮內膜癌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術前均確診。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80例。其中觀察組年齡28~65歲,平均年齡(46.8±6.4)歲;對照組年齡27~63歲,平均年齡(45.9±6.2)歲。所有患者術后均出現絕經,隨訪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采用激素替代治療,為其建立詳細的治療病歷,同時完善各項檢查,包括乳腺鉬靶攝片、肝功能檢查、肝臟超聲檢查、盆腔臟器超聲檢查、卵巢功能、甲胎蛋白、CA125、CEA、陰道脫落細胞學檢查。經檢查,各項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的患者進行激素替代治療,采用倍美力(惠氏制藥有限公司生產),0.3mg/d,每月后10d加用安宮黃體酮4mg進行治療。以2個月為1個治療周期,然后重復用藥,間斷用藥1年,每2個周期至醫院復查1次,對患者的更年期癥狀改善情況進行評估。
對照組采用常規化療治療,術后10d開始進行化療治療,化療間隔為3周,采用紫杉醇135mg/m2 d1聯合順鉑70mg/m2 d1的治療方案,在化療時給予保肝、止吐的藥物對癥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血脂水平、血壓改變、肝腎功能、乳腺腫瘤發生情況、復發情況以及更年期癥狀改善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的術后復發率、復發時間以及更年期癥狀改善情況均明顯的優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血脂異常、血壓異常、肝腎功能損害、乳腺腫瘤發生情況比較,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兩組患者治療后均未發生乳腺腫瘤。具體情況如下表1所示。
3 討論
作為一種女性生殖系統的惡性腫瘤,子宮內膜癌多發于圍絕經期婦女中,但是近年來其發生情況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3]。當前臨床上在對子宮內膜癌患者進行治療時,其主要是采用手術治療的方法,但是經手術治療后仍然會復發甚至死亡,這是當前臨床上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對于子宮內膜癌患者來說,采用綜合治療的手段可以較大程度的促進患者預后的改善。近年來,隨著臨床上子宮內膜癌的診療手段的進步,激素替代治療已經成為子宮內膜癌患者術后的一種重要輔助治療手段,激素替代治療可以較為有效的促進子宮內膜癌治療風險的降低,這點在臨床上已經達成了共識。但是當前關于激素替代治療的安全性還存在較大的爭論,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探討[4]。
根據相關的臨床研究[5],影響激素替代治療效果的主要因素有病理分級、病理分期、激素使用以及孕激素受體等素。當前臨床上對于腫瘤分期、腫瘤分級與腫瘤預后的關系已經形成普遍的共識:腫瘤分期、腫瘤分級越高,則腫瘤治療的預后就越差,與孕激素受體陰性患者相比,孕激素受體陽性患者接受激素替代治療后的腫瘤復發率、腫瘤轉移率均明顯較高。激素替代治療可以較為有效地促進患者更年期癥狀的改善,但是對于其治療后是否會引發腫瘤尚無定論。對于子宮內膜癌患者來說,在接受激素替代治療時應當充分的權衡利弊,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在本次研究中,在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激素替代治療時,根據雌孕激素共用的原則,根據每一位患者的實際治療效果,采用倍美力治療的同時,加用適量的安宮黃體酮。有關的臨床研究指出,激素替代治療可以較為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更年期癥狀,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經激素替代治療后,其失眠、潮熱、出汗等臨床癥狀獲得明顯的改善,此外其陰道干澀情況也發生了明顯的好轉,性生活困難改善,陰道彈性程度有所改善,同時觀察組患者的血脂異常、血壓異常以及肝腎功能損害情況均沒有發生,并且沒有乳腺腫瘤發生案例。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復發率、復發時間以及更年期癥狀改善情況均明顯的優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相關的臨床研究報道是一致的。
綜上所述,對于子宮內膜癌患者而言,影響其臨床治療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病理分級、病理分期、激素使用、以及孕激素受體等,行Ⅰ期子宮內膜癌術后采用激素替代治療,將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更年期癥狀,同時也可以降低術后腫瘤復發率,延長腫瘤的復發時間,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
參考文獻
[1] 吳飛,范麗梅,許智光,等.子宮內膜癌患者術后應用性激素補充治療的安全性薈萃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6,96(01).
[2] 王妨妨,林俊,于愛軍.保留生育功能的宮腔鏡手術聯合孕激素治療Ia期子宮內膜癌9例臨床分析[J].浙江醫學,2017(22):2029-2031.
[3] 李武,胡仙珍,劉松君,等.宮腔鏡診斷早期子宮內膜癌的價值及安全性研究[J].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7,(03).
[4] 田燕妮,胡春艷,劉晨,等.宮腔鏡手術聯合孕激素治療早期子宮內膜癌的臨床分析[J].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7,(06):70-72.
[5] 張欣淼,楊惠霞,郝增平.Ⅰ型與Ⅱ型子宮內膜癌術前臨床表現和術后病理特征的對比分析[J].中國醫刊,2016,51(03):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