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超 宋艷玲 楊曉麗


【摘 要】 目的:探討肺心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療方法,結合患者的治療恢復情況,對不同治療方法的應用效果進行評價。方法:選取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期間收治的74例肺心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7例,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恢復情況。結果:與接受常規藥物治療的對照組相比,接受綜合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97.30%>81.08%)、FEV1/FVC水平[(69.22±3.95)%>(56.82±4.36)%]及其對于治療效果的滿意程度(91.89%>75.68%)相對更高(P<0.05),而復發率(5.41%<21.62%)、呼吸頻率[(29.18±2.52)次/min<(38.69±3.52)次/min]相對更低(P<0.05),癥狀改善時間[(6.85±1.64)d<(9.16±1.95)d]相對更短(P<0.05)。結論:在肺心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采取綜合治療方法,可充分發揮各種治療方式的優勢,提升疾病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
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治療恢復效果
肺心病多為支氣管、肺疾病進展所致,患者出現肺動脈高壓,其心血管、心臟、呼吸系統器官組織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慢性呼吸衰竭是肺心病患者的常見并發癥,加劇了心、肺功能的損傷程度,對患者的健康安全形成了嚴重的威脅[1]。在肺心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臨床治療中,需要在去除原發疾病的基礎上,加強對相關危險因素的控制,延緩病情進展。經過抗感染、氧療等治療方法,患者的臨床癥狀可以得到良好的緩解。而為了避免病情的反復,需要有效 防控疾病的誘發因素,并提升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實施綜合、全面的治療干預,尋求更好的預后[2]。本研究探討了74例肺心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治療方法,對于不同治療方法的應用效果進行評價,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對象為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期間收治的74例肺心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行綜合治療(觀察組)和常規藥物治療(對照組),各37例。觀察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0∶17,最高齡79歲,最低齡53歲,平均年齡(63.75±4.02)歲;對照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2∶15,最高齡82歲,最低齡52歲,平均年齡(64.09±3.95)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對照相仿(P>0.05),本研究具有可行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藥物治療,在手工叩背排痰、低流量吸氧的情況下,給予注射用頭孢他啶(國藥集團致君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3088)2g+0.9%的氯化鈉溶液250mL(2~3次/d),靜脈注射給藥,口服氨茶堿片(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1033)0.1~0.2g(3次/d),另外給予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國藥準字J20040118),按照80IU/kg的劑量,經皮下注射給藥(2次/d)。持續治療1~2周,觀察患者的癥狀改善情況。
觀察組患者同樣接受常規藥物治療,靜脈注射頭孢他啶2g+0.9%的氯化鈉溶液250mL(2~3次/d),口服氨茶堿片0.1~0.2g(3次/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80IU/kg(2次/d)。針對患者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發生情況,加用具有利尿、強心以及血管擴張功效的治療藥物。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以無創正壓通氣治療。將呼吸機調節至S/T模式,設定呼吸頻率(15次/min)、氧流量(7L/min)、氧濃度(33%)、吸氣壓(10cmH2O)和呼氣壓(4cmH2O)等工作參數。患者取仰臥位,啟動呼吸機進行治療。治療期間,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體征指標的變化,合理控制治療時間。持續治療1~2周,觀察患者的癥狀改善情況。
1.3 統計學處理
以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應用(±s)和%分別表示計量和計數資料,分別行t檢驗和χ2檢驗,若P<0.05代表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其滿意度
觀察綜合治療和常規藥物治療對于肺心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治療效果及其滿意度的影響,對比組間差異。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恢復情況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FEV1/FVC、呼吸頻率的恢復情況,對比其在癥狀改善時間上的差異。見表2。
3 討論
肺心病的發生,主要受到肺源性疾病的影響,由支氣管、肺病變逐漸發展為心血管病變,對于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均會造成損傷。在病情進展的過程中,慢性呼吸衰竭的發生,則會進一步加劇疾病的危重程度[3]。在肺心病的臨床治療中,需要從原發疾病入手,針對慢性呼吸衰竭等并發癥,實施抗感染治療,改善氣道通氣。由于部分患者存在心律不齊、心力衰竭等癥狀,還需要配合使用強心、利尿藥物,維護患者的心功能[4]。為了進一步提升疾病的治療效果,還需要配合以無創正壓通氣治療,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復,有助于降低肺動脈高壓,無需進行反復插管,有助于預防感染[5]。
經綜合治療和常規藥物治療后,97.30%的觀察組患者和81.08%的對照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療,5.41%的觀察組患者和21.62%的對照組患者出現復發的情況,其對于治療效果的滿意度分別為91.89%和75.68%。相比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的FEV1/FVC、呼吸頻率的恢復效果更好,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更短。
綜上所述,在肺心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臨床治療中,綜合多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提升疾病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關景燕.關于綜合性護理干預在肺心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應用[J].智慧健康,2018,04(21):47-48.
[2] 孫萍.慢性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全方位護理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10):222-223.
[3] 王利.肺心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臨床護理要點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36):235-236.
[4] 陳秀英.纈沙坦對慢性肺心病合并高血壓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療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31):26-27.
[5] 秦文.100例肺心病合并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實施整體護理的效果觀察[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7,24(12):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