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桂春 張宏 于蕾 黃大平

【摘 要】 目的:研究并分析社區護理干預對腫瘤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方法:選取社區醫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接收的82例腫瘤患者。根據患者入院時間先后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分別實施不同的護理措施,即常規護理和社區護理干預。統計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結果:經統計,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具有統計學差異,分別為(123.5±9.7)分和(101.3±9.6)分(P<0.05);兩組患者護理前的SDS與SAS評分無統計學差異(P>0.05),經有效護理后兩組患者的各項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患者降低較對照組更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腫瘤患者接受社區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具有促進作用,且還可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臨床各項治療。
【關鍵詞】
社區護理干預;腫瘤患者;心理狀態
社會生活條件的改善,使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但在此過程中,環境污染、水污染變得日益嚴重。在外因與內因共同作用下,腫瘤患者數量不斷增加[1]。在現代化醫療技術水平提高的過程中,新的治療方法與藥物不斷出現,腫瘤患者的生存期不斷延長[2]。長期生存的癌癥患者已經成為一個特殊群體,而社區衛生醫院已成為腫瘤患者生活與康復的重要場所。醫療技術與藥物在確保患者生存期的同時,情緒狀態也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研究并分析社區護理干預對腫瘤患者心理狀態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社區醫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接收的82例腫瘤患者。根據患者入院時間先后均分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41例,男23例,女18例,平均年齡為(57.9±9.9)歲;肝癌2例,肺癌13例,胃癌5例,食管癌1例,卵巢癌4例,腎癌1例,胰腺癌3例,腸癌4例,胸腺癌3例,骨肉瘤癌5例。對照組41例,男22例,女19例,平均年齡為(56.9±9.6)歲;肝癌3例,肺癌14例,胃癌4例,食管癌2例,卵巢癌3例,腎癌2例,胰腺癌3例,腸癌3例,胸腺癌3例,骨肉瘤癌4例。對照組與觀察組一般性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性護理,即飲食指導、用藥指導等。觀察組患者展開社區護理干預,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1)健康教育。在社區護理干預期間,護理人員可向患者介紹腫瘤的相關知識,促使患者了解治療方法、控制疼痛的方法,并有針對性地向患者家屬展開健康宣教,以便患者能夠自覺調整情緒,并能夠在家庭與社會的支持下積極配合治療。同時,還可發放健康知識手冊、家庭宣教與座談會強化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心理護理。不少患者由于經濟負擔等多種因素出現抑郁、焦慮、悲觀等多種負性情緒。此時護理人員便可依據患者的經濟條件、性格特點耐心地向患者展開心理疏導,安慰、鼓勵患者,使患者能夠對疾病保持客觀、積極的態度,激發患者對生活的信心,更加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針對已知曉病情的患者,可科學解釋、安慰和鼓勵,幫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礙,勇敢地面對病情。
3)家庭支持。社區護理人員可通過家庭走訪的形式與患者家屬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贏得患者家屬支持,促使患者家屬能夠配合護理人員完成各項護理工作。指導患者家屬體貼患者,對患者家屬做好思想工作,以免家屬情緒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針對家庭情緒比較消極的情況,護理人員有必要針對家屬做好心理疏導,促使患者家屬了解患者病情,并采取有效的疏導方式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狀態。在此期間,護理人員應在了解患者基本情況的基礎上,熱情、溫柔地對待患者。
1.3 統計學分析
根據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如P<0.05,表明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統計,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具有統計學意義,分別為(123.5±9.7)分和(101.3±9.6)分(P<0.05);為確保護理質量,兩組患者護理前的SDS與SAS評分并無差異(P>0.05),經有效護理后兩組患者的各項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患者降低較對照組更顯著,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長時間的負性情緒必然會對腫瘤患者的狀況產生不良影響[3]。不良的情緒狀態會降低患者治療依從性、自我照料能力、生活質量,并對患者的睡眠與食欲構成影響,加重疼痛,降低患者機體免疫力,影響臨床治療,延長住院時間[4]。就病理來看,長時間的負性情緒會導致患者機體內分泌紊亂。患者體內環境被破壞后,抑制的腫瘤細胞就再次處于活躍狀態,縮短患者的生存時間。針對社區內的腫瘤患者,為其提供社區
護理干預,能夠實施群體抗癌的模式。社區衛生院將腫瘤患者組織起來,在身邊樹立榜樣,可顯著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5]。在此次研究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分別實施不同護理措施,即常規護理操作和社區護理干預。經統計,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具有統計學意義,分別為(123.5±9.7)分和(101.3±9.6)分(P<0.05);為確保護理質量,兩組患者護理前的SDS與SAS評分并無差異(P>0.05),經有效護理后兩組患者的各項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患者降低較對照組更顯著,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社區護理干預對患者情緒狀態的改變可產生良好的影響。
綜上所述,腫瘤患者接受社區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具有促進性作用,且還可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臨床各項治療。
參考文獻
[1] 陳玲玲,沈川,徐勝前,等.心理干預對晚期癌癥化療患者心理狀況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28):150,154.
[2] 王東峰,劉秋梅,路涵,等.護理干預聯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對腫瘤患者心理狀態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20):116-117.
[3] 張瑜,朱麗莉,劉興山,等.姑息護理對老年晚期胃癌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1(03):601-602.
[4] 李立平,段紅艷,劉衛靜.個性化心理護理對晚期肺癌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5,44(20):2876-2877.
[5] 張艷英.循證護理對中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家庭成員的心理影響[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5,36(08):917-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