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芹


【摘 要】 目的:探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實施個性化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對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療,同時留存有完整治療與護理干預信息的7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醫療數據進行整理并作為研究的基礎資料。以患者入院時間順序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院前急診護理,觀察組采用院前個性化急診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致殘率、死亡率以及兩組護理滿意度。結果:觀察組致殘率為8.3%,低于對照組22.2%的致殘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死亡率與對照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組內護理滿意度為91.7%,對照組組內護理滿意度為72.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采用個性化護理措施能夠降低患者的致殘率,改善患者(或其家屬)的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塞;院前急診護理;個性化護理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臨床上多有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類藥物不能完全緩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進行性心電圖變化,可并發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病較急且對治療時間要求較高,如患者在發病后能夠得到及時的治療可較大地改善預后[1]。為縮短患者的搶救時間,必須強化院前急診護理,從而在護理層面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搶救時間。在院前急診護理中針對不同患者的個性特征而實施個性化護理,對于提高院前急診護理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標準:1)患者均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并且可以收集到患者完整病史以及檢查資料;2)研究符合倫理道德,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患有慢性心肌梗死者;2)患有其他可能影響本文研究的心血管疾病者;3)患者依從性差,不配合或者拒絕參加研究者。
對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療,同時留存有完整治療與護理干預信息的7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醫療數據進行整理并作為研究的基礎資料;以患者入院時間順序將其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其中,觀察組男性、女性患者各20例、16例,平均年齡(60.30±1.30)歲,發病到就診的平均時間為(40.02±3.62)min;對照組男性、女性患者各18例、18例,平均年齡(60.70±1.35)歲,發病到就診的平均時間為(40.30±3.75)min。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院前急診護理:護理人員在接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院前救治電話后,根據科室的規章制度與工作安排來進行護理前基本的準備,并清理送醫通道與通知相關主治醫生準備實施搶救等。
觀察組實施院前個性化急診護理:1)及時出診。值班人員接到患者的120救助電話后,在快速了解相關信息后,立即通知相關部門派出救護車;同時,根據患者個性化特征與病情特征,在電話中告知患者家屬如何進行個性化的家庭應急護理,從而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急救時間。2)個性化急診護理。醫護人員達到現場后護士必須對患者的個性特征與疾病特征進行記錄,以為后續的治療提供參考;同時,根據患者的個體病情特征實施現場護理或相關救護措施。3)個性化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需要耐心地向患者或其家屬講解相關疾病治療與配合知識,從而改善患者或其家屬的焦慮不安的情緒。4)個性化轉運護理。患者在經過前期一系列的救護后,還需要送至醫院接受進一步的全面救治,而在患者轉運的過程中護理人員一方面需要提前進行救護車車輛內救治設備的準備工作,另一方面還必須安全、輕緩地將患者送至救護車,并在救護車行駛的過程中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護理服務,觀察患者的病情并隨時干預;同時,告知醫院相關部門做好對接服務。
1.3 評價指標
對患者的致殘率、死亡率、患者(或其家屬)護理滿意度等指標進行評價。患者(或其家屬)的滿意度評價以自制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將患者(或其家屬)的滿意度分為不滿意、滿意與十分滿意3個評價級別,統計受訪者選擇滿意與十分滿意的人數并與總受訪人數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致殘率、死亡率對比
觀察組有3例患者出現殘疾,對照組有8例患者出現殘疾,觀察組致殘率為8.3%,低于對照組22.2%的致殘率(P<0.05);觀察組的死亡率與對照組的死亡率無統計學差異(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患者(或其家屬)的護理滿意度
實施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有3名患者(或其家屬)認為護理服務未達到預期要求,組內護理滿意度為91.7%;對照組有10名患者(或其家屬)認為護理服務未達到預期要求,組內護理滿意度為72.2%(P<0.05)。見表2。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塞好發于老年群體,尤其是生活作息與飲食不規律群體。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療效果與治療及時性、發病時的及時個性化護理密切相關。臨床上,多數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之所以預后較差,與患者的院前護理不佳密切相關。為此,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搶救的過程中實施個性化的院前急診護理就具有重要的意義[2]。
在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進行院前急診護理的過程中,科室所規定的護理服務規章制度是較為基礎的內容,這與當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對院前急診護理服務質量提升的要求以及患者的個性化護理需求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3]。由于傳統的院前急診護理服務難以完全滿足患者的需求,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護患矛盾的產生。針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院前急診護理的具體情況以及患者對護理服務要求的提升,引入個性化護理服務對于全面提升院前急診護理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4]。在院前急診護理中個性化護理服務的引入一方面實現了對原有院前急診護理認知與內涵的發展,能夠推動護理服務理論的發展;另一方面能夠改進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質量,從而以優質、個性化、特色化的護理服務來滿足患者的護理需求,最終,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治療效果并改善醫患關系[5]。研究表明,觀察組致殘率為8.3%,低于對照組22.2%的致殘率,但兩組患者的死亡率無統計學差異;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所以,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采用個性化護理措施能夠降低患者的致殘率,改善患者(或其家屬)的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吳琦亮.個性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09(17):101-102.
[2] 李春玉.個性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03(34):105-106.
[3] 劉曉芳,張冬梅.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效果觀察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河北醫學,2016,22(04):670-673.
[4] 劉敏,榮燕,翟飛飛,等.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康復效果探討[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14):1-4.
[5] 丁紅霞.個性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實用醫藥,2015,03(15):260-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