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廷
摘 要:作為民法理論基礎的民法規則、民法原則,共同組成了民法理論,為民事案件的審判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據。綜合參照民法規則和民法原則有利于進一步保證法律實踐審判的合理性,對于我國法治化進程的進一步深入有著至關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針對民法原則與民法規則的關聯進行分析。
關鍵詞:民法原則;民法規則;關聯;分析
在社會的發展下,法治化變得越來越完善,民法理論作為法治化發展的重要組成,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民法理論的主體分別為民法原則與民法規則,兩部分為相互獨立的概念,共同組成了民法理論基礎,關于民法原則與民法規則之間的關聯性研究是當前法律領域研究的重點問題。
一、民法原則與民法規則之間的差異性
民法原則即適用于民法領域的準則,也是民法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如誠實信用原則、意思自治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等等,民法原則貫穿在整個民法中,統率民法中的規范與制度,充分體現了民法的價值,是立法、執法、守法的指導思想,是統治階級針對民事關系制定政策的集中表現。
民法規則是由法律后果與構成要件組成的一項具體法律規則,具體、明確,具有構成要件和法律后果,適用內容更加的具體,大多適宜應用在某種類型的民事關系或者民事行為中。
民法原則與民法規則有一定的相通之處,但是由于其概念、實踐不同,導致兩者在法律應用中表現出了一定的差異,這體現在幾個方面:
①應用范圍方面的差異
民法原則、民法規則的使用目的不同,決定了兩者內容的差異,在民法原則中,其構建宗旨是為了確保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合規,但是,民事案件往往比較復雜,民法原則可以針對案件情況作出大致的處理,有著更強的抽象性和概括性,這樣,民法原則也就有了更加廣闊的應用范圍,關于民法實踐與民事案件審判,都可以基于此來進行。與之相比,民法規則是一種硬性約束,有著特定的規制,只有確保民法實踐與民事案件之間的契合度,才能夠充分發揮出民法規則的效用。
②應用方式方面的差異
民法原則、民法規則在民法實踐中的應用方式也是存在差異的,在民法原則的應用過程中,根據案例的不同,會出現差異性適用;與民法原則相比,民法規則針對性更強,可以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來調整。民法規則是針對特定事實作出的司法解釋,更加具有時效性,是解決民事案件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
③實際內容方面的差異
民法原則方面內容的規定并不具體,在法律構成要件與后果方面,也缺乏嚴格的規定,在法律內涵上,有了更多“自由”化的內容,與之相比,民法規則的構成要件范圍更廣泛,主要基于具體的民事案件,在自由裁量權上,具有顯著的限制性特征。
④作用效果上的差異
民法問題的解決需要基于民法理論作為基礎,民法原則和民法規則之間具有的差異性決定了民事案件審判中民法規則的限制性,遵照民法規則的規定來行使裁量權,更加能夠滿足法律對于公平性、客觀性的要求,相比來看,民法原則具有不確定性,如果使用失當,容易導致法律實踐脫離正軌。
二、民法原則與民法規則的相關性
(一)民事立法中的相關性
為了滿足我國法治化建設的需求,在民法法律的建立上,需要以現有的民法原則、民法規則為指導,對于沒有明確法律規則參考的個別民事案件,需要審判者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從多個角度來剖析,以法律規則為著眼點,維護好當事人的權益,從民法原則上保證審判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取得社會大眾的認同,促進法律公信力與權威性的提升。
(二)民法精神中的相關性
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法律精神始終圍繞著對人性的解放以及正義的追求,從民法角度而言,其精神定位與其他的法律體系是相同的,都是為了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將民法原則與民法規則的相關性根植于民法精神中,可以促進民法精神的傳播,提高人們對民法精神與價值的認同感,充分發揮出民法在社會公益方面的維護作業。
(三)民事審判中的相關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民事案件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民法理論是一種制度體系,受到其本身文字體系的限制,很難將所有的法律內容囊括在內,也就是說,民法原則與民法規則都無法被文字完整記錄的。因此,在民事案件審理時,常常會涉及審判者自由裁量權,這種裁量需要基于現有的法律基礎,如果審判脫離民法理論,無益于越權。從這一角度而言,需要對審判者自由裁量權做出特定的限制,以此來確保案件都能夠做到有法可依。
三、民法原則與民法規則的關系分析
民法原則與民法規則盡管屬于兩個不同范疇的概念,但是兩者是相互關聯,又互相補充的,其初衷都是為了維護民法的權威性,而民法規則如果無法為具體問題的解決提供有價值的依據,民法原則便可以作為補充,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可見,如果在缺少民法規則的條件下,民法原則的適用性更為廣泛,適用于各類民事案件之中,但是,這并非毫無拘束的依靠審判者的意識,而是需要提取出民法原則中的內涵與價值,將其與民法原則進行整合,構建出新的法律要素,以此作為審理案件的無形規則。
此外,在民法規則中,包含法律要素、法律后果兩項內容,能夠為民事案件的審理提供直觀參考,但是根據近年來發生的民法案例來看,并不是完全根據民法規則,就可以產生理想的結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有必要遵循民法原則在民法中的輔助地位。在這一方面,應該以誠信作為核心內容,這既可以促進民法理論研究的完善,還可以修正民法規則的各項功能。
法律體系的完善是一項循序漸進的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民事案件也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復雜性更高,法律條款中的弊端也就會開始暴露出來,為了提高民事案件審判的科學性,需要促進相關法則之間的補充,構建出完善、系統的網絡體系,避免出現法律偏私的問題。就目前來看,民法規則很難確保覆蓋至所有案件,制定民法原則不僅是為了進一步擴充民法規則范圍,也會對此起到限制作用。民法原則與民法規則之間具有特定的關系,盡管兩者的概念有差異,但是均是我國民法體系的重要組成。
雖然在審判某些案件的時候可以直接參照民法規則來審判,但是民法原則對民法規則的使用范圍的擴張或限縮同樣重要。例如民法規則中的合同無效的確認規則,其中缺少限制惡意締約人利用合同無效來獲取不正當的經濟效益的要件。若是根據民法原則中的誠實信用來看,就需要設置該限制要件。如在法釋[2004]14 號就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在第七條原則中簽訂勞務分包合同的分包人、承包人等(他們都具有勞務作業法定資質),在請求合同確認合同無效時以轉包建設工程違規為由的一律不支持。由此可以看出民法規則的適用范圍受到民法原則的限制,側面論證了他們的之間的關系。
四、結語
民法是我國重要的基本法,是解決民事案件的依據,民法原則、民法規則是民法組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兩者之間既有差異,也有必要性,互為補充。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需要意識到民法原則和民法規則之間的關聯,加強兩者的研究,進一步推動我國民法體系的完善。
參考文獻:
[1]石鵬.關于民法原則與民法規則之間的關系探討[J].法制博覽.2016(16)
[2]王珺.民法原則與民法規則之間的關聯性[J].法制博覽.2016(11)
[3]朱偉靜.關于民法原則與民法規則之間的關系探討[J].法制博覽.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