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翔 明光市文化館 安徽明光 239400
鋼琴伴奏是一種可以跟樂曲的主旋律相協調的重要藝術表現手法,其能夠對原本的音樂氣氛和表達的形象進行深加工.以我國的傳統民歌為例,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其文化底蘊相當深厚,成為古今中外很多藝術家改編的的重要對象,不過最終的結果也不過是在以往傳統民歌基礎上增加了鋼琴伴奏,但在這項工作看來,對傳統中國民歌進行藝術改編,鋼琴伴奏的主旋律處理工作就必須重視起來.
民歌改編歌曲的鋼琴伴奏的旋律聲部完全重復主旋律是比較普遍的一種結合形式,鋼琴伴奏的旋律聲部對主旋律的重復除了能夠讓演唱人員對音準更好地進行把握以外,還能夠讓主旋律變的更加突出有力,在此我們以新疆民歌《瑪依拉》為
圖1 《瑪依拉》選段
其演奏者右手旋律跟人聲旋律一致,根據左手伴奏聲部的節奏一起將歡歌載舞的畫面表現出來.還有,根據著名江蘇民歌《孟姜女》(圖2)為基礎進行改編的藝術歌曲,有不少地方的鋼琴伴奏處理也使用了這種辦法,右手旋律跟人聲旋律一致.
圖2 《孟姜女》選段
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突出孟姜女在別人家里團聚的時候內心的孤獨和落寞.在分析了上面的幾個例子以后我們可以看出,鋼琴伴奏對主旋律完全重復除了能夠讓主旋律更加形象和突出之外,還能夠進一步將音樂形象刻畫的更加清楚.
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變化重復主旋律讓兩者不僅有對比還有統一,展現出更具特色的藝術效果.
把旋律的重點主要音跟后面用經過音、輔助音經過修飾,最終形成比較有特點的音型,讓鋼琴伴奏不僅能夠保留歌唱旋律音的骨架,還能夠形成新的有特點的聲部襯托主旋律,這也是加花修飾的主要特征.以丁善德先生改編的《想親娘》民歌改編為例,其就使用了這種表現手法.在這首改編當中,鋼琴伴奏的旋律聲部放在了內聲部,結合右手流動的十六分音符音型,形成了一種加花修飾重復主旋律的表現方式,既有利于演唱者演唱又可以形象的表現出游子思念母親以及希望能夠盡快見到母親的迫切心情.
主旋律未在鋼琴伴奏中直接體現出來,卻是以分布在不同聲部中的變化為基礎,從聽覺上可以分辨出主旋律的音調.這里我們以丁善德先生對經典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的經典改編為例,其進行的鋼琴伴奏就是在上下兩個不同聲部中共同將主旋律呈現出來.
在將我們的傳統民歌改編為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當中,其要始終堅持運用好和聲性組織,把和弦音的變化組合成各種不同形式的音型,這樣也便于能夠更好的將演繹的藝術作品的音樂形象和演奏者以及作曲家的音樂情緒表現出來.通過柱式和弦的組合辦法編制出一種比較有規律的創作手法,也更加有利于烘托藝術作品及其和聲.還有,利用震音音型能夠提高鋼琴伴奏的穿透力,在同一音的傳遞過程中使用震音能夠提高音樂力度的彰顯力,全面表現出管弦音樂的獨特性.在我國傳統民歌改編的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當中,以《孟姜女》為例,演奏人左手使用震音,右手在后邊進行刮奏,其能夠更加的表現出孟姜女對其愛人的感情至深,將情感推向高潮.還有,我們國家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中有不少民族的音樂都使用的吱聲復調的陪襯表現手法.比如《瑪依拉》里面的鋼琴伴奏就使用了一種"無窮動"的表現其實,創作出吱聲復調的旋律,讓作品的整體性更加凸顯,能夠更為深刻的表現出音樂的主題和將主人公的情感有效的宣泄出來.
我們國家的民歌傳統歷史發展十分的悠久,中國民歌改編的藝術形式在進行鋼琴伴奏主旋律處理的時候要特別主義主旋律的重復變化、原樣重復和不包含主旋律的改變.特別是現在新創作出來的民歌類型和數量不斷地增加,鋼琴伴奏的改編風格也更加千變萬化,隨著改編技術的不斷發展,相比對于鋼琴伴奏主旋律的處理也會越來越出色,藝術欣賞性也會越來越強,相關的主旋律細節處理也會更加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