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晉豫,楊靜
(河南電力醫院,河南鄭州450006)
失語癥是腦卒中的常見癥狀,是大腦語言功能區、補充區及聯系纖維因受到損傷導致口語、書面語的理解及表達過程信號處理障礙,可分成運動性失語、感覺性失語及完全性失語[1]。語言訓練是目前臨床治療腦卒中失語癥的主要方法,傳統語言訓練過于單調,難以激發患者的訓練情緒,訓練效果不甚理想。本研究對腦卒中失語癥患者實施個體化語言訓練,將多種現代化語言訓練方式有機結合,促使患者語言功能的恢復,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河南電力醫院神經內科于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08例腦卒中失語癥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4例。對照組男30例,女24例;年齡43~77歲,平均(60.3±8.3)歲;病程2~10d,平均(5.7±1.1)d;運動性失語癥27例,感覺性失語癥20例,完全性失語癥7例;波士頓診斷性失語檢查法(BDAE)分級:Ⅰ級10例,Ⅱ級15例,Ⅲ級25例,Ⅳ級4例。觀察組男33例,女21例;年齡47~76歲,平均(60.7±8.5)歲;病程1~10d,平均(6.0±1.2)d;運動性失語癥24例,感覺性失語癥23例,完全性失語癥7例;BDAE分級:Ⅰ級11例,Ⅱ級13例,Ⅲ級25例,Ⅳ級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相關診斷標準[2],經頭顱CT或MRI檢查診斷為腦卒中;參照《漢語標準失語癥檢查表》診斷為失語癥[3]。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既往無語言障礙;意識清楚,病情穩定,可配合治療;無智力、記憶力障礙;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既往有器質性腦血管疾病者;由腦腫瘤、血液疾病、腦外傷引起失語癥者;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伴有聲帶疾病者;合并精神疾病者;治療依從性差者。
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藥物治療及傳統康復訓練。給予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調節血脂、控制血壓和血糖、神經營養及改善循環等藥物治療。傳統康復訓練為語言表達、文字閱讀等訓練。治療2個月。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個體化語言訓練。治療2個月。
(1)Schuell刺激法訓練包括理解、命名、復述、閱讀及書寫,每日1次,每次60min。如對運動性失語癥患者以發音訓練為主,從簡單發音開始練習,如“啊”“哦”等;再練習單字、單詞的發音,如“吃”“喝”“爸爸”“媽媽”,或讓患者讀圖片上的文字;最后練習短句、讀報紙等。對感覺性失語癥患者以呼名訓練為主,列出物體的名稱、用途,讓患者復述。
(2)認知功能訓練 結合患者病情特點進行定向力、知覺、視覺、聽覺、思維等認知功能訓練。以聽覺反饋為例,使用Forbrain訓練儀,打開電源開關后藍色燈亮起,指導患者正確佩戴訓練設備,朗讀患者感興趣的故事、散文及報紙等。朗讀時經患者自身骨傳導聽到的音量、音色對發音、音量進行調節,若有不認識的字或識字困難,可與家屬進行交流,以達到訓練的目的。
(3)音樂訓練 選擇五行音樂中對應“心”的徴調,選擇安靜、無噪音的單間治療室,讓患者聆聽音樂,音量調整為30~40dB,以患者感覺舒適為準,聆聽時可指導患者感受音樂的節奏、旋律,并隨之冥想,或根據音樂的節奏哼唱、打節拍。
(4)手動作觀察訓練 共分成3周。第1周進行手動作視頻聯合物體名詞復述訓練,訓練開始時叮囑患者認真觀看視頻中的手動作及視頻中對應物體的名稱,然后患者進行復述;播放和復述3遍后再進行下一個視頻。每次20~30min,每日1次,周末評估本周訓練效果。第2周進行靜態圖片觀察和物體名稱復述訓練,選擇1/5第1周反復出現錯誤或在10s內無法復述的圖片,其余4/5為新圖片;訓練開始時患者要集中注意力觀察靜態圖片及聽語音,然后復述詞匯;每張圖片播放和復述3遍后繼續下一張圖片。每次20~30min,每日1次,周末評估本周訓練效果。第3周訓練重復第1周的訓練內容。
3.1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①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及抑郁程度。采用BDAE對患者的語言功能進行分級。采用醫院版卒中后失語患者抑郁問卷(SADQ-H)評估患者的抑郁程度,得分越高表明抑郁越嚴重。②療效評定標準。顯效:語言功能提高2個級別以上;有效:語言功能提高1個級別以上;無效:語言功能無明顯提高??傆行蕿轱@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腦卒中失語癥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抑郁程度比較 治療后,兩組SADQ-H評分均明顯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SADQ-H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腦卒中失語癥患者治療前后醫院版卒中后失語患者抑郁問卷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腦卒中失語癥患者治療前后醫院版卒中后失語患者抑郁問卷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 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5 4 3 3.4±3.6 1 7.1±1.4△▲對照組 5 4 3 3.0±3.9 2 1.7±2.3△
腦卒中失語癥發病的主要原因為大腦半球語言及相關中樞受到器質性損傷,導致對語言感知、辨認、理解、組織運用及表達等功能出現單方面失調,是腦卒中患者較嚴重的認知障礙[4]。康復醫學認為,人體大腦具有極強的可塑性,神經元網絡廣泛分布于大腦兩個半球,是語言功能恢復的基礎[5]。許多學者認為語言功能的恢復更多依賴于左側半球功能的重組,若腦卒中患者的左側顳葉得以保存并整合其功能網絡體系,有利于恢復腦卒中患者的語言功能。本研究對腦卒中失語癥患者開展個體化語言訓練,結合患者個體化特點及最新研究結論,將多種方式的語言訓練結合起來應用,具體包括以下幾點:①重視認知功能訓練。通過對定向力、知覺、視覺、思維等認知功能訓練以促進語言功能恢復。如患者伴有空間忽略癥狀,視覺、聽覺、觸覺均會受到影響,進行認知功能訓練可有效改善這一癥狀,再輔助其他語言訓練,促進語言功能的恢復[6]。②進行音樂干預訓練。多數腦卒中失語癥患者伴有抑郁等情緒,心理治療可提高康復治療效果,音樂干預訓練通過音樂感染患者的情緒、行為,緩解不良刺激引起的焦慮、抑郁情緒[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SADQ-H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③手動作訓練。通過持續性、計劃性的手動作觀察、復述訓練,可激活患者的鏡像神經元系統,促進語言功能恢復。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失語癥患者應用個體化語言訓練有助于緩解患者的語言障礙,促進語言功能恢復,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