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雨琪
摘要: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混剪視頻成為倍受網絡用戶喜愛的一種網絡文化方式,許多網絡用戶在制作混剪視頻的困擾是不知上傳混剪視頻到門戶網站是否涉及侵權。從混剪視頻的概念及分類入手,論證混剪視頻明確合理使用的必要性,并依據實例試探討混剪視頻合理使用的邊界。
關鍵詞:混剪視頻 合理使用 著作權
中圖分類號:D923. 4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 (2019) 14-0031-02
一、混剪視頻的概念及分類
混剪視頻,就是脫離原視頻序列將多個視頻文本排列組合成一個新的整體視頻。混剪視頻可溯于20世紀90年代,一些電視劇粉絲對自己喜愛的電視劇進行同人混剪,由于網絡技術尚不發達,粉絲往往以錄像帶為載體,且在傳播時被嚴格限制,呈現出流通范圍小、非商業化、作品匿名化三個特征。[1]混剪視頻的制作與流通主要是出于粉絲對于原作品的喜愛,制作目的是共享對原作品的延展性幻想而非牟利,這種小規模的文化現象當時還未引爆對于著作權侵權問題的討論。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這種文化現象日益普遍,以圍繞胡戈《一個饅頭引發的m案》展開的關于合理使用的討論為標志點,我國學者對混剪視頻是否涉及侵權問題爭議不斷。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網絡上存在的混剪視頻有不同種類。首先,是戲仿類混剪視頻,視頻制作者為了諷刺或評價原作品,利用原作品的素材、劇情進行巧妙化地模仿或再創作,如胡戈《-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有學者提出這種戲仿類混剪視頻是一種特殊的“改編”形式,目的在于批評、諷刺、評價原作品,可參照適用我國關于“模仿諷刺”的特定規則認定其構成合理使用。[2]其次,還有創作類混剪視頻,視頻制作者利用他人影視作品素材為自己重新創作作品而服務,這類作品往往與原作品的主題或情節相背離,如胥渡吧的配音視頻。此外,還有剪接類混剪視頻,視頻制作者僅僅將視頻素材配以音樂節點予以剪輯拼接,此類混剪視頻往往時長短、獨創性弱、替代性差,大多不構成作品。
二、明確混剪視頻合理使用的必要性
1.現階段信息傳播的需要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信息復制更為便捷,復制方式也更為多樣化。現今的方便快捷的網絡交互,使視頻也像文字、圖片一樣成為容易被二次利用的新語料,網絡信息傳輸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對視頻的臨時性復制。在信息時代,網絡作品的創作更多地依賴于信息間的重復使用,側重于如何創造性地“利用”,而非獨立化地“創造”,只有“信息共享”才能順應時代的潮流。比如,一些創造性的混剪視頻將原作重新帶回大眾視野,不但提高了原作的熱度,還帶來了新的經濟效益。因而,現階段著作權人對于他人復制行為的控制應與當下信息生產方式相適應,適當地放寬控制,可以起到促使作品流通、取得更高經濟效益與鼓勵創新、繁榮文化的雙贏效果。在網絡環境下,如果對合理使用的界限規定過于嚴苛,將使網絡用戶陷入大量的侵權糾紛中。
2.對公民言論自由的保障
如今,混剪視頻已成為互聯網的一股風潮,網絡用戶通過剪輯視頻表達自己的看法,屬于公民言論自由權的行使。適當放寬混剪類視頻合理使用的邊界,體現了對公民言論多元化表達形式的肯定,滿足了保障公民自由民主的需要,符合我國憲法規定。視頻著作權人的著作權是具有社會性的私權,與公民言論的自由表達相矛盾,對這種私權予以適當限制,明確部分混剪視頻為合理使用,有利于保護除著作權人之外的公民言論自由的權利。
3.符合著作權法立法目的
從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第一條可看出,著作權法立法目的是“鼓勵有益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作品的創作和傳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總體而言,立法從功利主義角度出發[3],目的是為了促進社會文化的最大化發展。而而對社會大眾的公共利益,著作權人應當讓渡自己的部分權利以滿足公共利益的需要。將混剪視頻合法化,符合著作權法繁榮文化、鼓勵創新的立法目的。
三、混剪視頻中合理使用的邊界
合理使用是指在法律規定的條件下不必征得著作權人的同意,又不必向其支付報酬,基于正當目的而使用他人著作權作品的行為。[4]合理使用的存在是為了保護公眾利益從而對原著作權人的著作權進行限制,混剪視頻的合法空間應限定為合理使用,需滿足合理使用的適用條件,一旦超越合理使用的邊界,就涉及侵權問題。一般來說,混剪視頻構成合理使用有下列幾種情形:
1.模仿諷刺類
此類混剪視頻雖利用原作品素材重混創作成一個新作品,但圍繞原作品的主要情節、畫而或線索,其使用目的在于介紹或評價原作品,喚起了他人對于原作品的記憶,從而使原作品得到了更多關注。這類混剪視頻可被看作一種針對影視作品的特殊評論形式,可以歸入合理使用的范疇。同時,混剪視頻不得對原作品的潛在市場和價值產生消極影響。如在谷阿莫“X分鐘帶你看完電影”涉嫌侵權案件中,谷阿莫熱衷于對電影進行吐槽式評論,為了吸取熱度,不乏對尚在公映期的電影進行解說,而此時片方尚未正式在網絡上發布影片。在此時間節點于網絡發布解說視頻,第一,谷阿莫獲取電影片段的來源非法;第二,對情節和畫而的披露也對電影的潛在市場帶來了消極影響,侵犯了電影片方的經濟利益,構成侵權。值得注意的是,網絡上有部分惡搞混剪視頻,故意抹黑、丑化主創人員或原作品,嚴重曲解作品原意,已經超出了調侃、諷刺的范圍,對網絡環境造成不良影響,這種混剪視頻顯然也不能被認定為合理使用。
2.適當引用類
關于適當引用的判斷,大部分學者主張采用美國的衡量標準,即考察引用部分占原作品的數量和實質程度,認為若引用部分突破了適當比例或者引用了原作品中實質部分,則不構成合理使用。這類混剪視頻的使用素材均來源于他人的影音作品,但使用部分占原作品的比例較低,時長在5分鐘以內,使用目的多是基于介紹某一明星或某個影音作品。對原作品適當引用的混剪視頻需對使用作品予以明確標注,不得具備營利性。
3.轉化性使用創作類
這類混剪視頻是指使用者利用原作品素材基于不同于原作的創作目的,混剪出一個與原作品完全不同的新作品。轉化性使用檢驗法的提出來源于美國Campbell案[6],此案中,被告作品雖然引用了原作品中的核心部分,但由于戲仿作品的使用目的即是對原作進行模仿、諷刺,因而對原作品的實質部分進行引用是不可避免的,法官基于對使用目的的考量,認為即使引用了原作品的核心要素,仍為合理使用。可以說,轉化性使用是對引用適當的進一步發展。此后,隨著司法實踐的發展,轉化性使用的內涵不斷被拓寬。目前學界對于轉化性使用還沒有明確的判斷標準,其內涵可以理解為以不同于原作品的方式和目的使用原作品,且具備積極的文藝創作價值。轉化性使用區別于演繹作品的是其使用目的,轉化性使用并沒有取代原作品的創作目的,而是有了不同于原作的目的,從而帶來了新的信息。比如, “胥渡吧”的配音視頻,僅僅采用了原作品的畫而,重新配音改變其內容,目的是為了搞笑或討論社會問題,這種從電視劇作品到社評類作品的轉化,賦予了原作品新的價值,構成轉化性使用。
四、結語
混剪視頻在互聯網中的興起正逐漸引起有關部門重視,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于2018年3月16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秩序的通知》就意圖引導混剪視頻往合法合規、實現業態創新的路徑上發展。[6]如何在知識產權領域為混剪視頻存留合法空間,成為混剪文化得以生存并實現良好創新發展的前提問題。
雖然混剪視頻目前可以依據我國著作權法合理使用條款予以適用,但仍比較牽強。我國僅在《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中列出合理使用的十二種具體情形,這種窮盡式列舉難以適應信息時代使用作品的多元性與復雜性。在司法實踐中,我國法院多借鑒美國四要素的判斷標準。我國對于合理使用的封閉式立法模式多為學者批判,無論是增加兜底性條款,還是一般性規定,都將有利于為法官在司法實踐中根據具體案情認定合理使用提供合法空間。此外,還有學者提出將知識共享許可協議引入重混類作品中,使著作權人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對使用者明確提出權利保留[7],有關部門需建立官方認證的知識共享許可協議公示網站,讓使用者可以自由地選擇網站上的授權作品進行重混創作。這種方式看似既保護了著作權人的合法權利,又保障了使用者的創作空間,但需建立在協議被廣泛適用的基礎上,否則將成為對重混創作的進一步限制。
參考文獻:
[1]張玲玲,楊吉,混剪短視頻著作權侵權困境與破解策略淺析[J]中國發明與專利,2018(12):4647.
[2]王遷,論認定“模仿諷刺作品”構成“合理使用”的法律規則——兼評《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涉及的著作權問題[J]知識產權研究,2006(1):1825.
[3]謝琳論著作權合理使用的擴展適用——回歸以市場為中心的判定路徑[J]中山大學學報,2017 (4):162-163
[4]吳漢東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5]相靖.Campbell案以來美國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的演變[J]知識產權,2016(12:8290.
[6]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范網絡視聽節目傳播秩序的通知.[EB/OL].(201803-16)http://www.sapprtt.gov.cn/sapprft/govpublic/6 684/1 798. shtml.
[7]黃慧,論重混創作行為的著作權法規制[D].四川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