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衛
摘要:近年來,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推動包容性社會和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支撐,兩者在發展過程中的交叉融合也逐漸顯現。本文深入研究了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協同發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了融合發展的現實困難,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融合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普惠金融 ?綠色金融 ?融合
發展“普惠金融”與“綠色金融”是全球金融治理“中國方案”的關鍵內容,也是我國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對于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2016年以來,我國在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和探索,在具體實踐中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也逐漸顯現出來相互關聯和融合的地方,推動普惠金融與綠色金融融合發展成為現實選擇。
一、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融合發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普惠金融發展理念涵蓋綠色金融發展理念
普惠金融是在商業可持續和成本可負擔的基礎上,讓社會各階層都有獲得金融服務的機會;綠色金融是支持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的經濟活動,支持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從發展理念看,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是踐行以人為本理念的重要內容,最終都是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雖然普惠金融更加注重機會均等,綠色金融更加強調生態文明,但是隨著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深入人心,普惠金融發展包括綠色金融理念,綠色金融是更高質量、更有效率和更可持續的普惠金融發展形式,發展綠色金融能直接有效促進普惠金融質效的提升,綠色普惠金融將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二)兩者都是五大發展理念在金融市場的具體落實
五大發展理念相輔相成,普惠金融與綠色金融也內在統一。普惠金融關注民生、民營小微企業、“三農”和脫貧攻堅等領域的問題,從理念上體現了各市場主體協調發展,金融服務平等共享;綠色金融在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等領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從理念上是經濟綠色發展和人與自然協調的表現。兩者均鼓勵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和創新發展,都體現了開放、創新的具體要求,推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的融合發展是五大發展理念在金融市場落實地見實效的表現。
(三)兩者在推進方式上都需要政府引導和推進
普惠金融服務的小微企業、農民、低收入人群等重點對象和綠色金融支持的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等項目具有準公共產品屬性,在成本可負擔和商業可持續上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強力推進。具體實踐中,各地區政府在擔保、稅收、低成本資金、項目庫建設、信用體系建設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市場主導,政府充分發揮有形的手的作用,成為推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發展的共同特點。
(四)兩者的服務對象存在普遍交叉
從宏觀定義看,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是當前我國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綠色金融是對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綠色交通、綠色建筑等領域的項目投融資、項目運營、風險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務。表面看兩者服務對象沒有交叉的地方,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和更可持續發展轉變,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在農業、鄉村振興、精準扶貧、小微企業等支持方面存在普遍的交叉,支持綠色高效農業、綠色鄉村建設、綠色脫貧和民營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等綠色普惠金融案例和產品越來越多,實現了綠色金融更加普惠和普惠金融更加綠色的發展目標。
二、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融合發展存在的現實困難
(一)融合發展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
目前,我國積極探索發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也出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但是由于發展時間不長,尚未形成成熟的政策體系和市場機制,比如綠色金融產品和綠色項目的認定還未統一。同時,推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發展屬于全新的課題,目前沒有任何可以借鑒的經驗,也沒有明確的政策支持,影響兩者融合發展的推進。
(二)正外部性是兩者融合發展面臨主要障礙
綠色普惠金融在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能帶來顯著的正向社會效益,但綠色普惠金融支持的相關項目或成效均無法或短期內無法為金融機構等帶來經濟效益,因此綠色普惠金融存在顯著的外部性,如果沒有政策有效引導讓外部性內部化,將會出現市場失靈問題,影響資源優化配置。
(三)服務對象的弱勢性與行業收益的不穩定性制約融合發展
普惠金融主要服務的農民、小微企業、低收入群體具有明顯的弱勢性,而綠色金融支持的環境改善、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等行業收益還不穩定,兩者融合發展覆蓋的三農、小微和扶貧等主體普遍存在缺乏傳統的抵(質)押物、投資周期長、基礎信息不全、經濟效益不高和收益不穩定等問題,需要金融機構對原本的產品、制度、體系甚至體制進行創新,這個過程中產生的風險較難識別和把控,制約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融合發展。
三、促進普惠金融與綠色金融融合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以兩山理論為指引,推動融合發展
以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為指引,推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融合發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融合發展外部性特征明顯,因此要給予明確的政策信號,制定融合發展相關指導意見,完善財稅金融支持政策,同時要明確綠色普惠金融的相關標準和界定,尤其在主體資格、項目界定、產品標準、信息披露等方面給出標準的認定體系。
(二)強化政府引導,探索商業可持續融合之路
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帶來的社會效益將會更加顯著,正外部性也會增強。因此要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的原則推動融合發展,政府方面要對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的相關的貸款貼息、MPA考核、貨幣政策工具、監管政策及財稅優惠扶持政策等進行融合,避免資源浪費或出現支持空白。同時,要通過市場機制將財務收益或成本內生化,增強金融機構推進綠色金融發展的內生動力。
(三)建立健全組織體系,保證融合落實
將現有的商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和綠色金融事業部整合為一個部門,以綠色普惠金融服務全流程管理為出發點,通過組織體系、服務體系、考評體系等建設,形成推動融合的合力,保證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有機融合落到實處。
(四)不斷創新信貸產品,促進融合提升
緊緊圍繞綠色普惠的服務內容,將綠色金融理念與標準延伸至小微企業貸款、涉農貸款、脫貧攻堅、雙創貸款等普惠金融業務辦理過程中,圍繞循環發展、高效能農業、鄉村振興、精準扶貧、雙創等方面開展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滿足不同群體的差異化需求。探索資產證券化方式,將綠色普惠金融支持項目信貸、債券等資產中的優質基礎資產進行資產證券化,有效縮短金融機構等投資者投資周期,提高資產流動性和盈利能力,更好的激發各市場主體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魯政委,湯維祺.協同推進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發展[J].銀行家,2017,(12).
[2]魏長江.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的比較與融合發展[J].甘肅金融,2017,(12).
[3]蔣志華.努力實現綠色金融、普惠金融與農村金融的有機融合[J].決策咨詢,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