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娟
一、現有會計財務報告模式弊端
20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金融迅猛發展,金融衍生產品和創新工具涌現,給企業經營帶來了極大的風險。會計財務報告使用者的類型更多更加復雜。資本市場的發展呼吁高質量的會計信息。然而,現行的會計財務報告模式難以滿足這些需要,具體而言:
(一)會計財務報告信息無法滿足實時需要
第一,當前所使用的會計財務報告是一種歷史性的報告工作內容,重成本、輕價值,計量屬性也以歷史成本為主,突出可靠性。對于各類投資者做出投資決策和企業所有者考核經理人是否存在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等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幫助。
第二,信息最大的特點是其具有時效性,滯后延遲的信息可能導致企業錯失良機。現行財務會計報告很難達到信息披露的即時性,無論是信息披露周期還是信息披露時限均存在著過長和安排不科學的缺陷。比如企業的年中報告或年度報告,報出的時限分別是中期結束后的60天內和年終后的4個月內。因此可以說,現行的財務會計報告體系已經很難跟上信息社會的前進腳步。
(二)會計財務報告內容通用,難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報告提供者決定了提供什么信息,而報告使用者只能被動接受,通用會計報告模式下的信息供給缺陷,可能只有一部分對報告使用者做出決策是有用的。同時,通用財務報表主要針對具有平均理解能力的使用者集團,限制了財務報表對外信息功能的擴大與深化。
二、現行會計財務報告改進模式
(一)利用網絡技術,提供實時報告
目前會計需要處理的各種數據越來越多地以電子形式直接在網絡和計算機中使用。手動系統中作為特定時期出現的會計周期是實時完成的。時間和期限不再是財務報告的限制因素。不同時期的會計報表可以按照使用者要求生成。但是,我們還應該意識到提供實時報告需要網絡技術人員,和高素質的會計人員。
(二)增加財務報告的預測功能,同時不斷的優化計量模式
財務報告的預測功能雖然有一定的失誤率,不能夠100%的實現,但它的優點在于提升歷史信息的利用率,進一步提高使用者決策水平與能力。通過編制財務預測報告、擴充報表附注、豐富財務情況說明書,提供有利于報告使用者決策的未來信息。財務預測報告時管理當局以企業未來面臨的經營環境和可能采取的行動為假設所進行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預測,其表達方式可采用整套財務報告或其中的一部分或幾個部分來描述。報表附注中增加披露:或有事項與承諾信息、關聯方及交易信息、前瞻性信息(包括企業面臨的機會與風險及管理部門計劃)、企業背景(比如企業的經營范圍、資產的類型、企業戰略目標)等一系列信息。
另外,一般來說財務報告注重歷史成本的計量,這樣可以比較真實的反應財務信息,但對于不同的報告使用者來說,用不同的計量方式比如:“現值”、“現行成本”、“可變現凈值”等,可以更符合使用者的目的和預期,滿足他們的要求,真實準確的反應企業的價值,幫助報告使用者做出決策。
(三)按需提供會計財務報告
1、網絡時代會計發展方向——“事項法”會計
20世紀60年代,美國會計學者George
H. Sorter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事項法”會計理論,也稱為“使用者需要法”,事項法中會計信息有三個部分:事項庫、模型庫和報告引擎。企業主要業務事項的原始單據存放于事項庫中,一般由會計人員輸入信息系統;財務管理的各種方法和數學模型存放于模型庫中,根據不同的使用者要求加工處理數據;最后根據使用者的要求,開展運算,輸出各類會計報告和決策方案。
2、交互式按需報告
當代生產技術、信息技術以及管理方法的進步使許多行業中的企業可以大規模地按照顧客需要組織生產(mass customization, MC),通過生產系統的靈活性和快速反應實現產品的多樣化,以滿足顧客千差萬別的需求。我們將MC概念應用于財務報告,于是交互式按需報告模式便應運而生。這一模式的基本要素包括數據庫、模塊化了的會計程序、報告生成器和學習機制。報告使用者進入企業遠程報表處理系統與企業在網絡上進行面對面信息交流,提交生成自己需要的報表,需求決定會計報告模型的建立。這樣的財務報告模式會改變報告使用者被動接受企業財會信息的現狀。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會計信息水平不斷提高,為全面的電子商務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強大的技術支持。
3、重視保護企業商業秘密
由于采用了現代化的會計報告模式,拓寬了企業信息披露的渠道,這就需要我們更加注重保護企業商業秘密,因此,在應用事項會計信息系統或交互式按需提供報告時,應該協調好保守商業秘密與信息充分披露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