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袁航遠

冬小麥播種前,應科學選擇優良品種,切實提高整地質量,為明年小麥豐收奠定基礎。
品種是小麥增產的內因,選好品種非常重要。科學選擇優良品種,搞好品種布局是小麥生產的重要環節。隨著優質專用小麥需求量的增加和種植效益的提高,可加大訂單生產的力度,適當擴大強筋及特色專用小麥的種植面積。
1.種植強筋專用小麥地區,重點選用品種:濟麥44、濟麥229、紅地95、濟南17、洲元9369、師欒02-1、藁優5766、藁優9415、泰山27、煙農19號、泰科麥33、淄麥28等。
2.水澆條件較好地區,重點種植品種:濟麥22、魯原502、太麥198、山農29號、山農30、山農28號、鑫麥296、泰農18、良星99、峰川9號、濟麥23、菏麥19、煙農999、泰山28、山農24號、汶農17、儒麥1號、青農2號、煙1212、山農32號、山農31號、登海202、菏麥20、郯麥98、汶農14、山農23、煙農24等。
3.水澆條件較差的旱地,主要種植品種:青麥6號、煙農21、山農16、山農25、煙農0428、青麥7號、陽光10號、菏麥17、濟麥262、紅地166、齊民7號等。
4.中度鹽堿地(土壤含鹽量2‰~3‰),主要種植品種:濟南18、德抗961、山融3號、青麥6號、山農25等。
5.種植特色小麥的地區,主要種植品種:紫麥1號、山農糯麥1號、山農紫糯2號等。
多年的實踐證明,秸稈還田地塊常年旋耕或者深松,容易加重病蟲草害的發生程度,不利于提高整地質量。因此,今年秋種,應以深耕翻為突破口,切實提高整地質量。
1.施足基肥:在推行玉米聯合收獲和秸稈還田的基礎上,應廣辟肥源、增施農家肥,努力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耕層的有機質含量。一般地塊667平方米施有機肥3000~4000千克,施純氮12~14千克,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5~8千克,磷鉀肥底施,氮肥40%~50%底施,50%~60%起身期或拔節期追肥。缺少微量元素的地塊,要注意補施鋅肥、硼肥等。化肥要深施,杜絕地表撒施。
2.大犁深耕:土壤深耕,首先,可以掩埋有機肥料、作物秸稈、雜草和病蟲有機體,能夠有效減輕病蟲草害的發生程度;其次,可以打破犁底層,使土質變松軟,提高土壤滲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是抗旱保墑的重要技術措施;第三,可以疏松耕層,松散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進好氣性微生物活動和養分釋放。近年來,隨著翻轉犁的出現,解決了土壤深耕出現犁溝的現象;隨著機械牽引動力的增加,深耕翻可以達到30厘米左右。因此,有條件的地區,應逐漸加大機械深耕翻的面積。由于深耕效果可以維持多年,從節本增效角度考慮,可每隔2~3年深耕一次,其他年份采用旋耕或免耕等保護性耕作播種技術。
3.耙耢整地:耙耢可破碎土垡、耙碎土塊、疏松表土、平整地面、沉實耕層,使耕層上松下實,減少蒸發、抗旱保墑。因此,在深耕或旋耕后都應及時耙地。近年來,山東部分地區旋耕面積較大,旋耕后的麥田表層土壤松暄,如果不先耙耢壓實再播種,既會導致播種過深形成深播弱苗,嚴重影響小麥分蘗的發生,造成穗數不足,還會造成播種后很快失墑,影響次生根的生長和下扎,冬季易受凍導致黃弱苗或死苗。因此,各類麥田都要注意耙耢壓實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