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濟南市農業農村局?吳修玲

2013年1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指出:“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生產生態協調的原則,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安全環保法制化,加快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能夠加強和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科技創新服務、推動完善農村科技創新體系,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抓手。
面對新時代對農業農村的新要求,必須要加快構建全面支撐鄉村振興的農業農村科技創新體系,實施鄉村振興科技支撐行動;要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調整科技創新方向,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推動科技與農業農村深度融合,切實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快速發展。
一是要充分發揮大數據、遙感、云計算、5G等新一代科學技術在農業和農村發展中的作用。要通過現代科技的應用,編制科學合理的城鄉融合發展總體規劃,推動產業創新發展,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從宏觀層次對農民的種植結構、產品銷售等進行指導。濟南市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地形南高北低,起落無序,多種地貌交錯并存,氣候四季分明,總體水源供應不足,旱澇時常發生并以旱災為主,總體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要通過大數據、遙感等技術,對有關濟南市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規劃濟南市的產業布局和產業帶總體規劃,并按照產業帶布局調整農業的產業結構。
二是要充分利用科技和大工業發展的成果,加快農業現代裝備的改造升級,進一步加快農業和農村機械化步伐。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機械化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過程;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機械化不僅僅是務農勞動力減少的迫切需要,更是各種農業科技大面積推廣應用的基礎和手段;沒有農業裝備的現代化,各種現代農業科技的大面積推廣根本是不可能的。濟南市地貌多樣、農業品種繁多,可為全國農業機械化提供不同的模式。濟南市必須抓住機遇,聚焦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全面現代化,堅持全程機械化引領,平原地區、丘陵山區、城市郊區機械化“三區”聯動,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果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業機械化“五業”并舉,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機械化“三生”協同,深入貫徹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決策部署,率先建成“兩全兩高”農業機械化示范市。要通過農業裝備的現代化,大規模全方位地推行節種、節水、節肥、節藥、省工、省料的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
三是要充分利用各種生物技術,滿足人們對多種農產品的需求。如充分利用雜交、人工誘變、單倍體、多倍體、基因工程、細胞工程、植物激素等生物技術培育出多種類、安全、優質、高產、抗災、防蟲、環保、節水、抗旱的糧食作物新品種、瓜果菜蔬新品種和肉、奶、蛋新品種等,滿足人們對優質農牧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要通過新舊動能轉換,確保國家糧食和各種農產品的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濟南市的多種地貌和氣候資源為多種農作物的生產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條件,要通過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為濟南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更多更好的農產品,為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四是要充分利用各種現代科學技術,對農村大氣、水源、耕地土壤等進行整治和監測監控。要利用各種科學技術,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大科技措施,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綜合治理,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加大科技力度,利用沼氣、烘干等技術,解決農村牲畜和家禽飼養場的糞便無害化處理。要通過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沼氣技術、秸稈粉碎氨化技術、秸稈粉碎壓板技術、秸稈氣化技術等,加快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解決農作物秸稈就地焚燒污染大氣和污染環境問題。
五是要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能、沼氣能、秸稈氣化等技術,優化農村能源結構。能源是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質基礎之一,利用現代能源技術,改變和優化傳統的農村能源結構,使用多種新能源、綠色能源,對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改善農村環境,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和農民生活成本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農村能源結構調整要堅持因地制宜的方針,太陽能、沼氣能、秸稈氣化等具有較大的普及性,而水能和地熱能則應根據當地實際條件決定。

六是要充分發揮“互聯網+”信息技術和通信平臺作用。使農業擺脫消息閉塞、流通受限制,農民分散經營,服務體系滯后等問題,使現代農業坐上互聯網的快車,實現聯產承包責任制下以農戶為基礎的生產單位與集體經濟規模經營的有效統一,實現農業生產全過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決策、自動控制和精準管理,農業生產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農業從業者的服務更有針對性、農業生產經營的管理更加科學化。同時,通過“互聯網+”這一便利化、實時化、感知化、物聯化、智能化的手段,為農地確權、機械化作業、科學技術推廣以及農村金融、農村管理等提供精確、動態、科學的全方位信息服務。“互聯網+”基于開放數據、開放接口和開放平臺,構建了一種“生態協同式”的產業創新,將用戶需求和農產品的生產過程,農產品的的數量和質量,農產品的供貨時間等完全置于陽光之下,對于溝通供銷需求,農產品質量監管和消除我國農產品市場流通所面臨的國內外雙重壓力,統籌我國農產品國內外兩大市場、兩種資源,提高農業競爭力,提供了一整套創造性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