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小皎
(山西省兒童醫院,山西 太原030001)
新生兒黃疸指新生兒肝酶系統、血腦屏障等發育尚不完全成熟,膽紅素在體內積聚,導致患兒皮膚、黏膜和鞏膜等處出現以肉眼黃染為特征的疾病[1],是新生兒時期最為常見的表現之一。新生兒黃疸極易受感染、遺傳及早產等相關因素影響,加上新生兒的免疫系統和肝功能不完善,常導致臨床控制相對困難,發病率居高不下,嚴重者甚至可危及患兒生命,存活者可因神經系統受損而致殘[2]。因此,給予合理有效的治療護理措施對保障新生兒健康至關重要。近年來,皮膚撫觸護理聯合藍光照射常用于治療新生兒黃疸,且療效顯著,但由于起效較慢難以達到理想效果[3]。穴位按摩是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輔助醫療技術,通過一定手法,作用于人體特定穴位,可減少腸壁對未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加速黃疸的消退[4]。基于此,本文嘗試采用中醫干預聯合撫觸護理治療新生兒黃疸,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山西省兒童醫院新生兒重癥醫學科收治的92例單胎新生兒黃疸患兒,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6例。對照組男25例,女21例;出生體質量2 565~4 405 g,平均(3 142.68±265.21)g;自然分娩32例,剖腹產14例。研究組男26例,女20例;出生體質量2 512~4 463 g,平均(3 156.73±270.58)g;自然分娩30例,剖腹產16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符合《兒科學》中關于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臨床標準[5];中醫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濕熱內蘊型的表現癥狀[6],面、目、皮膚發黃,顏色鮮明,狀如橘色,大便秘結,小便黃赤,煩躁啼哭,舌紅厚膩,指紋滯。
1.3 納入標準 符合新生兒病理性黃疸診斷標準;孕齡37~41周,出生體質量2 500~4 500 g;出生后3 h內收入本科監護治療;臨床資料完整;病情平穩且符合光療指征;患兒監護人同意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肝腎功能障礙者;早產兒或新生兒Apgar評分7分以下者;合并膽道閉鎖、先天性心臟病、G6PD缺乏者;伴有嚴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者。
兩組患兒均給予常規治療,包括藍光照射退黃并口服維生素B2。①藍光照射退黃治療:應用M333127新生兒藍光箱(北京海富達科技有限公司),濕度控制為55%~65%,溫度控制為24~26℃。患兒裸體放置于治療箱中,使用遮光布遮蓋患兒眼睛、會陰、肛門,其他部位裸露持續照射,每日8 h,定期翻身。藍光照射退黃期間奶粉喂養,保證患兒獲得足夠熱能和水分。②予以維生素B2(山東魯西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0942)口服治療,每次5 mg,每日3次。連續治療7 d。
2.1 對照組 在上述治療基礎上給予撫觸護理。①頭部撫觸:由專人穩住患兒頭部,護師用兩大拇指指腹,從眉間向兩側滑動至發際,再從前額發際向枕后方輕撫,停于耳后乳突部,輕輕按壓1次。②背部撫觸:將患兒俯臥位輕置于嬰兒床上,護師雙手掌從頭頂沿脊柱方向撫觸,由脊柱中央向兩側慢慢滑行下移至臀部。③胸部撫觸:患兒仰臥位,采用自上向下的手法,從雙側胸部的外下方,向對側的外上方滑動至肩部,交替進行。④四肢撫觸:用拇指從手掌心慢慢按摩到手指頭,依次輕輕提拉每個手指;雙手呈半圓形,交替握住嬰兒上臂,向腕部滑行,分段擠捏上肢。⑤腹部撫觸:雙手指分別按順時針方向按摩嬰兒腹部,避開臍部和膀胱。每次5~10 min,每日3~4次。連續治療7 d。提前做好護患溝通,取得患兒家屬的理解與配合,嚴格遵守環境消毒和隔離制度,保持室內濕度在55%~60%,溫度維持在28~30℃。
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穴位按摩手法。穴位按摩與撫觸同時進行,在撫觸過程中,同時按揉雙側足三里、脾俞、腎俞、大腸俞、龜尾,并揉臍、摩腹、按揉關元、補脾經、清肝經、清大腸、板門推向橫紋,每個操作均為50次。取穴方法采用手指同身寸法。用四指指腹或掌根摩腹部,稱為摩腹;用中指指端或手掌根揉臍部,稱為揉臍。從虎口方向沿食指橈側緣向食指尖直推,稱為清大腸;將拇指屈曲,循拇指橈側緣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為補,稱為補脾經;自食指掌面末節指紋向指尖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肝經;板門向橫紋在手掌面大魚際部,用拇指螺紋面向腕橫紋直推。每日2次,連續治療7 d。
3.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生化指標變化情況。采集兩組患兒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5 m L,置于含3.8%枸櫞酸鈉1∶9抗凝劑的真空采血管中,靜置30 min,分離血清,并置于-40℃保存待測;采用日立71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中總膽汁酸(TBA)、谷丙轉氨酶(ALT)、直接膽紅素(DB)、血清總膽紅素(TB)的水平。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定療效[6]。顯效:TB值在102.6μmol/L以下或較治療前下降75%,體征消失,肝功能檢查結果正常;有效:TB值為102.6~171μmol/L或較治療前下降50%,皮膚黃染大部分消退;無效:TB值在171μmol/L以上或較治療前無明顯改善甚至上升,癥狀及體征均無改善。總有效為顯效與有效之和。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TBA、ALT、DB、TB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TBA、ALT、DB、TB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 TBA、ALT、DB、TB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且研究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黃疸患兒總膽汁酸、谷丙轉氨酶、直接膽紅素、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新生兒黃疸患兒總膽汁酸、谷丙轉氨酶、直接膽紅素、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TBA(μmol/L)ALT(U/L)DB(μmol/L)TB(μmol/L 308.37±29.40治療后 9.51±2.53△▲)研究組 46 治療前 35.81±6.35 60.49±7.13△▲對照組 46 治療前 35.68±6.01 128.12±14.42 82.48±9.27 106.87±11.57△▲12.48±2.57△▲306.32±32.39治療后 16.34±3.47△128.92±14.23 82.89±9.17 117.20±12.56△26.11±3.22△86.91±10.28△
(2)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黃疸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新生兒黃疸是多數足月新生兒常見的生理現象,具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黃疸無需特殊處理,可自行消失;病理性黃疸應引起高度重視,以防止誘發急性高膽紅素血癥,避免出現智力低下及運動障礙等后遺癥,因此臨床應給予積極有效的干預治療。藍光照射療法是目前臨床治療新生兒黃疸的主要方法,主要機制為使脂溶性膽紅素異構體轉變為水溶性的膽紅素異構體,經膽汁排泄到腸腔或從尿中排出,進而降低血中膽紅素水平,改善黃疸癥狀。但光療主要作用于皮膚淺層組織,對改善機體內血清膽紅素水平效果不甚理想,故臨床多輔以皮膚撫觸護理以提高整體療效[7]。研究表明,通過對新生兒全身各部位皮膚進行撫觸護理,可充分刺激皮膚上的各個感受器,擴張皮膚毛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新生兒新陳代謝,同時使交感神經緊張,改善和提高內臟神經系統興奮性,促進疾病康復[8]。
新生兒黃疸歸于中醫“胎黃”范疇,中醫認為其病機為脾胃濕熱或寒濕內蘊,肝失疏泄,膽汁外溢而致發黃,若未及時處理可導致氣滯血瘀或脈絡瘀阻[9]。穴位按摩是以經絡腧穴學說為基礎,以按摩為主要施治手段,通過作用于機體特定穴位,達到疏通經絡、平衡陰陽、調和臟腑功能等功效[10]。按揉關元可溫腎壯陽、培補元氣;按揉足三里可調中理氣,增強機體免疫力;揉臍、順時針摩腹可健脾和胃、理氣消滯通便;補脾經、清肝經、清大腸、板門推向橫紋可祛除濕熱、補虛扶弱;按揉脾俞、腎俞、大腸俞、龜尾可健脾和胃、調理大腸功能,振奮早產兒體內陽氣,促進膽紅素排出,并減少腸道重吸收,進而快速緩解新生兒黃疸癥狀。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DB、TB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中醫干預聯合撫觸護理治療新生兒黃疸療效明顯。筆者認為這可能與穴位按摩具有清熱除濕、健脾和胃、清肝補腎、調理大腸、扶本固元等功效有關,因此可較單純撫觸護理能更好地降低患兒體內血清膽紅素水平。既往研究顯示,新生兒黃疸患兒的TB水平增高,而其肝功能發育尚不成熟,在TB代謝中的肝腸循環將導致肝臟負荷加重,易增加發生肝功能損傷的風險[11]。TBA為膽固醇在肝臟中的重要代謝產物,與膽固醇的吸收、代謝及調節關系密切,一旦肝細胞有病變或腸-肝循環障礙,TBA能夠直接反映肝臟實質性損傷的具體情況。ALT主要分布于肝細胞內,肝臟組織發生病變時,該酶活力增加,且增加程度與肝細胞受損程度一致,故ALT是急性肝細胞損害的敏感標志[12]。本研究中,研究組TBA、ALT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聯合穴位按摩輔助治療在降低患兒膽紅素水平的同時亦可保護肝功能,與陳勇等[13]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中醫干預聯合撫觸護理對提升新生兒黃疸患兒臨床療效意義重大,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兒肝功能。但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處,即受時間和人力限制,納入樣本有限,故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探索中醫干預聯合撫觸護理對新生兒黃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