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華,孟 聰
(河南省兒童醫院,河南 鄭州450000)
小兒腦性癱瘓(簡稱小兒腦癱)是患兒在母體內或出生時因各種原因導致大腦損傷,進而出現運動障礙、智力障礙等病癥的綜合癥候群,是臨床上導致兒童殘疾的主要誘因之一[1]。在腦癱患兒中,痙攣型腦癱數量極多,約為總數量的70%。此類腦癱患兒多存在姿勢異常、肢體不平衡、步態紊亂等癥狀,若治療不及時,則可能出現肌肉攣縮、關節變性等更加嚴重的情況,給患兒及其家庭造成嚴重的負擔[2]。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是一種新型物理治療方法,通過擴大機體內微弱的電生理活動,使其從不可察覺的狀態變為可以被人們直觀察覺到的狀態,再通過機體的感受器官將這些電生理訊號回傳到大腦,對大腦的皮質形成反復的刺激,以此促進大腦損傷的修復[3]。筆者以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痙攣型腦癱,觀察患兒肢體運動功能恢復情況,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河南省兒童醫院確診并收治的痙攣型腦癱患兒5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例。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1~4歲。觀察組男12例,女13例;年齡1.2~3.8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符合痙攣型腦癱的診斷與分型標準[4];出現單側肢體肌張力增高,Ashworth量表分級≥2級;年齡1~4歲;認知功能良好,可與醫者進行簡單交流;家屬了解本次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大腿內收肌群、小腿三頭肌群出現固定攣縮者;正在使用抗痙攣藥物者;既往有手術史,并存在神經功能損傷者;有心、肺功能不足的癥狀者;不配合治療者。
2.1 對照組 采用針刺聯合運動治療。①針刺。取百會、曲池、合谷、內關、環跳、陽陵泉、髀關、伏兔、血海、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常規針刺,每日1次。②運動治療。抬頭訓練:患兒呈俯臥位,醫者以言語引導,使其雙手支撐頭部,家長可扶住頭部,每次訓練時間30 s,每日10次;手支撐訓練:醫者跪坐于患兒后側,雙手握住其肘關節,保持肘關節與地面垂直,每次3 min,每日3次;坐位訓練:患兒雙腿分開,醫者一手扶住其肩背部,一手按住下肢,使其呈直坐位,雙髖關節屈曲,外展,足部交叉,腿背伸直,每次10 min,每日1次;爬行訓練:患兒俯臥位,醫者將其一側膝關節屈曲抵至腹部,另一側伸直,輕輕按壓屈曲側臀部,與足跟接觸,每次30 s,再換另一側,每日5次;跪位平衡訓練:患兒呈跪坐位,醫者扶住兩側,穩定后放手,待其要倒時再扶住,每次5 min,每日3次。上述治療方法每周6次,1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肌電生物反饋療法。首先由醫者對患兒的姿勢、運動功能及協調能力進行評估,然后根據評估結果選擇相應的肌群進行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常選的刺激部位包括斜方肌、股四頭肌、脛骨前肌、橈側腕長伸肌等。以脛骨前肌、斜方肌、股四頭肌和橈側腕長伸肌的治療為例,使用WOND2000F2型神經康復重建儀,設置治療電極電流輸出量為35 m A,取治療電極分別貼于患兒雙側脛骨前肌凸起處,再取記錄電極貼于雙下肢跟腱處。囑患兒做踝部背屈,并同時提醒其觀察屏幕上的肌電曲線圖,提示患兒肌電圖的變化與其背屈動作相關,誘導其做最大幅度的踝部背屈,以提高肌電信號。當患兒的動作已達到最大幅度時,此時的肌電信號可作為初始值,并再次鼓勵患兒進行大幅度踝部背屈,當背屈程度超過初始值時,系統會釋放輕微電刺激以幫助其完成背屈。治療時,醫者當以患兒耐受度調整電刺激強度,并鼓勵誘導患兒主動完成要求動作。斜方肌治療電極貼于第7頸椎兩側3 cm處,治療電極貼于第7胸椎兩側;股四頭肌治療電極貼于髕骨上緣與髂前上棘中點處,記錄電極貼于髕骨上緣;橈側腕長伸肌治療電極貼于握拳時前臂肌肉隆起最高處,記錄電極貼于背側橈骨頭上端。上述治療每日1次,每周6次,12周為1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Peabody粗大運動發育量表(PDMS-GM)和精細運動能力測試量表(FMFM)評估患兒肢體運動功能。PDMS-GM包括姿勢能區、移動能區和實物操作能區,共143項,滿分284分,得分越高則表明患兒粗大運動功能越好;FMFM包括視覺運動能力區、上肢關節活動能力區、抓握能力區、操作能力區和手眼協調能力區,共61項,滿分183分,得分越高則表明患兒精細運動功能越好。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治療后,兩組患兒PDMS-GM評分、FMFM評分均較治療前提升(P<0.05),且觀察組PDMS-GM評分、FMFM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痙攣型腦癱患兒治療前后Peabody粗大運動發育量表評分、精細運動能力測試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痙攣型腦癱患兒治療前后Peabody粗大運動發育量表評分、精細運動能力測試量表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PDMS-GM評分FMFM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5 111.4±12.7 207.3±8.9△▲ 67.2±9.7 132.3±6.1△▲對照組 25 105.7±9.6 175.4±8.8△ 65.7±9.6 96.4±5.8△
錐體系是多數痙攣型腦癱患兒大腦損傷的部位[5],該部位自額葉皮部開始,過腦干至頸髓上段,該部位的任何損傷均可引起患兒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臨床主要表現為肌肉攣縮、變短,肌肉力量減弱,關節變性等,這些癥狀均會導致患兒無法正常生活。目前,臨床上并沒有針對痙攣型腦癱的特異性療法,多采用常規的康復治療、物理治療和運動治療等,如針灸、推拿、Bobath技術等,這些療法通過刺激病變肌肉,糾正患兒異常的姿勢,誘導其進行正常的運動模式而產生效果。雖然有一定的療效,但在臨床治療中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患兒多處于被動治療狀態,主動性無法被調動,甚至會出現一些抵觸心理,拒絕接受治療,對于后續治療的效果有很大影響。
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可將患兒運動時微弱的肌電反應擴大,并投放到屏幕上,讓患兒直觀地了解到自己的運動狀態,然后經過醫者的指導,可盡快掌握如何調動自己肌肉的運動方法。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提高患兒參與治療的積極性,更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肌肉的力量及患兒對自己肌肉的掌控能力。關于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有大量的臨床報道,如李靖婕等[6]采用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發現該療法可明顯提升患兒的下肢運動功能,增強其關節活動度;孫梅玲等[7]觀察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對粗大運動功能的影響,結果顯示該療法較傳統療法療效更顯著;陳麗等[8]發現肌內效貼聯合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手部精細運動;張繼華等[9]也發現懸吊聯合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對腦癱患兒下肢肌力及H反射有很好的療效。
本研究結果也證明了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可增強患兒的粗大運動及精細運動能力,其機制可能包括:①在治療過程中,患兒處于主動運動的狀態,通過有意識地對肌肉進行放松和收縮,不僅可以刺激感覺運動皮質和皮質下核團,而且可以充分發揮患兒對自身肌肉的掌控能力;②這種治療方法可自動檢測癱瘓肌肉的肌電信號,根據信號設定閾值,這種工作的方式,對于損傷大腦重新掌控癱瘓區域有重要意義。
通過本次研究,筆者發現肌電生物反饋療法的臨床療效提升空間很大,可通過與不同的針對性的治療方法結合進一步提升該方法的療效。而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樣本量較小,療效是否與治療持續時間及治療時所設置參數相關仍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