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松歌,周戰旗
(河南省襄城縣人民醫院,河南 許昌461700)
低蛋白血癥在肝炎肝硬化患者中較為常見,臨床表現為腹部脹滿、全身乏力、水腫、食欲不振等,隨著病情惡化可繼發腹水、腹膜炎等疾病,加重肝功能損傷,導致遠期生存率降低,故治療低蛋白血癥對肝炎肝硬化意義重大。西醫給予補充血清白蛋白(ALB)等治療可增強肝臟合成、分解蛋白質的功能,但長期療效欠佳。中醫從肝、腎、脾辨證治療,多以活血補腎健脾法治療肝炎肝硬化低蛋白血癥[1]。本研究探討益氣溫陽活血方配合西醫治療肝炎肝硬化低蛋白血癥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6月至2018年1月襄城縣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肝炎肝硬化低蛋白血癥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29~69歲,平均(48.02±8.93)歲;病程1~8年,平均(4.52±1.47)年;ALB水平25.7~34.6g/L,平均(29.83±2.36)g/L。觀察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29~68歲,平均(47.63±8.91)歲;病程1~8年,平均(4.46±1.68)年;ALB水平25.7~34.1 g/L,平均(29.95±2.46)g/L。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ALB水平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肝炎肝硬化診斷標準[2],25 g/L≤ALB<35 g/L,凝血酶原活動度>60%,總膽紅素≤170μmol/L。中醫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肝郁脾虛、脾氣虛證等標準[3],主癥為肢腫、黃疸、唇舌紫暗、面色晦暗、腹水等,次癥為納差、惡心、腹瀉、倦怠乏力、腹脹等。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無糖尿病史;無其他方面感染;6個月內未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無用藥禁忌證;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年齡<23歲;中、重度腹水者;心功能嚴重障礙者;肝癌等惡性腫瘤者;精神疾病者;合并胸腹腔積液者;肝性腦病Ⅱ度以上者;孕期及哺乳期女性;依從性差者;其他原因造成低蛋白血癥者。
2.1 對照組 采用西醫基礎治療。水飛薊賓膠囊(天津天士力圣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299,35 mg)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復方甘草酸苷片(江蘇鵬鷂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53162,每片含甘草酸苷25 mg、甘氨酸25 mg和蛋氨酸25 mg)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螺內酯片(吉林恒星科技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3086)口服,每次50 mg,每日2次:呋塞米片(吉林省德商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2023882)口服,每次20 mg,每日2次。持續治療6個月。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益氣溫陽活血方治療。組成:車前子20 g(包煎),當歸15 g,葶藶子20 g,炙附片10 g,黃芪30 g,澤瀉20 g,茯苓15 g,丹參20 g,白芍15 g,鹿角膠6 g,龜板膠6 g,橘紅10 g,茵陳20 g,澤蘭20 g,炒山甲9 g,干益母草12 g,砂仁6 g(后下),白術15 g。加水700 m L煎至400 m L,每日2次,早晚溫服。持續治療6個月。
3.1 觀察指標 比較治療前后兩組患者ALB改善有效率。ALB水平采用貝克曼庫爾特生化試劑盒及AU5800分析儀檢測,ALB改善率=(治療后ALB水平-治療前ALB水平)/治療前ALB水平×100%,ALB改善率≥50%為有效。
3.2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進行評定,依據納差、大便秘結、疲勞乏力、大便稀溏、脘悶腹脹、身體水腫及體征(舌質暗、面色灰暗、舌質瘀斑)等的重、中、輕、正常依次計3、2、1、0分。改善率=(治療前證候積分-治療后證候積分)/治療前證候積分×100%。顯效:改善率≥70%;有效:30%≤改善率<70%;無效:不符合上述標準。總有效=顯效+有效。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肝炎肝硬化低蛋白血癥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ALB改善有效率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ALB改善有效率為90.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0%(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肝炎肝硬化低蛋白血癥患者血清白蛋白改善有效率比較[例(%)]
肝功能受損影響肝臟蛋白質合成能力,導致低蛋白血癥。臨床通常輸入ALB以提高血清ALB水平,促進病情轉歸,但長期療效欠佳,且外源性血清ALB價格昂貴,給患者帶來沉重經濟壓力。辨證論治是中醫診治的依據、前提,在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對肝炎肝硬化低蛋白血癥患者開展中醫研究意義重大。肝炎肝硬化低蛋白血癥屬于中醫“虛勞”“積聚”“水腫”“鼓脹”等范疇,發病原因主要為腎精虧虛、脾虛陽微、脈絡不通、痰瘀互結,主要癥狀表現為疲勞乏力、脘悶腹脹、身體水腫等,由慢性肝炎患者過度勞累、情志內傷、酒食不節等造成。益氣溫陽活血方由車前子、當歸、橘紅、葶藶子、炙附子、鹿角膠、澤蘭、龜板膠、茵陳、炒山甲、黃芪、澤瀉、茯苓、丹參、白芍、砂仁、益母草、白術組成。方中茯苓可利水、祛濕、消腫;黃芪、白術祛濕利水,益氣健脾,燥濕,生氣養血;炙附子、黃芪升陽益氣;白芍既可利水調陰陽,又可緩和炙附子辛燥;丹參、車前子、益母草利水,活血化瘀;葶藶子、澤瀉利水瀉肺,抑菌泄熱;當歸、炒山甲活血通絡,補腎填精,養肝生血;砂仁、澤蘭、橘紅舒脾疏肝理氣,和胃消食,化痰;茵陳清熱利濕,益膽退黃;龜板膠、鹿角膠合稱二仙膠,為肝硬化低蛋白血癥伴浮腫常用中藥,可補腎填精、滋養肝血。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利水、補氣健脾、辛散肝郁、滋養肝血之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砂仁中多糖成分可強效抑制自由基及抗氧化酶活性,具有保肝、抗氧化功能,且可抑制肥大細胞過敏反應[4]。澤蘭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外周血細胞計數,延長血漿部分凝血酶原時間,促進胃腸蠕動[5]。白術具有保肝、調節胃腸蠕動、提高機體免疫力、抗菌、利尿作用。黃芪可抑制肝糖元代謝,提高肝細胞免疫力,拮抗肝臟纖維化,保護肝臟[6]。益氣溫陽活血方可抑制肝細胞病變壞死,拮抗肝臟纖維增生硬化,促進肝細胞分裂增殖,進而改善血清ALB水平,糾正球蛋白與ALB倒置。臨床研究認為,益氣溫陽藥有助于改善機體循環、修復損傷肝細胞、緩解胃腸瘀血、修復腸胃黏膜、促進蛋白質消化吸收[1]。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ALB改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益氣溫陽活血方配合西醫治療肝炎肝硬化低蛋白血癥,可促進肝炎肝硬化低蛋白血癥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提高血清ALB水平,但其作用機制需進一步深入探討。